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离合”说析疑.doc
9页离合”说析疑 “离合”说析疑 【英文标题】Explain the Suspect of "Detachment-Combination" Theory 【标题注释】本文曾在“21世纪首届现代汉语语法国际研讨会”(2000年2月1-3日,香港)上宣读,蒙姚德怀先生、游社湲先生、史有为先生等指教,作了修改,谨此致谢 【作 者】沈怀兴 【作者简介】沈怀兴 453002 河南师范大学中文系 【内容提要】“离合”说是指运用扩展法认定有关复合词具可离可合之特点并名之为离合词的一种语法分析理论文章全面评析“离合”说,指出,它用扩展法来确定AB组合是不是词,从认识论角度说是不科学的,从方法论角度说是不可取的,落实到实践上则是行不通的并且指出,认定词的依据只能是历史至于有的复音词有时被拆分,根本原因不在这些词本身,而在语言使用者表达特殊思想感情的需要文章最后还提出语言观的更新问题 【摘 要 题】汉语言文字学 【英文摘要】"Detachment-combination" theory refers to the grammaticalanalysis theory which applies extension method to determining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mpound chinese word (two-characterword)in which both characters can be detached and used separatelyand therefore are termed "detachable words".The articlecomprehensively comments on "Detachment-combination" theory andpoints out that the theory applies extension method to decidingwhether AB-combination is a word or not and holds that thismethod is not scientific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epistemology,not recommendable in the perspective methodology and not feasiblein practice.The article further points out that the basis fordetermining words can only be history.Some compound words aresometimes detachable.The reason does not lie in these wordsthemselves but in speaker's need to express their specificthoughts and emotions,Finally the need for new concept oflanguage was emphasized. 【关 键 词】“离合”说/扩展法/复合词/语言观"Detachment-combination"theory/extension method/compound words/language concept 一 “离合”说的由来“离合”说是指运用扩展法认定有关复合词具有“可离可合”的特点并名之曰离合词的一种语法分析理论。
该理论认为,汉语里有一种AB组合,中间可以插进别的成分,A与B可离可合,是为“离合词”如“绷劲:绷不住劲”、“起草:谁起的草”、“安心:安的什么心”、“摇动:摇得动|摇不动”等注:对“离合词”的定义参见《中国语言学大辞典·离合词》(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3月版),所举例子均引自《现代汉语词典》扩展法最初只用来判定词或非词王力先生《中国语法理论》(1944)和《中国语法纲要》(1946)等书中都讲述过这种方法,只是当时还没有明确叫它“扩展法”罢了按照这种方法,结合在一起的两个语言成分之间不能插入其他成分的是词,能插入其他成分的是仂语(词组)这一方法正式命名为“扩展法”始见于陆志韦先生等《汉语的构词法》(1957)这是为满足“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之要求和编纂规范词典之需要而写成的一部学术著作注:参见《汉语的构词法·序言》该书第一章第一节详细介绍扩展法的使用,一再强调扩展法是区别词与词组的根本方法,认为“扩展法可以利用一切‘形态’的标志,可是最后的武器是扩展”《汉语的构词法》的作者们试图用扩展法对所有可能是复合词的AB组合进行鉴别可是,有些AB组合,人们凭语感可能判定它们为词,并且一些语文词典,如《辞海》、《国语辞典》等,也早已收释了它们,而它们却通不过扩展法的检验。
它们的数量太大了:偏正式组合很多,如“牛毛、鹿角”之类;动宾式组合也不少,如“挂名、打岔”之类;补充式组合也有一些,如“捣乱、提醒”之类对这数以万计的AB组合如何处理好呢?如果仅仅因为它们能扩展而否认它们是词吧,不仅广大的语言使用者通不过,就是当时的形势也不允许——人家正硬说咱们的汉浯是低级落后的单音节语呢,咱自己怎么能把大量能扩展的AB组合认定为词组呢?于是作者们便把这部分AB组合认定为“离合词”,说它们“合起来是一个词;在同形式的结构里,两段分开了,就是两个词”注:详见第20-23页、78-82页、90-92页离合”说就这样创立了与《汉语的构词法》同年发表的张寿康先生的《略论汉语构词法》一文同样坚持用扩展法划分词与词组,但同时又有修正注:《汉语的构词法》虽与张文同年发表,但它实于1953-1956年写成,且其绪论性的第一章“构词学的对象和手续”已于《中国语文》1956年第12期发表,张文中有引用,并作注说明文中未谈对偏正式AB组合与补充式AB组合的处理意见,只提革命、鞠躬之类动宾式AB组合,谓之“离合动词”这似乎与陆说差别较大,但究其本,只要坚持用扩展法区别词与词组,就与陆说没有实质性差别,所以统称“离合”说。
