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 乌梅.pdf
8页1 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 乌梅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乌梅的商品规格等级 本标准适用于乌梅中药材生产,流通以及使用过程中的商品规格等级评价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 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 (包括所有的修改单) 适用于本文 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GB/T 191包装储运示标志 SB/T 11094中药材仓储管理规范 SB/T 11095中药材仓库技术规范 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令第32号) SB/T 11173-2016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通则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为了便于使用,以下重复列出了某些术语和定义 乌梅 Mume Fructus 本品为蔷薇科植物梅Prunus mume(Sieb.)Sieb. et Zucc.的干燥近成熟果实夏季果实 近成熟时采收,低温烘或烘熏干闷至褐或黑褐 乌梅规格 Mume Fructus specification 乌梅药材在流通过程中用于区分不同交易品类的依据 乌梅等级 Mume Fructus grade 在乌梅药材各规格下,用于区分乌梅不同品质的依据。
皱缩 Wrinkle up 乌梅光滑的表面因收缩而形成小脊、小凸起或细沟 果梗痕 Stem scar 果柄脱落处留下的瘢痕 2 4 规格等级 表表1 乌梅药材商品规格等级划分表 规格 等级 性状相同点 性状差异点 直径 每千克粒数 乌梅 一等 乌梅呈类球形或 扁球形,表面乌 黑或棕黑, 皱缩不平,基部 有圆形果梗痕 果核坚硬,椭圆 形,棕黄,表 面有凹点;种子 扁卵形,淡黄 气微,味极酸 个大、乌黑、 质润、肉厚 2.3 cm 200 粒/kg 二等 个中等、乌 黑、质润 2.0-2.3cm 280 粒/kg 三等 个偏小、乌 黑、质干 2.0-1.8 cm 360 粒/kg 统货 个小、质干、肉 薄、有破皮等 1.8 cm 360 粒以上 /kg 注 1:乌梅药材主产区及药材市场主要有规格等级的选货与统货两个等级, 其中选货按照乌梅每千克粒数,参考乌梅直径大小分为不同等级 注2:市场上的部分乌梅商品有红梅、蝴蝶梅、耳梅等规格等级,而药典对 乌梅的加工和外观有相应的要求,因此本标准不制定此类规格 注3:市场上乌梅的陈货和新货从外观特征看并无太大差异,因此在本标准 不制定陈货规格 1 乌梅(一等) 3 2 乌梅(二等) 3 乌梅(三等) 4 乌梅(统货) 4 4 不同等级的乌梅 5 要求 应符合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通则中第7章项下相关规定。
5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 一、历代产地变迁 一、历代产地变迁 乌梅入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 ,列为中品,原作“梅实” 神农本草经 曰: “梅实味酸平主下气,除热,烦满,安心,肢体痛,偏枯不仁,死肌,去 青黑痣,恶疾 ” 乌梅资源品种众多,在我国广泛分布 中国药典规定乌梅来源于蔷薇科 植物梅Prunus mume(Sieb.)Sieb. et Zucc.的干燥近成熟果实夏季果实近成熟时采 收,低温烘干后闷至变黑 故本文只对蔷薇科植物梅的产地变迁进行总结分 析 1.1 古代本草 乌梅的原植物梅的生境分布最早记载于诗经召南 ,其有: “摽有梅,其 实七兮” , “倾筐塈之” 这类诗句表明梅实一种召南(今陕西岐山西南)地区人 们所熟悉的果树 诗经陈风 (产生于今河南淮阳一带)中有: “墓门有梅” , 曹风 (产 生于今山东定陶县一带)中也有“鸤鸠有桑,其子在梅” 这些史实说明西周至 春秋时期,梅在当时黄河流域的的陕西、山东都有栽培 管子地员篇中有: “五沃之土其梅其杏,其桃其李,其秀生茎起” 夏纬瑛认为“地员篇”所论的地域在今黄河下游,成文时代为战国这也说明, 梅是先秦时期黄河下游河南等地栽培的果树。
山海经中山经中记载“灵山其木多桃、李、梅、杏 ” 辛树帜推 测 中山经 的作者 “必生长于所在地之人” ,“必接近楚国之人或竟是楚人所作” 结合魏晋时期成书的名医别录记录有梅“生汉中”这种推测不无道理汉中 毗邻楚国地界,属长江流域的汉水流域,很可能陕西和河南的梅就是从湖北西北 部这一三省交汇地区引入栽培驯化的 吴国学者陆机在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指出, “梅,杏类也,树及叶皆如 杏而黑耳实赤似杏而酸” 这些史料说明是长江中下游地区人民熟悉的果树 6 晋代左思的蜀都赋有“梅李罗生”的记述;同一时期郭义恭的广志 也记载: “署名梅为 ,大如雁子 ”说明西南四川是梅的重要产地 魏晋时期名医别录 、南朝时期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及唐代新修本 草记载: “生汉中,五月采,火干 ”说明其产地为“汉中” ,今陕西南部,四 川北部 孟琯岭南异物志记载: “南方梅繁如北杏,十二月开” 进一步说明唐朝 人们已经注意到梅主要分布在南方,杏主要分布在北方 宋代苏颂本草经中记载: “梅实,生汉中川谷,今襄汉、川蜀、江湖、 淮岭皆有之又,下有杨梅条,亦生江南、岭南 ”说明乌梅的生境为汉中川谷 (今陕西南部、四川北部) ,至宋代,襄汉、川蜀、江湖、淮岭(今长江中下游 的襄水和汉水流域共同流经区域、四川、两湖、江苏、安徽、岭南)都有。
