
我国经济增长与区域不平衡发展结构的关系及演变.docx
25页我国经济增长与区域不平衡发展结构的关系及演变 唐兆涵 陈璋[摘 要]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具有总量高速增长与区域不平衡并存的发展特征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特点,它会对经济增长起到怎样的影响,未来随着经济增速的下降和技术进步方式的转型,这两者的关系又将产生怎样的变化都是需要研究和思考的问题基于此,文章以技术进步方式转型为视角,对我国经济增长与区域不平衡发展结构的关系与演变进行理论推理和实证检验,认为技术引进条件下的不平衡发展模式对经济高速增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技术进步方式转型期,区域间差距将出现先略有缩小再相对增大的变化趋势,只有当技术进步方式完全转变为依靠技术(自主)创新后,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才会真正缩小,但这将会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国家有必要运用宏观经济和产业政策加速这一进程,缩短技术进步方式转变周期,缓解并逐渐消除区域间发展差距[Key]经济增长;不平衡结构;技术引进;技术创新[]F127[]A[]1673-0461(2020)02-0043-10一、引 言中国经济具有总量高速增长和区域结构不平衡的特征已成为共识,近年来还有学者将其归纳为制约我国发展的新“两难问题”[1]横向比较能够更为清晰地分析这一现状,以区域趋同σ指数为代表指标,基于中美两国数据进行测算,并与GDP增速的变化趋势进行比较,结果如图1所示。
考虑中美两国在经济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上的差异,分析侧重对总量与结构关系特征及其演变趋势的比较,而不是选取某一时间点的截面指标进行严格对应的研究图1各期中,我国的经济增速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除少数年份外均高于美国各时期的增速;但同时,区域间不平衡程度也远大于美国,且多数年份的指数差距在10倍以上两者关系方面,多数年份我国的GDP增速是美国的2—3倍,而区域差距则相差10倍左右;美国经济增长相对较快时期(1945—1970年),区域发展不平衡程度加速下降,我国经济高速增长期(1992—2008年)则伴有较为明显的区域间发展差距逐渐扩大的趋势综上可知,尽管总量增长必然会带来一定时期内的结构问题,但我国的经济总量增长和区域发展结构以及兩者之间的关系都与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有着显著的区别对我国特有的经济高速增长与区域不平衡结构并存问题,学者已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经济高速增长方面,有学者认为,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关键在于采取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发展战略,改革开放以来对传统经济体制的改革使我国所具有的比较优势得以发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经济追赶[2-3],中国奇迹的出现还可能源于地方政府的竞争,创造出了地方为经济增长而竞争的“控制权市场”,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产生了有利于投资增长的政策环境,加快了金融深化的进程和融资市场化的步伐[4]。
区域结构失衡方面的研究则认为,自然和历史等因素使中西部地区在发展中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5],东部更多的资本流入促使其拥有坚实的经济基础、良好的发展环境和较高的投资收益率,是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产生的主要原因[6-7],一些研究在承认资本作用的同时,提出要素生产率、城市化程度和科技成果的市场化水平都会对地区间差距的扩大产生影响[8]一些研究[9]对要素禀赋的作用进行了综合分析,认为在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战略下一些地区形成了与自身比较优势相悖的生产要素配置结构,进而影响了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也有学者从技术进步的视角