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景德镇明代民居的特点与成因.pdf

3页
  • 卖家[上传人]:oq****t
  • 文档编号:1914511
  • 上传时间:2017-07-16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82.44KB
  • / 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小城镇建设 2002/584景德镇江西景德镇是一座有着1600多年历史的古镇 东晋起开始设镇 名新平镇 唐武德四年 621 就镇设县称新平县 唐开元四年 716 更名为新昌县 县治设于离镇20里的旧在 镇为县辖 因镇在县南一说在昌江之南 故改名昌南镇宋景德年间 宋真宗命昌南进御瓷 底书 景德年制因瓷器精美 天下咸称景德镇瓷器 于是昌南之名淹没 景德镇之名沿用至今明清时 景德镇制瓷业进入鼎盛时期 成为全国瓷业中心和遐迩闻名的 瓷都 此后 景德镇与湖北汉口 河南朱仙 广东佛山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镇特 点景德镇明代民居 主要分布在老市区和原浮梁境内的西北乡一带 老市区多为富商和庶民住宅 西北乡则多是官吏和庄园主住宅 两处民居 风格迥然不同 市区的民居具明代南方集镇住宅特色 西北乡的民居则有明显的徽州风格市区内的明代民居 以祥集上弄民宅 抚州弄民宅 刘家弄民宅最具代表性祥集上弄位于中山北路北端的西侧 此弄的 3号 11 号居民住宅 建于明代成化年间 这两幢较典型的明代建筑 为当年富商私邸 宅分上堂下堂 四正两厢加后房 前有大天井后有小天井 门皆设于侧向 11号住宅有重工装饰的门罩 3号住宅则无门罩 两栋建筑内观开阔轩昂 构架粗硕 为穿斗与指梁式混合结构 正堂前面均有轩廊 檐柱选用质硬 耐燃和防虫的椿树木料 梁柱交接处多有雕刻精美的雀替过渡 纹样皆为花卉翎毛 正堂的石刻柱础造型凝重 花锦华丽 地脚用雕刻精细的青石板 这两栋民宅均具明代南方集镇住宅建筑之特色抚州弄位于珠山中路北侧 其2号民居住宅 建于明代中晚期 该宅的大门 置于屋之侧向 内设前堂 后堂 两厢设正房两间 后房两间 厢房一间 屋内设有天井和后天井 明间堂屋结构为二檀五架梁 一端搭于内额之上 另端由两柱支承 给人印象好似三间五架之宅 其设计 可谓用心良苦 既不违犯当年庶民庐舍不得超过三间五架之禁令 又能达到显示本宅气派不凡之目的 宅内的中柱脊檀均为半圆或弧形 其插拱与明代前期有所不同 明前期 插拱一般为扁圆形 该宅拱眼则近于正圆形 明前期 插拱装饰一般为云纹 如意纹之类的图案 该宅在插拱的装饰上则刻以多种较复杂的花卉 其雕刻较明前期更为细腻 线条更为流畅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刘家弄位于三闾庙明代古街区内 此弄的3号 13号住宅 建于明代中期 3号保存较好 大门设于侧向 前后两个天井 前天井倚墙 后天井置堂中 正堂不设楼层 前后各有正房两间 入口一侧天井内壁置有砖雕照壁 下设须弥座 圭脚图案雕刻十分精致 为他宅所未有 13号门置中轴线上 入内有廊轩 中有大天井 两侧为走廊 正堂空间较大 两厢各置正房一间 构架少有雕饰 其特殊之处 是在石制柱础上面加一段圆形木础 并取横纹制作 用意在于防止潮气沿木柱上升 虽经数百年 木柱础仍保存完好 可谓匠心独运西北乡的明代民居 以金达旧居汪柏旧居和汪明笼旧居为代表金达旧居位于距市区74公里的峙滩乡溪村 现迁建于市内古陶瓷博览区 金达 本地人 明嘉靖丙辰会试第一 官到广西布政使 金达故宅约景德镇明代民居的邱国珍特 点 与 成 因Historical & Cultural Cities & Towns 历史文化村镇保护85小城镇建设 2002/5Historical & Cultural Cities & Towns 历史文化村镇保护建于明嘉靖至万历年间 面积不大 只有一进两层 但做工十分讲究 特别是堂屋带阁楼形式 围绕天井挑出飞来椅 俗称 美人靠 向外弯曲成弧面 在垂直和水平两个方向分别划向若干框格 格内重工雕饰 十分华丽 尤其是百兽图案 造型简洁生动雕刻的艺术价值很高汪柏旧居位于距市区 90 公里的兴田乡夏田村 建于明代嘉靖末年 汪柏 本地人 曾任浙江布政使 汪柏旧居有一大一小 大宅为两进两层结构 小宅一进两层 大宅正堂宽大 地坪抬高两级 中堂却比较简朴 构架比例匀称 格扇 栏板和梁面木雕洗练 刀法严谨 小宅虽然只有一进 面积很小 但做工和雕饰比大宅更为精美华丽 此宅在设计上与当时的其他民宅有许多不同之处 主要表现在窗户和纹饰上 其他民宅外墙一般不设窗 只留几处小孔 或饰以小型砖透花窗 而该宅却在外墙窗洞中加置木扇套窗 窗口由通常的 13 厘米扩大到30 厘米 其他民宅的装饰纹样一般为花卉翎毛 云彩 鳌鱼吐水之类 而该宅却在多处饰雀 鹿 蜂 猴 寓爵 禄封候 意 福禄万字 