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西方思潮对中国文学影响.doc

26页
  • 卖家[上传人]:mg****2
  • 文档编号:185260934
  • 上传时间:2021-07-05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51.50KB
  • / 2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 --魔幻现实主义对中国当代文学,尤其是“寻根文学”的影响,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一、魔幻现实主义使中国作家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关注自身的文化传统,并开始注重中国人自己的思维向度、文化品位和精神意向魔幻现实主义的一大特征是以拉丁美洲的现实生活为土壤,把西方现代主义的手法融合在本土的文学传统中,从而表现真实的现实生活魔幻现实主义的背景是神秘、古老、博大的印第安文化,魔幻现实主义作品中的许多充满魔幻和神奇色彩的情节来源于印第安人的传统观念、神话、民间传说和典故魔幻现实主义的这一特征激发了中国作家的寻根意识——到中国文化的母体中,去寻找中国文化的“根”这一点可以从“寻根派”作家们的文学主上体现出来:他们希望能立足于我国自己的民族土壤中,挖掘分析国民的劣质,发扬文化传统中的优秀成分,从文化背景来把握我们民族的思想方式和理想、价值标准,努力创造出具有真正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的文学在这种文学理念的指引下,中国作家创作了一批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探讨与沉思我国传统文化的“寻根文学”作品。

      例如的《棋王》,有意将故事的涵置于极为庞大的传统文化空间中从故事外壳来看,似乎只写了王一生对吃和下棋的专注,用吃这个生存的基本条件来本能地对抗物质上的困顿和折磨,用下棋这个传统而又简单的娱乐方式来消解精神上的苍白和无聊,但由于王一生在选择下棋这一精神自慰方式的过程中,始终将下棋与传统文化上的悟道紧密地关联在一起,使得这部小说对传统哲学中人的生存方式与理想有着更为深远的观照,也令人联想到中国传统中的儒道式生存哲学陆文夫的《美食家》,取材于小巷的凡人琐事,如饮食起居、婚丧嫁娶,从整体氛围上反映出历史悠久的吴越文化的底韵其他作家,也立足于他们生活的环境,创作了反映不同地域文化的作品,如贾平凹的“商州系列小说”,向读者展示了丰富多彩的汉文化;万隆的“异乡异闻”系列,表现了大兴安岭少数民族生活的;扎西达娃的系列小说,反映了带有浓厚神秘色彩的高原藏民文化心态;承志的《黑骏马》,礼赞了那种积极入世、忧患天下的儒化人生;等等在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下,中国的“寻根文学”作品都带有一种很强的批判力量如少功的“湘楚文化”系列作品,都直截了当地批判了传统文化的“劣根”其《爸爸爸》中丙崽的返祖与退化,愚钝与痴呆,幺姑的变形(鱼人),看似荒诞,实则返照了传统与历史的退化;又如王安忆的《小鲍庄》中的大庄与小鲍庄里的仁义村,看似道德的宝地,却掩映着许多已被时代所唾弃的丑恶与愚昧。

      二、魔幻现实主义为中国作家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经验与写作技巧,在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下,中国文学开始由“写什么”转向“怎么写”魔幻现实主义为中国作家提供了一套全新的写作系统它那“化腐朽为神奇”的奇特想象,极刺激了中国作家的想象力,为中国作家带来了新的灵感和冲动许多作家在创作时,有意识地借鉴了魔幻现实主义的经验,在语言、文体、叙事等方面,对自己的写作理念进行格式化与升级其对中国当代文学叙事结构上的变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受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许多作品的情节带有很强的魔幻色彩如忠实的《白鹿原》荒诞离奇的开篇,就深受《百年孤独》魔幻手法的影响;其次,在小说的叙述形式及故事的处理方式上,当代作家深受魔幻现实主义作家中博尔赫斯、卡铁尔等人作品的影响,使小说成为真正的关于“谎言”的艺术中国文学开始由“写什么”转向“怎么写”(这当然也受到了其他西方现代文艺思潮的影响,是各种西方现代文艺思潮合力的结果)小说界出现了“形式革命”,作家远离了“意义”,在“叙事的圈套”中再也没有传统小说关于因果关系、本质理解的暗示,也没有对社会生活、道德、终极关怀的说教或引导另外,受博尔赫斯的影响,“幻想”的地位在当代文学中得到了提升。

