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2020年鄂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运载火箭》2课时教案设计.doc
4页2019-2020年鄂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运载火箭》2课时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人类在航天技术领域取得的伟大成就2.了解火箭的基本原理3.了解多级火箭的发射过程4.通过实验探究和制作,了解火箭发射的原理5.通过多种途径查找资料,了解人类对太空的探索6.体会航天事业对人类所产生的影响7.意识到太空探索是一项光荣而危险的任务8.能让学生乐于与他人合作与交流 教学准备 1. 发射火箭的录像或图片气球、喷气车,可旋转的大塑料瓶、水 、打气筒 第一课时情景创设1.播放视频——xx年10月12日9点整神舟六号飞船成功发射的精彩瞬间2.学生描述发射瞬间火箭运动状态3.观看一些火箭图像使学生知道飞向太空是人类千年的梦想,要进入太空就必须有足够的速度,目前采用的推进工具是火箭教师提出问题 火箭能升空,大家认为它的力量从哪里来? 三、学生进行假设,教师对大家的假设做整理 四、验证假设1.师:小结大家的假设,我们看到的火箭在飞行时,总是一部份向前运动,另一部份向反方向运动,在我们生活中有这种类似的运动现象吗?2.师:我们能借助这些现象,做实验来证明我们的假设吗?3.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师生对提出方法作适当评价。
4.教师演示自动喷水器它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吗?制作自动喷水器需要哪些材料?我们做实验时要注意观察那些现象? 5. 学生讨论并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要认真观察实验并提出问题:如:向筒内倒水后有什么现象?水从喷口向哪个方向喷出?筒朝哪个方向转动?五、制作、实验,搜集证据并作记录六、 交流观察现象,并作解释学生描述,并上台画示意图,也可以.画箭头并说明意思七、对反冲现象进行小结 1.如果从物体内喷出的不是水而是气,物体会不会运动?运动方向又怎样呢?还可以做哪些实验?2.演示实验:反冲小船3. 教师小结: 当水、空气从一种物体中向某个方向快速喷出时,这种物体会向相反的方向运动起来,这种现象叫做反冲 4.师生解释、交流:火箭飞离大气层,它的飞行与反冲作用有关八、拓展应用除了火箭,生活中你还知道那些反冲现象?第二课时一、.新课导入,揭示任务上节课我们研究了反冲现象,今天我们来做模拟火箭 二、制作火箭,了解火箭升空的道理1.观察“火箭”的结构,明确模拟火箭的制作材料1)小组观察并讨论,并作记录: “火箭”有哪些部分组成?制作“火箭”需要哪些材料?“火箭”起飞的动力从哪里来?2.分小组制定做火箭的方案 教师要求:(1)记录时力求文字简练,提倡图文并茂。
2)提倡记录预测结果3)思考:需要装多少水?水的多少影响火箭的飞行吗?需要打多足的气?空气的多少影响火箭的飞行吗?3.小组交流方案,并相互质疑教师对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先要明确学生的意图,针对核心问题进行质疑对不能达成共识的方面可做记录 4.小组按设计方案做火箭5.分小组放飞火箭教师要求:(1)装水,打入气体,增大封闭气体的压强,在水火箭尾部加接一根轻绳,便于实验安全和回收方便2)请仔细观察“水火箭”起飞后的现象,作好实验现象和结果的记录3)按照设计方法反复做几次,如果需要可以修改设计方法4)实验结束后整理好器材,做好交流准备6.小组交流放飞火箭中的现象,提出更好的改进方法 7.解释火箭飞行的道理 火箭飞离大气层,必须自带氧化剂,火箭的飞行主要靠向后喷出燃气的反冲作用附送:2019-2020年鄂教版科学四下《下雨啦》教学设计一、学生分析下雨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学生已经学过了刮风,知道风是怎样形成的,但作为四年级的小学生他们对雨的形成和用雨量器测降水量是还不清楚的,也是很想知道的,所以学生对学习这一内容会很有兴趣的加上顺德是个多雨的地方,理解雨的形成及对雨量大小的测量很有作用二、教学理念及思路学生天生好奇、活泼好动,富于幻想。
对周围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肯探索,充满憧憬;也许梦想自己成为一名小科学家,在研究世间万物和谐共生,相互依存;也许……科学课程最基本的特点就是选取儿童身边的自然事物开始科学学习的活动,所要研究的课题越贴近学生的的生活实际,学生就越感兴趣鉴于以上,我从活动入手设计了这一课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模拟下雨的活动和用雨量器测一次降水的降水量的活动,查看课本资料,紧接着又上网查找资料了解家乡的雨量,让学生了解更多下雨的知识三、教学目标和能力要求(1)能用简单的实验材料进行模拟下雨实验2)把实验现象与自然界的降雨对应起来,理解自然界降雨的简单过程3)学会使用量雨器测量降水量4)认识降雨对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影响四、教学准备:水槽、玻璃片、冰块、雨量器、有关云的资料五、、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自然界中降雨的过程;学会使用量雨器测量降水量六、教学过程设计及反思(一)导入[多媒体投影]下雨的情景,引出核心问题“天上为什么会下雨?”[教学反思]这一环节让学生对看到的情景提出自己的问题,然后由老师引导到教学主要问题,这样既尊重了学生,又培养了发散思维能力[教师]谁能回答这个问题?[学生]各抒己见[教学反思]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天上为什么会下雨”这一问题有不同的看法,可能会有一些神话和迷信的见解,让他们说出来,为后面的正确解释作铺垫,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以及修改他们的前概念。
二)活动一[教师]大家都说了自己的想法,那么现在我们看看到底“天上为什么会下雨?”我们来动手做一个实验[学生]模拟下雨(分小组进行,用时10min)在盛水的水槽上盖一块洁净的玻璃,并在玻璃上放几块冰,放在阳光下,观察发生的现象,并做好记录实验完毕回到教室,汇报观察到的现象[教学反思]1.在实验前与实验当中一定要提醒学生认真观察,尤其是要提醒学生观察整块玻璃不同位置的现象变化;2.小组合作做实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教师]谁能解释“盆子里的水为什么会跑到玻璃板上了” ?[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水槽里的水受热变成水蒸气,水蒸气遇到冰冷的玻璃板就凝结成小水滴,就变成了“雨”落下来其实自然界下雨也是这样一个过程[多媒体投影]自然界下雨过程[教师]看了“自然界下雨过程”,谁能说一下这个过程?[教学反思]此处安排学生复述“自然界下雨过程”,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教师]关于下雨,你们还想知道什么?[学生]进一步提出各种问题 (三)活动二[教师]有学生提出“下了多少雨?”这个问题怎么解决?要用雨量器[学生] 1.阅读课本P45;2.介绍雨量器的构造和怎么量雨[教学反思]让学生介绍雨量器的构造及怎么量雨,而不是老师来介绍,避免了课堂上的长篇大论,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更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当然教师在必要的时候要给与适当的补充和更正[教师]你还对雨水的哪些方面感兴趣?那么这里就有两个小任务交给大家:1.自定主题,查阅资料,写一篇与雨水有关的科学小论文;2.自做一个“雨量器”,测量最近一次降雨的降雨量,然后与天气预报比较,回校后交流老师会提醒什么时候测)(四)小结从刚才大家的表现中,老师发现小朋友们的课外知识可真丰富雨,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是自然界水资源循环的一种形式,它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它使大自然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请同学们课后多了解一下家乡的雨水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