富贵万字和凤纹百鸟朝凤枋等汪明笼旧居位于距市区 80 公里的西湖乡桃墅村 是国内仅存的三层明代住宅 极为珍贵 该宅建于明代晚期 是一栋依山傍水 有 13 个天井的房屋 当地人称其为 大屋里 七十年代时拆毁 现仅存两进 以两天井为中心组成两进 有中堂 正堂 中堂有正 厢房各两间 正堂也有正 厢房各两间 二层楼面两厢为狭楼 中堂无楼面 三层中堂上有阁楼 围绕天井各层均有格扇窗 门和窗棂 并饰以万字格式 中间形成一条长巷 显得既高大 又美观 加上中堂二层不设楼面 前有拱形廊轩衬托 更觉气势轩昂 美观大方成 因在偏于一隅 交通不便的景德镇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多的明代民居呢这首先要归功于制瓷业带动的景德镇经济发展 景德镇的制瓷业 历史悠久 至今已有二千年的历史 但景德镇 瓷都 地位的奠定 作为一个繁荣的工商业城市出现 则在宋元之际北宋景德年间 1004-1007 年由于进贡御瓷 景德镇闻名天下 但景德镇还远非全国制瓷中心 北宋时 瓷业中心在河南 河北两省 南宋时 金人南侵 北方窑工逃亡南迁北方瓷业衰落 南方制瓷中心的浙江 一跃成为全国制瓷中心 直到宋元交替之际 由于蒙古军队的野蛮冲击 使当时瓷业生产布局产生了重大变化 蒙古军队在征服金和南宋的战争中 实行 拔城必屠 的政策 国内南北名窑窑场除景德镇外 都遭到洗劫 元世祖忽必烈在统一中国的前夕 公元 1278 年 在景德镇设置了浮梁瓷局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官方瓷业机构 它标志着景德镇黄金时代的到来地处皖赣山区的景德镇 在战争的夹缝中安然无恙 并继而成为收纳各地名工巧匠和廉价劳力的地方 于是 景德镇制瓷业突飞猛进 青花瓷釉里红 卵白釉等享誉至今的名瓷 就是在这时出现的 此后 景德镇制瓷业历百年而不衰 至明朝 御器厂 也称官窑 御窑 又在景德镇设置 给景德镇瓷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并使景德镇处于全国制瓷业中心的地位 瓷业兴 百业兴 景德镇经宋 元 明三朝发展 到明代中期已成为一个工商业都市 景德镇现在的市区 就是在明代奠定的 明代文学家王世懋 曾生动记述明代中期景德镇之盛 天下窑器所聚 其民繁富 甲于一省 余尝分守督运至其地 万杵之声殷地 火光烛天 夜 令人不能寝 戏目之曰 四时雷电镇在这样一个经济发达 百业兴旺的城市 窑主 铺主 商人 官吏自然腰缠万贯 旧史记载 豪商大贾咸聚于斯 有钱就盖房 这是中国人一大传统 于是 明中叶景德镇便建房成风 屋宇联脊经济的发达 使景德镇明代民居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而民俗风情 又决定了这些民居的样式 规格和工艺明制等级森严 明会典 规定 庶民新居房舍 不过三间五架 因此景德镇明代民居的建筑规模 一般都为一明两暗 进深五架 以天井为中心的堂房两厢的平面结构但是 对于新兴业主来说 一方面要满足自己的物质奢求并炫耀其财势 一方面又不敢越明制的雷池 于是就在房屋的长度上做文章 如是 景德镇明代民居在建筑上又出现了第二个特点 多进 向纵深发展 如汪明笼旧居有 13 个天井 在庄湾 还有一栋揉合南北风格 既非天井又非合院的大型农舍 里面分隔既不规则也不实用 尤如一个迷宫 但其外表却摆足明代住宅的架式 更多的人在建房时取务实态度 不愿在规格 规模上虚张声势 他们费尽心机 在房屋的材料 工艺上精益求精建筑材料中 最重要的是木材 景德镇明代民居的木构架都非常壮观特别是檐柱 一般都讲究粗硕 径围在 130 公分以上者 屡见不鲜 花园弄一号的残架檐柱围竟达 180 公分 超过明故宫钦安殿的檐柱径围 在工艺上 梁头 丁头拱 下山虎 抱云 雀替 都有精美的花卉木雕 对木材的工艺处理 也别具一格 多是清水作不施油漆 在相互攀比的浮华气氛中景德镇明代民居各有特色 异彩纷呈但是 明代民居的主人们在祈福禳灾 趋吉避凶的心理上 却是惊人的一致 虽然资本主义的萌芽已经出现 新兴业主们财源滚滚 官吏们仕途得意 景德镇繁华富足 但人们依然生活在封建社会 时代的烙印 民俗的力量 都从房屋的设计 建造中体现出来 尤其是从纷繁复杂的雕刻纹饰中体现出来 几乎所有的纹饰图案 都蕴藏着耐人寻味的深刻寓意 表达了那个时代的人们对幸福的向往和对生活的祝福 反映了人们对权力 命运的敬畏心理 同时也折射出特定时代 特定地区人们的风土人情 审美观念与生活情趣作者单位 温州师院社会学民俗学研究所编辑 蔡 红景德镇明代民居的特点与成因作者: 邱国珍, Qiu Guozhen作者单位: 温州师院社会学民俗学研究所刊名: 小城镇建设英文刊名: DEVELOPMENT OF SMALL CITIES & TOWNS年,卷(期): 2002,""(5)被引用次数: 0次本文链接:。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