      如甘露的《信使之函》、《访问梦境》、《请女人猜谜》等作品所采取的玄想式的写作方式,便是受到了博尔赫斯将“幻想”放在文学第一位的理念的影响;而格非的《迷舟》、《大年》等作品中有意使用的“空缺”的手法,也是直接得益于博尔赫斯三、在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下,中国作家开始有意识地审视人与文化的关系在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下,“寻根文学”作品和在此之前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在对“人”的表现上有了很大的变化寻根文学”中的人物不再是超越一切之上的神或英雄,甚至也不再是作者努力要表现的作品重心,它只是众多生命形式的具体表现在他们背后,隐藏着一只巨大的无形的手,这只“手”控制操纵着包括主人公在的一切生命揭示个体,实际上也就是揭示全体,个人的悲喜属于全体在“寻根文学”作家的小说中,生命和文化的相互制约、冲突、适应,得到了较为充分的表现这些生命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人性体现者,而是刻上了深深的文化烙印,反过来说,“寻根文学”作家笔下的人物,是附着于文化之上的生命符号中国新时期文学的“寻根”,是对西方现代文明东渐的一种冷静的思考,也是古老民族现代化进程中的一种自我心理调整寻根文学”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上无疑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寻根文学”对“魔幻现实主义”的学习并不彻底,或者可以说是仅得其表未得其里:“寻根文学”作家们企图通过对历史文化的重新梳理与构建,重振民族精神和性格,让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然而,大多数作家对“文化”概念的理解存在着偏差,他们往往抓住某种民俗、习惯便刻意进行渲染,而忽略了对“民族性”的真正解剖。

      尤其是一些作家对现代文明的排斥近乎偏执,一味迷恋于挖掘那种凝滞的非常态的传统人生,缺乏对当代生活的指导意义,而导致作品与当代现实的疏离,这便是导致“寻根文学”刚刚变热就很快退潮的根本原因四、后现代主义:解构的狂欢后现代主义几乎是和现代主义高潮再起时同步进入中国的在80年代前期,关于后现代主义的翻译与介绍文章时有见于各理论刊物董鼎山1980年在《读书》和《外国文学报通杂志》上发表的《所谓后现代主义小说》和《后现代派小说》,是国较早的介绍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文章;《外国文艺》1981年第6期上发表的《展望后现代主义》对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延伸趋向进行探讨;袁可嘉于1982年撰写的《现代派诗英美诗论》一文中指出了后现代主义的重要性,称它是“有关全局的问题”;袁可嘉于1984年主编的《外国现代派作品选》(下)首次译介了美国后现代主义的某些代表作品;等等虽然译介文章不少,但是由于当时的人们尚沉浸于“文革后”精神解放与思想启蒙的狂热中,目光被有着巨大文化声势的现代主义牵引着,对后现代主义思潮未能有充足的重视,后现代主义因此也未能产生足够的理论效应1985年,美国后现代研究学者雷德里克杰姆逊在北大举行的为期四个月的讲演,可以被视为后现代主义思潮在中国传播的一个转折点。

