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余华空灵而冷酷地“活着”.docx

4页
  • 卖家[上传人]:玩***
  • 文档编号:201623423
  • 上传时间:2021-10-11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6.08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Word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余华空灵而冷酷地“活着” 前不久,瑞士《时报》评选出2000年至2009年出版的世界最重要的15部作品,余华的《兄弟》因为以“疯狂的笔触描述了中国的四十年〞而入选与《兄弟》同时入选的作品,有菲利普・罗斯的《现场》、奥尔罕・帕慕克的《雪》、村上春树的《海边的卡夫卡》和托妮・莫里森的《仁慈》等《时报》是瑞士法语地区影响最大的报纸,此次入选的15部小说,都是翻译成法语或者用法语写作的作品余华的《兄弟》2008年4月出版法文版以来,法语世界的主流媒体予以了诸多好评,曾荣获法国国际信使外国小说奖,同时入选瑞士《时报》2008年度最正确图书和比利时《晚报》2008年度最正确图书   四五年前《兄弟》出版后,在国内备受争议许多批判家指责说,身为中国当代最令人敬重的作家之一,余华不过是以好莱坞式的社会风情描写制造了一堆“垃圾〞而已但墙内开花墙外香,就在国内对《兄弟》争议如潮之时,该小说已悄悄入选国外大学汉学教材读本在美国杜克大学从事中国文化讨论的教授刘康(音译)说:“我不同意那些批判意见,《兄弟》是一本巨著,余华无疑是中国当代最好的作家之一〞事实上,《兄弟》并不是余华首部进入国外大学课堂的小说,他之前的《许三观卖血记》和《活着》早就成了国外大学的教材。

        余华是浙江海盐人,海盐是杭州湾里的一座小城这小城里的巷子宛如密林中的幽深小径,还有石板铺成的小街,用脚踩上去有种晃晃悠悠的感觉从1岁离开杭州的此后30多年里,余华就生活在这个小城中余华的父母都是牙医,因为要上班,便常把他和哥哥锁在家里从小在医院长大,他见惯了医院里血肉模糊的情景与病人在面对亲人死亡哀嚎痛哭的情形,在他幼小的心里刻下了一种悲剧的意识,这种悲剧的意识最终主导了他以后的文学创作道路  1987年,余华以一篇风格独特的短篇小说《十八岁的出门远行》正式踏上文坛,小说讲解并描述了一个以少年出次离家的一段行程,其中充满了一种梦魇般的惊异与恐惧之后,在比较短的时间里,他以跳动式的姿态到达了一个又一个的文学高度80年月余华在中国文坛上的崛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代表了当代先锋小说的真正开端他的小说用一种近乎残酷的手法直面描写生活中最丑陋而远离理性的区域,往往给人以心灵上的震撼,也对当代文学共鸣的状态形成了剧烈的冲击  余华在中国文坛上以独行侠著称,其较有影响的作品当推《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现实一种》等作品被翻译成英文、法文、德文、俄文、意大利文、荷兰文、挪威文、韩文和日文等国外出版。

      其中《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20世纪90年月最有影响的10部作品;《许三观卖血记》入选韩国《中央日报》评选的100部必读书,曾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美国巴恩斯-诺贝尔新发觉图书奖、法国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  从最早的《十八岁出门远行》,到令很多读者落泪的《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再到引发文学界震荡的《兄弟》,余华的作品更多给人冷酷、先锋、悲观的印象,余华本人也被看成一个叛逆者《纽约时报》的记者在见到余华本人后说,和他想象的不一样,余华看起来完全不像一个叛逆者余华接受采访时,不停微笑,开着玩笑,烟不离手,这副模样,那个记者说余华 “很简单被人误会为一个工厂工人〞《华尔街日报》的Ian Johnson也这样形容余华,他“走在北京的大学区里,看上去更像是一个农民工,而不像是中国一流的畅销书作家〞这样描写余华,有些不太合实际,至少,站在我眼前的余华,是儒雅的,和他的作品正相配  现实中的余华给人的感觉更多的是幽默和平和他说,自己并非文如其人,“生活中我是一个充满盼望的人,写小说的时候比较悲观对作家而言,反差越大,越是表达了他想表达的东西〞  《兄弟》2009年初在美国出版,4月在英国出版,特殊是近期入选前述2000年至2009年世界最重要的15部作品以来,余华又一次受到广泛关注。

        在中国文坛上,余华始终以他独特的残酷的表达手法著称,也在始终在用他思想境界和独特的文字叙写文学殿堂的奇妙2009年5月,“中德作家面对面〞活动在南京举行,曾把王朔、余华等作家作品译成德文出版的翻译家高立希(Ulrich Kautz)在座谈之余,饶有兴趣地和记者谈到中国作家作品在海外推广的话题,高立希承认目前中国作家作品在德国影响力还很微弱,但他认为中国作家要勇于坚持自己的特色,千万别为了“讨好〞外国人转变自己的写作风格 第 4 页 共 4 页。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