苏东坡“题梅圣俞诗后”有: “驿使前时走马回,北人初识越人梅”及陆佃 在埤雅中注意到北方没有梅,进而发挥想象力认为“梅至北方多变而成杏” 也说明当时人们普遍认为这是一种南方的植物 明代早期救荒本草中记载: “梅杏树,生辉县太行山山谷中树髙丈余叶 似杏叶而小又颇尖,微澁边有细锯齿开白花结实如杏实大生青熟则黄味微酸, 救饥摘取黄熟梅果食之 ”本书中记载的名字是梅杏树,主要说明梅生长在河南 省辉县太行山中 明本草品汇精要中记载: “ 【地】 经曰生汉中川谷,今襄漢、川蜀、 江湖、淮嶺皆有之 【道地】郢州今安吉为勝 ”说明乌梅的生境为襄汉、川蜀、 江湖、淮岭(今长江中下游的襄水和汉水流域共同流经区域、四川、两湖、江苏、 安徽、岭南)都有明朝时期乌梅药材在郢州(今武汉市武昌) ,在明朝是安吉 (今浙江湖州)出产较多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也再次印证了: “陆佃埤雅言梅入北方变为杏, 郭璞注尔雅以柟为梅,皆误矣柟即柟木,荆人呼为梅,见陆玑草木疏 ” 从宋朝开始人们普遍认为梅是一种南方的植物 明卢之颐的本草乘雅半偈记载: “品类极繁,江梅遗核野生,不经栽 接者,名直脚梅,凡山谷水滨,及荒凉迥绝之处,皆此本也。
”说明当时认为梅 不经接栽的为直角梅,大多生长在山谷水边和荒凉的地方 7 1928 年增订伪药条辨中有: “炳章按:乌梅,杭州出者,肉厚、核小、 黑、性潮润着,佳绍兴枫桥出者,性燥、核大、肉薄、黑微黄者,略次 别处出,总要肉厚、黑、性糯为佳 ”说明杭州产的乌梅品质最佳,绍兴枫桥 产的略次,别的地方产的要肉厚、性糯品质较好 古文献中乌梅生长在川谷中,西周至先秦时期梅在当时黄河流域的的陕西、 山东、河南都有栽培魏晋时期,很可能陕西和河南的梅就是从湖北西北部这一 三省交汇地区引入栽培驯化的宋代以后,乌梅的生境为,襄汉、川蜀、江湖、 淮岭,即今长江中下游的襄水和汉水流域共同流经区域、四川、两湖、江苏、安 徽、岭南都有 1.2 现代文献 通过总结中国药材学 中国植物原植物彩鉴 常用中药材品种整理 和质量研究 南方协作组 500 味常用中药材的经验鉴别历代本草药性汇解 金世元中药材传统鉴别经验等现代专著,发现乌梅的产地分布极广,主产于 四川江津、綦江、邛崃、岳池、合川;福建永泰、上杭、崇安、蒲田、清流;贵 州修文、息峰、威宁;湖南常德、郴县、衡阳;浙江长兴、萧山;湖北襄阳、房 县;广东番禺、增城等地,在江苏、安徽、江西、湖南、云南、广西、广东、台 湾各地也有分布。
1.3 小结 从本草考证来看,乌梅的产地越来越广泛,西周至先秦时期梅在当时黄河流 域的的陕西、山东、河南都有栽培,后期乌梅生境的记载越来越多,今长江中下 游的襄水和汉水流域共同流经区域、四川、两湖、江苏、安徽、岭南都有现代 主产于四川、福建、云南、浙江等地此外,经走访调研亳州、安国、荷花池、 三棵树等药材市场,发现市面所售乌梅大多为四川、云南产乌梅,福建产区的乌 梅在市场上较少见 二、品质评价 二、品质评价 2.1 古代本草 乌梅商品的品质评价在之前的古文献未见详细描述明代本草品汇精要 中描述为: “郢州今安吉爲勝”其道地药材产自郢州(今武汉市武昌) ,在明朝是 安吉(今浙江湖州)出产较多 8 明代卢之颐撰 本草乘雅半偈 描述为: “入药以野生, 及未经就接者为贵” , 乌梅入药以没有经过嫁接的野生的为上品 清朝本草从新中记载: “产安吉者肉浓多脂、最佳” ,即乌梅产自安吉 (今浙江湖州)的肉浓多脂的是较佳的 从上述代文献总结乌梅在明代以前是产自郢州(今武汉市武昌)为好,在明 朝是产自安吉(今浙江湖州)为佳,主要记载了产地方面的评价,乌梅具体性状 质量方面的评价较少,仅有记载野生、肉厚多脂肪的为佳。
2.2 现代文献 1963 版中国药典一部:以个大、外皮乌黑、肉厚核小、柔润、味极酸 者为佳 1977 版中国药典一部:以个大、肉厚、柔润者为佳 中药大辞典 :以浙江产品质量较好,以四川产量较大 徐国钧中国药材学 :本品以个大、肉厚、核小、外皮乌黑,味酸者为 佳 中华本草 : 【药材及产销】以四川产量最大,浙江长兴质量最佳 【药材 鉴别】以个大、肉厚、柔润、味极酸者为佳 张贵军现代中药材商品通鉴 :以浙江产品质量较好,以四川产量较大 500 味常用中药材的经验鉴别 :乌梅商品以个大,肉厚,核小,外皮乌 黑,不破裂,味极酸者质佳以产于浙江长兴者为最佳四川、福建产区所产亦 量大质优商品以“耳梅”为优, “红梅”较次 中华药海 :以个大,肉厚,核小,外皮乌黑, ,不破露核,柔润,味极 酸为佳 金世元中药材传统鉴别经验 :以个大、肉厚、柔润、外皮乌黑、味酸者 为佳 2.3 小结 综上所述,乌梅的品质评价以个大,肉厚,核小,外皮乌黑,不破裂,味极 酸者质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