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跨越收入鸿沟-三十年收入分配改革回眸.docx
7页如何跨越收入鸿沟三十年收入分配改革回眸 特约记者 阮修星/文“改革开放后第一次涨工资的钱,来源于‘海南汽车走私案’没收的资金这是一条在民间流传甚广的八卦消息姑且抛开真实性不谈,但它至少反映了这样一个核心问题:收入分配改革就是要解决钱的来源以及钱的分配的问题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围绕这个问题,中国政府根据改革开放的进度和出现的实际情况,不断地调整着收入分配制度的航向打破“大锅饭”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在这20多年的时间中,我国实行的是单一的按劳分配制度其具体形式为:全民所有制企业、机关和事业单位以及城镇集体企业均实行工资制,农村集体经济则实行工分制无论是工资制还是工分制,虽然都属于按劳分配,但由于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分配制度,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平均主义倾向比如,当时国家具体规定了工资等级和标准,企业职工工资在全国几乎都差不多,并且与企业经营状况没有任何关系;农民的劳动报酬也要受国家计划调节,收入基本上都差不多这种扭曲的分配方式最后严重挫伤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阻碍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那时候,整个社会处于非常的贫困状态,1978年中国人均GDP只有160美元,绝大多数家庭入不敷出,在基本生存线上挣扎徘徊,如何让广大劳动者摆脱贫困实现温饱,让绝大多数家庭衣食无忧则成为当务之急。
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以农村改革为突破口,落实按劳分配原则,克服平均主义在当年12月举行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提出了著名的共同富裕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在决策层的务实政策指导和推动下,在此后的几年时间中,以包干到户和包产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我国农村逐步推行开来,这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压抑已久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统计数据显示,从1977年到1986年短短的十年时间,我国粮食总产量从28272.5万吨增长到39151.2万吨,平均每年增长1208.7万吨;农业总产值从1018.2亿元增长到2772亿元,平均年增长11.77%;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到1986年达到376元,这是1977年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2.89倍在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改革取得成功之后,我国决定把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推广到城市,而职工工资改革成为重点1985年1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国有企业工资改革问题的通知》,决定从1985年开始,在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实行职工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按比例浮动的办法。
客观地说,1980年代进行的职工工资调整和改革,在增加职工工资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打破了城市中的“大锅饭”格局,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对于促进我国企业经济效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1987年召开的中共十三大强调,要认真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着重克服平均主义,继续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善于经营的企业和一部分诚实劳动的个人先富起来由此国家政策开始向东部沿海地区倾斜,地区发展上的平均主义被打破,在东部沿海地区的带动下,国民经济有了比较快速的发展分配方式多元化进入1990年代之后,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效进一步显现,经济社会得到稳步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发挥着各自的作用,而我们对收入分配体制的改革也在不断与时俱进为了进一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做大收入分配的“蛋糕”,1992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四大提出,“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兼顾效率与公平这是中国执政党第一次把“其他分配方式”写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这些其他分配方式包括:逐步建立健全工资总量调控机制和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在企业,进一步完善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的办法,逐步实行以岗位技能工资制为主要形式的内部分配制度。
这一改革拓宽了收入增加的渠道1993年11月召开的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推进了我国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在这次会议上,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决定》明确了四大重要问题:一是在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制度并存的制度,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的前提条件之下,首次明确提出把竞争机制引入劳动者个人报酬;二是建立国家对职工工资的宏观调控机制;三是国家设立最低工资标准,并积极推进个人收入的货币化和规范化;四是完善收入再分配机制,完善收入分配体制五年弹指一挥间,但改革气象却是日新月异1990年代中后期以来,城乡居民的财产不断增加居民银行存款、有价证券、房屋、收藏品等财产的拥有量迅速增加,相应的利息、红利、租金、增值收入等也在成倍增长各种要素收入正在逐渐成为城乡居民一个新的重要收入来源在这种情况下,要想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必须承认土地、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所有权,允许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权利,并给予所有者相应的收益回报否则,就没有人愿意无偿提供自己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生产活动也就无法正常、高效地运转在1997年召开的中共十五大上,执政党顺应民意提出要“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土地、知识产权等生产要素公平参与收益分配”。
这一改革调动了人们的投资和提供非劳动生产要素的积极性,从而为加快发展生产力创造有利的条件,同时进一步完善了我国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体制2002年召开的中共十六大继续解放思想,提出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收入分配的原则,明确“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应该得到保护”,这就把法律保护范围从合法的劳动收入扩大到了合法的一切非劳动收入,进一步发展了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理论缩[来自www.lW]小收入鸿沟在收入分配的改革过程中,决策层一直在着力把握效率和公平之间的平衡问题在收入改革初期,我国的基尼系数大约是0.30,远低于国际警戒线的0.40,因此,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释放被压抑或潜藏的社会生产力,被放在了第一位,因此这时候的改革更多地是在解决效率的问题从打破“大锅饭”让有条件的地区和个人先富起来,到不断允许资本[来自www.Lw5U.coM]、技术、土地、知识产权等参与受益分配,正是对这一指导思想的最好诠释毋庸置疑,这一时期的改革是我国国民经济和人民收入水平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重要基石可以这样说,没有这些改革,中国经济不可能在短短的几十年时间超越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位,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也不可能超过25000元。
但不容忽视的是,在经济持续繁荣的背后,财富分配不公、贫富差距过大等一系列问题正在日益凸显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基尼系数逐渐接近0.40,收入差距开始增大;到2008年,中国的基尼系数达到了近期峰值0.49此后虽然有所下降,但仍然保持在0.47之上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加快收入分配改革、缩小收入差距的紧迫性中央决策层并非对此没有警觉早在1993年,在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就已经提出要完善收入再分配机制例如,逐步建立个人收入应税申报制度,适时开征遗产税和赠与税,通过收入分配政策和税收调节避免收入的两极分化在此后的历届党代会上,防止两极分化、缩小收入差距被屡屡提及中共十五大报告在论及收入分配制度时,明确提出要“调节过高收入,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开征遗产税等新税种”、“规范收入分配,使收入差距趋向合理,防止两极分化”、“整顿不合理收入,对凭借行业垄断和某些特殊条件获得个人额外收入的,必须纠正”中共十六大报告用比较大的篇幅详细阐述了如何深化我国分配制度改革的问题提出“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在收入分配方面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要“规范分配制度,合理整顿少数垄断性行业的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要调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调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扩大转移支付,强化税收调节,打破经营垄断,创造机会平等,整顿秩序,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中共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提出,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但是,中国当前收入差距、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已牵涉到方方面面的利益,要想缩小这个差距,让广大人民分享到更多改革开放的成果,就必须打破既有利益格局,比如要打破垄断、破除灰色收入等等,在目前很多改革不到位的情况下,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势必会遭遇重重阻力在各方不断呼吁下仍在难产中的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已做了最好的注脚收入分配改革下一步到底该如何破题,我们对此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