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第三次民主化浪潮.docx
3页浅谈第三次民主化浪潮 第三波民主化浪潮的原因、过程及特征 第三波民主化探因 考察在民主化第三波中步入民主殿堂的国家的历史背景,可以将其变迁模式大致概括为5类:轮回型模式(Cyclical Pattern)、二次尝试型模式(Second-Try Pattern)、干扰型民主模式(Interrupted Democratic Pattern)、非殖民化型(Decolonization Pattern)和直接过渡型(Direct Transition)在这五类模式中,除第五类“直接过渡型”国家,前四类国家在历史上都有过民主传统或民主经验,也都可以说是在比较了民主与威权后选择前者而摒弃后者,而促使第五类国家发生转变的如下诸多因素,也可以解释一个更重要的问题:为什么这些国家的民主化进程几乎同时发生在70~80年代,而不是在其他时间 在第三波中,由于无法解决本国的问题,如经济危机、权力体制缺乏自我更新机制、军事行动的失败等,威权政体的合法性权威性受到挑战而濒临瓦解;二战结束后2、30年的经济增长为中产阶级的出现奠定了基础,而中产阶级在西方社会学分析中被普遍认为是促进和巩固民主的中坚力量;宗教也出现了一定变化,解放神学成为生活在威权统治下的人的信息网;在二战后民主得到重建并巩固的西方发达国家,也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推广民主价值观;而在一个通讯发达、沟通便捷的时代,一国的自身的民主行动本身亦可成为另一国的民主化契机,在另一国引发一系列迅即而猛烈的民主化连锁反应,波兰人用了10年时间才争取到了民主,匈牙利人花了10个月,东德花了10周,捷克斯洛伐克花了10天,而罗马尼亚只花了10个小时。
但是,即便这些内外部因素都已存在,且民主化的条件日趋成熟,如果没有政治精英的认同、参与和推动,民主化进程也很难真正启动,“只有政治领袖愿意冒民主的风险时,民主才可能出现” 第三波民主化的过程 民主化过程主要包括1)威权政权的垮台、2)民主政权的建立以及3)民主政权的巩固,实现这三步飞跃并不容易;有些国家仅仅向推翻威权政权的征途迈出第一步便宣告失败,有些国家在成功推翻一个专制政府后又拥抱了另一个专制政府,有些国家则不停地在民主与威权间摇摆不定 在第一阶段,即威权政权的垮台中,威权政府内的改革派和保守派之间、反对派中的温和派与激进派之间、以及威权政府与民主反对派之间的互动和力量对比程度,决定了该国民主化第一阶段的方式是变革、置换,还是移转 -变革- 政府内:改革派>保守派; 反对派内:温和派>激进派; 政治力量:政府>民主反对派; 变革过程中,威权政府体制内的改革派主导整个民主化进程,并逐渐将整个威权集团带离权力核心,反对派在变革主要进程中主要从体制外施加变革压力,且反对派内部的温和派占多数,有较强的意愿与政府改革派妥协合作,共同走向民主。
大多数政府改革派最初只是自由派,寄希望于在体制内进行局部的、适量的自由化改革来避免政权的全面民主化但民众自由度增加到一定阈值后便会遭遇威权瓶颈,如不启动民主进程将难有政治空间继续增加,这往往激起民众对民主的强烈诉求和威权政体的剧烈反动如果改革派的力量足以抵御、安抚保守派要求镇压动乱的进攻,或得到保守派的强力支持,民主变革便会继续,反之则导致自由化尝试失败,保守派上台同时,如果反对派中的温和派无法压制激进派的过激行为,就会给政府保守派以镇压口实,并威胁整个民主进程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3页 共3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