入手研究,认为: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差异导致了技术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贡献度存在地区性差异,对各区域经济增长产生的动力作用不同,从而导致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10-11],区域间生产率差距的不断扩大导致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其中地区内技术创新的影响更为显著[12]将总量增长与区域间差距纳入统一框架进行的研究不多,已有文献多通过实证检验的方式对这一现象进行定量分析通过对GDP增长率与人均收入基尼系数等表征区域发展差距的指标进行相关性检验,一些研究认为两者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即经济的高速增长在某种程度上会导致区域差距的扩大,而区域差距的扩大又有利于经济的高速增长,但并没有从理论层面对这一关系进行分析[13]。
也有国外学者使用我国数据[14]检验了我国各省经济增长对全国经济增长的敏感性,发现东部省份对全国经济增长的敏感性高于内陆省份,因而认为如果我国的总体经济水平继续高速增长,东部各省份将会比中西部各省份增长更快,从而进一步拉大地区间差距梳理相关文献可以看到:一方面,现有研究多集中于原因和影响因素分析,较少涉及其中的作用原理和演变路径;另一方面,已有研究多聚焦于总量增长或区域结构失衡的一个方面,将两者纳入同一框架下的分析相对较少为数不多的研究将两者结合进行分析,更多的研究侧重使用实证方法对两者相互作用效果进行研究,较少从理论层面深入研究探讨总量高速增长与区域结构失衡产生作用效果的内在机制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本文将基于技术进步的视角,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对经济总量高速增长与区域结构失衡的问题进行研究理论部分,首先对总量与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一般性理论分析,之后以此为基础,结合我国技术进步模式,研究不同技术进步条件下经济总量与区域结构关系的形成与演变路径实证部分,分别使用省际面板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对理论分析得到的主要结论进行验证,结合实证结果对这一问题进行进一步研究,给出我国总量与结构“两难问题”的一个解释,并提出相关政策思路。
二、技术进步条件下总量与结构关系的一般性分析从结构上看,经济总量由区域产出加总构成;从增长动力上看,技术进步通过提高生产效率带来产出增长,因而相同的经济总量水平和增长速度可能由不同的区域技术水平和增长速度构成为便于分析,引入技术前沿面示意图(如图2)对不同技术水平下的经济总量与结构关系进行研究假设一国X由地区N和地区S构成,即国内经济总产出Y等于地区N和地区S的产出总和地区N的技术水平表示为A,地区S的技术水平表示为B,线段AB表示国内的可能的生产技术前沿面组合首先以线段A1B1和Y1为例对图中技术水平和总产量水平之间的示意关系进行说明为简化分析,假定技术水平与产出水平正向线性相关,线段A1B1上的各点都对应一个唯一的总产出水平,故Y1既可以表示某一时刻国内的实际技术水平,又能表示在这一技术水平下对应的经济总产出水平,下文对YN点的分析均使用生产前沿面上技术组合所对应的实际产出水平的含义图2 不同经济结构与总量增长的前沿面关系示意图当新的技术进步出现时,线段A1B1发生移动,相应的要素投入和产出组合形式也可能随之变化,进而形成新的总产出水平OA1和OB1分别表示初始条件下的技术组合,Y1表示此时的总产出水平。
当地区S和地区N的技术水平以同比例提高时生产技术前沿面由A1B1向右平移至A2B2由于技术水平同比例变化,此时产出组合的变化也可以看作是等比例扩大,即做OY1的延长线,其与A2B2的交点Y2即为技术水平同比例提高后的总产出水平,Y1Y2即可看作技术组合变化后总产出的增量从总产出的角度分析,以Y1为圆心,以Y1Y2为半径的圆上的每一点都表示了相同的总产出增量,但其背后的技术水平组合和经济结构含义却不相同如当地区N的技术进步快于地区S时,两区域的技术组合形式可用图2中的A3B3表示,此时由于地区N的技术水平较高,相关生产要素会向地区N集中,从而使地区N的总产出增长速度加快,进而改变经济总量构成的区域组合形式与技术水平发生不等比例变化前的总产出Y1相比,新的技术组合下地区N的产量在总产出中的占比会有所增加,即新的总产出水平将向OY1及其延长线的左上方移动,当经济总产量恰好处于Y3点时,有Y1Y2=Y1Y3,即有与技术水平等比例变化后相同的经济总产出增长水平尽管总量增量相同,但A2B2和A3B3表示的却是不同的区域技术水平组合和经济发展结构同理,当地区N的技术进步慢于地区S时,技术组合可移动至A4B4,当产量到达Y4时,这样的技术组合结构同样可以得到相同的产出增速。