离合”说一经创立,不久便成了“定论”首先是学者据以著书立说,发表了不少研究成果直到最近,还有人据以探讨汉语“词”“语”分界问题注:详见冯胜利《从韵律看汉语“词”“语”分流之大界》,《中国语文》2001年第1期其次是用以指导语文词典的编纂《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把“离合”说明确引入凡例,贯彻始终,无形中从“典”的高度肯定了“离合”说的意义,于是“离合”说在一般人眼里便成了不刊之论再其次是普遍写进文科教材《现代汉语》这是最近二十年来的事,证明目前“离合”说已是汉语学的常识了不过,“离合”说发展到今天,尽管其立说依据、操作方法都没有什么变化,但实施结果——所认定的“离合词”,既不像陆氏所言范围那样广,也不像张氏所言范围那样窄,即主要涉及动宾式AB组合和动补式AB组合两类 二 “离合”说评析“离合”说创立后,也并非从未有人提出异议早在40多年前,吕叔湘(1959)就说:“有两种结构——一部分动宾结构和一部分动补结构,常常被提出作为上述原则的例外,这就是说,虽然可以扩展,还应该承认是词……他们称之为‘离合词’这样处理在实用上会引起极大的不便后来他(1979)又单就动宾式AB组合问题提出反对意见。
注:吕叔湘《现代汉语单双音节问题初探》(《中国语文》1963年第1期)一文中也有否定“离合”说的内容,只是笔触稍和缓一些吕先生虽然先后两次对“离合”说提出批评,但并未引起学者重视,问题就这样遗留下来现在试就“离合”说问题谈谈我们的认识既然“离合”说的根基在扩展法,那就需要先分析扩展法的实施问题我们认为,以扩展法来确定AB组合是不是词,从认识论的角度说是不科学的,从方法论角度说是不可取的,落实到实践上则是行不通的第一,扩展法充其量不过是纯共时研究方法,而任何一个词都是历史上产生和发展的,考察历史上产生和发展的任何事物都不能没有历史观点,以颇具游戏色彩的扩展法判断历史上产生和发展来的AB组合,则很难避免与事实不符的结论产生例如“存心”,早在战国时期就产生了,如《孟子·离娄下》:“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且历经两千余年沿用不衰《现汉》(修订本,下同)注音加“∥”,举例是“~不良|他说这番话,不知存着什么心”如此不做任何历史考察,只凭其扩展法的机械操作,就判定它两个词素可离可合,如果有人要问:平时学者总爱说“离合词是词的组合体向词转化而未能成熟的明显表现”(注:见《刘叔新自选集》第31页,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
而一个词的组合体被社会广泛使用两千多年了,为什么其结构至今尚未凝固,还仅是个未成熟的“离合词”?则不知该如何解释 第二,扩展法是根据所谓语言成分结合的紧密程度来区别词或词组的,认定其结合紧而插不进别的成分是词,反之是词组这就像只承认身体结实的人是人,而身体不结实的人则不承认他是人,有谁服气?不错,一般说来词比词组结构紧凑一些,然而翻开任何一部语文词典,我们都会看到一些已产生发展千余年且有几个义项的AB词目,拿扩展法机械地操作一番的话,A与B之间都可以插入其他语言成分,我们能因此否认它们是词吗?动宾式的或动补式的或可称作“离合词”,如果是联合等其他结构方式的又该怎样称说呢?如果说它们都是“离合词”,那么汉语里有多少复音词称不得“离合词”?须知,连“幽默、滑稽、慷慨”等单纯词也常听到“幽了他一默”、“滑天下之大稽”、“慷国家之慨”之类的说法呢第三,扩展法的实施只注重AB组合的结构形式,完全忽略了AB组合的语义内容,这种形式决定论的语言观只能使严肃的语言研究变成有闲人的智力游戏除此之外,就只有对词典编纂、语言学习等方面产生误导作用了这个问题,笔者已在《〈现代汉语词典〉部分复合词的例证》一文中详细论述过了,兹不赘言。
第四,扩展法无法贯彻到底这一点,《现汉》的编修最具典型性考察《现汉》,我们发现,编纂者们在执行《现汉·凡例·15》“有些组合在中间加斜的双短横‘∥’,表示中间可以插入其他成分”的过程中不能始终如一《现汉》收释的双音节复合动词中,被加了斜的双短横“∥”的约四千条它们的产生,让人看不出有什么客观一致的标准,也不可能有什么客观一致的标准它们的产生,只是以不同的编纂者各自的语感为标准的不同的编纂者感觉不同,往往对同一对象作出不同的解释,这本是情理中的事,姑且不论值得注意的是,同一编纂者对同一动字下列释的同类复合词,有的加了“∥”,有的没加如“打”字下所列释的双音节复合动词中,“打鸣儿、打围、打千”等,注音中都给加了“∥”,而“打枪、打炮、打钩”等却没给加“∥”,就极让人费解因为在一般人眼里,如果一定要加“∥”的话,也许后者更应该加表面上看,可能会有人认为这是由于编纂者的随意性或不严肃性造成的其实不然既然扩展法是凭每个人的语感操作的,而人的语感又因个人对不同词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之不同而有所差异,然则同一个人解释不同的词时又怎么能够得出人人都能接受的具有一致标准的结论呢?第五,扩展法不能摆正语言理解与语言使用之间的关系。
同一个AB组合,孤立地看,A与B之间似乎可以插入其他成分,而一旦进入句子,就不能插入其他语言成分了,这样的AB组合到底算不算词?如“提高”,《现汉》给它注音是tí∥gāo,说明它是个“离合词”的确,照“离合”说孤立地看,它可以插“得”“不”而扩展成“提得高”、“提不高”然而,在《现汉》给它举的例证里,就不一定都能这样扩展《现汉》释“提高”举的例证是:~水位、~警惕、~技术、~装载量、~工作效率这五个例子中的“提高”,在各短语出现于一般语言环境时都不能扩展为“提得高”,只有后三例可以扩展为“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