      杰姆逊的讲演后来由唐小兵翻译整理成《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一书,由师大于1986年出版中国的文学界和理论界从这本书中第一次比较完整地了解到了后现代主义的理论框架从80年代中期开始,后现代主义思潮很快在创作界有了回应,马原、余华、格非、童、甘露等先锋小说作家的作品中,出现了十分强烈的后现代主义倾向不过,此时的批评界对于这一思潮并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也没有进行必要的理论超前研究,面对先锋作家们带有后现代主义倾向的文本,批评在于创作对应的意义上出现了一段令人尴尬的批评空档和言语真空,原有的批评武器在先锋作家们的文本面前显得力不从心并且,由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在哲学根源上有一定的一致性(都受到了非理性主义哲学的影响),许多批评者便将两种截然相反的思潮混为一谈,对带有后现代倾向的先锋小说文本的批评上,存在着许多误读与误用80年代末,批评界相对于创作界的滞后迫使批评家们把目光投向了后现代主义于是,批评家们一方面开始大力译介后现代主义理论和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一方面开始用后现代主义理论升级自己的理论储备,用后现代主义观照和批评已经出现和正在出现的后现代主义文本90年代被译介的后现代主义著作有:佛马克编的《走向后现代主义》(北大)、王岳川、尚水编的《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北大)、利奥塔尔的《后现代状态:关于知识的报告》(三联书店)、詹姆逊的《语言的牢笼:马克思主义与形式》(百花洲文艺)、《时间的种子》(漓江)、《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三联书店)、《政治无意识:作为社会象征行为的叙事》(中国社会科学)、福柯的《性史》(文化)、《癫狂与文明:理性时代的精神病史》(人民)、《权力的眼睛:福柯访谈录》(人民)、《福柯集》(远东)、《知识考古学》(三联书店)、《规训与惩罚:监狱的诞生》(三联书店)、罗兰巴特的《符号学美学》(人民)、《恋人絮语:一个解构主义的文本》(人民)、《神话:大众文化诠释》(人民)、《流行体系:符号学与服饰符码》(人民)、《S/Z》(人民)、德里达的《一种疯狂守卫着思想:德里达访谈录》(人民)、《文学行动》(中国社会科学)、《论文字学》(译文)、《多义的记忆》(中央编译)、《马克思的幽灵》(中国人民大学)等等。

      研究者们的研究著作有:王岳川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北大)、王沿河的《扑朔迷离的游戏:后现代哲学思想研究》(社会科学文献)、晓明的《无边的挑战:中国先锋文学的后现代性》(时代文艺)、《剩余的想象》(华艺)、《解构的踪迹:历史、话语与主体》(中国社会科学)、《仿真的年代》(教育)、曾艳兵的《后现代》(XX师大学)、徐贲的《走向后现代与后殖民》(中国社会科学)、盛宁的《人文困惑与反思: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批判》(三联书店)、编的《生存游戏的水圈》(北大)等等除此以外,祖谟主编的《中国后现代文学丛书》(北大)、《当代潮流:后现代经典丛书》(北大)等也纷纷出版另外,90年代关于“后现代主义”的研讨会,也时有召开1992年,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后现代研究中心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联合主办了“后现代:和大陆的文学形势”专题研讨会,对中国文学中的后现代主义进行了一次比较完整的梳理1993年,后现代文化与中国当代文学国际研讨会在大学举行,对后现代主义在中国的研究和影响进行了一次总结性的研讨1994年,《文学》杂志组织了一次后现代主义讨论,对后现代主义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探讨与此同时,国关于“后现代主义”的争论也如火如荼地展开,人们就“中国是否有后现代主义”、“后现代是否适用于中国”等问题进行了激烈的争论。

      据统计,国报刊在90年代发表的有关后现代主义理论和批评的论文超过了300篇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是巨大的批评家们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研究,最终导致了中国文学评论形态的转变,中国文学评论的批评模式、思维方式和话语系统因此也在90年代发生了非常坚决和彻底的转型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传统的社会政治学批评开始转向更具后工业文明特征的文化批评;二、曾经在理论界占据重要位置的实用型批评开始转向更为专业化的学院式批评;三、以作家为中心的批评模式向以批评家为中心转化,批评家的主体意识大为强化批评与创作的从属关系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创作界的影响,也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表现出来:一、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中国的先锋小说出现了非常强烈的后现代倾向中国先锋小说的繁盛期,正是现代主义、存在主义、后现代主义在中国广为流行的时期,由于受到多种西方现代思潮的的影响与渗透,中国的先锋小说不可避免地成为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存在主义的混合体先锋小说的后现代倾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中国先锋小说有着十分明显的解构传统小说观念的倾向大多数中国先锋小说,都表现出了对传统小说整体性、连续性、规律性等程序和规定的叛逆,体现出了后现代主义文化的种种特征:矛盾、排列、不连贯性、随意性、虚构事实的混乱,等等。

      如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在故事结构上,颠覆了传统小说整体化、有序化虚构的结构方式;在叙述方式上。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