从技术效率的角度分析,当技术组合与总产出水平处于Y3时,尽管总产出增量相同,但A1A2+B1B2>A1A3+B1B3,即相同产出增量的条件下,A3B3的技术组合模式需要更少的技术投入总量,也就是说,A3B3的技术组合效率更高,能够通过更少的总技术投入即可实现与A2B2相同的产出增长同时,与A1B1的初始状态相比,A3B3的技术结构更不均衡,N地区的相对技术和所占权重远高于初始状态同理,A4B4的技術结构则相对缺乏效率,需要更多的技术投入才能实现与A2B2结构下相同的总量增长综合上述分析可知,技术进步视角下,总量和结构可以看作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总量上,相同的总产出增速可能由不同的区域技术水平和经济结构产生;结构上,相同的总技术投入可能导致不同的产出增速也就是说,结构不平衡的发展方式可能会获得相对于平衡发展模式而言更高的总量增长速度和水平三、我国技术进步方式演变下的经济增长与区域结构关系研究不同的技术进步方式与区域要素禀赋基础相结合,能够在遵循一般性规律的基础上,对经济总量和结构产生不同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技术进步方式经历了由引进为主向创新为主的演变,现阶段正处于转型期[15]引进式技术进步可以视作外源性技术进步,是一国为了加速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而有重点有选择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成果。
相比于技术创新,技术引进具有较强的资本耦合性特征,引进与应用过程中的人力资本投入较少,具有风险低、周期短、作用于产出速度快的特点,因而通过引进的方式实现技术进步是技术相对落后的国家在短期内实现技术追赶的有效途径技术创新则是一种内源性技术进步,是通过国家或地区内部的人力资本研发而生产的知识产品,将其作为中间产品投入生产能够产生更大的收益本节将在上一节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经济和技术进步的路径特征,区分技术进步类型,进一步分析不同技术进步方式下经济增长与区域结构的关系与演变一)技术引进阶段经济高速增长与区域不平衡结构的形成引进式技术进步的效率与引进主体的消化吸收能力密切相关[16],原有生产力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对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较强,对产出增长的贡献也就更大,因而这些技术会倾向于与引进国生产力水平相对较高的行业或地区产生相互作用一方面,生产力水平较高的行业和区域的技术引进需求较大,一国主动引进的技术多集中于这些行业和区域;另一方面,包括FDI在内的各类国外技术在进入引进国市场时,会选择投入至生产力水平较高的区域,通过更高的技术内化效率实现利润最大化,技术引进的这一作用路径会强化引进国原有的不平衡结构。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就开始小规模的技术引进,大规模的引进则始于1992年以后大规模技术引进出现前,我国就已经具有区域间生产力结构不平衡特征,因而技术引进后,多集中于生产力水平基础相对较高的东部地区沿用上节的分析框架,图3可以从理论上解释我国技术引进后不平衡分布对总量和结构的影响假设地区E为我国东部地区,地区W为中西部地区A1B1表示技术大量引进前不同区域的生产力和技术水平,1992年以前,东部地区的生产力和产出水平就相对较高,即有OA1>OB1假设技术引进所产生的技术进步作用效果在各区域相同,A1B1将向右平移至A2B2,Y2仍在OY1的延长线上,此时的经济增量为Y1Y2但由于中西部地区的初始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对引进式技术进步的消化吸收能力相对较弱,尽管由A1B1平移至A2B2的技术水平变动是同比例的,但各地区所需引进和投入的技术量却可能不同,要达到消化吸收后相同的技术进步增长水平,中西部地区需要引进更多的技术现实中,我国的技术引进以效率优先为目标,因而这一技术引进和增长结构存在改进的可能由于初始条件下东部地区的生产力和技术基础相对较高,可以假定认为东部地区对引进式技术进步的消化吸收效果更好,即引进同质同量的技术后的效果ΔOA1>ΔOB1。
由此,在技术引进质和量不变的情况下,更为高效的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