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省南阳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
10页南阳市2024年秋期高中一年级期中质量评估语 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人生价值论,它注重精神蕴涵的指导作用,重视人文思想的建构人文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存方式的精神形态,它不仅体现着人类普遍的精神追求,而且体现着民族特有的价值关怀和时代属性生命意识是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重要标志中国古典诗歌既有对时光流逝、生命短暂的咏叹,也有对世事飘忽、功名蹉跎的感慨,更有对人格理想、功业抱负的抒发这种博大深沉的生命意识与生生不息的生命精神,渗透到怀古诗、饮酒诗、山水诗等诗歌类型中,形成鲜明的中华人文精神特色作为一种人文精神的中国古代生命意识,它不仅眷恋于个体生命独特的存在和完满,而且善于发掘个体生命浑融于人类群体中的价值和意义诗人屈原曾在《离骚》中写道“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老冉冉其将至,恐修名之不立”,可见他的生命意识是多么地细敏和真切,但这种感觉给他带来的,决不仅仅是无可奈何的缕缕忧伤,而更多的浸透着珍惜时光、热爱生命的积极进取精神,也就是通过人格的自我完善来达到永恒的生命境界,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时不我待、分秒必争的急切心情。
中国古代诗人总有一种悲天悯人之心,他们的忧患早已从个人的生死穷达扩展到对民生疾苦的人文关怀和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忧患意识是指人们从忧患境遇的困扰中体验到人性的尊严和伟大及其人之为人的价值,并进而提升主体人格和精神境界,以自身内在的生命力量去突破困境,超越忧患的心态继《诗经》《离骚》之后,表现种种忧患心理,成为诗人、文学家创作的一个永恒的主题这种忧患心理包括对人生悲剧境遇、民生疾病痛苦以及国家前途命运等种种忧患,其中既有诗人们对于个体在生存发展过程中陷入困境时的自我关怀,也有基于无限的悲天悯人的同情之心的群体关怀,更有一种关注国家、民族命运,以天下为己任的强烈的自觉意识,从而体现了中国古代诗歌浓郁的现世情怀和高尚的人文精神中国传统文化是建立在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基础上的,强调人与自然、社会、万物协调和谐的和合精神,博大宽厚的包容精神等无论是儒家或道家,都持有“天人合一”的观念,认为自然与人本来就是不可分离的统一体,追求、体验人与自然契合无间的人生境界和精神状态这种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人文精神深处的天人合一思想,在诗歌中的表现就是客体自然和主体人的内在精神融为一体,往往泛化为对“物”与“人”的一种深切的人文关怀。
中国古典诗歌,作为华夏祖先精神追求、情感体验和生存方式的重要表现手段,无疑也就深深地烙上了这种民胞物与、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色彩摘编自魏瑾《中国古典诗歌的人文精神探析》)材料二:自五四以来,中国诗歌从古典逐渐走向现代,新诗也由此诞生经过艰难探索,新诗经历了一个逐渐发展成熟的过程作为一种文学样式,新诗存在的根基还是其经济基础所以,新诗必然还是与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这也是新诗的现实来源因此,中国现代诗人艾青在其《诗论》中提出:“我们的诗神是驾着纯金的三轮马车,在生活的旷野上驰骋的”,“那三个轮子,闪射着同等的光芒,以同样庄严的隆隆声震响着的,就是真、善、美真、善、美是统一在先进人类共同意志里的三种表现,诗必须是它们之间最好的联系真是我们对于世界的认识,它给予我们对于未来的信赖善是社会的功利性,善的批判以人民的利益为准则没有离开特定范畴的人性的美,美是依附于先进人类向上生活的外形真、善、美”作为艺术的根本标准,归结点皆在于“美”,以美感提供给人精神享受,从而陶冶人的情操,实现人的自我提升,这是诗歌艺术的标准,同时也是诗歌人文主义精神之所在五四时期,俞平伯在《诗的进化的还原论》中提出:“诗是人生的表现,并且是人生向善的表现。
诗的效用在传达人间的真挚、自然,而且普遍的情感,而结合人与人的正当关系在这一时期,无论是新诗理论建设还是创作中对“真、善、美”的强调使新诗所生成的人文主义精神具有普适性的意义因此,建构并高扬人文主义精神,走出小我,进入时代和社会是新诗在精神重塑方面需要努力的路径中国新诗具有人文主义精神传统,而这也正是中国新诗之“新”的精神特质从这一层面而言,中国新诗具有重构人文主义精神的可能性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说:“诗歌教会了中国人一种生活观念,给予他们一种悲天悯人的意识,使他们对自然给予无限的深情,并用一种艺术的眼光来看待人生诗歌只有让人文主义精神真正走入诗歌创作,又走出诗歌作品,进而走进民众的现实生活,新诗重构的人文主义精神才能随时代生活的演进而不断更新、不断活泛,才能具有持久的生命力要让新诗所重构的人文主义精神具有持久的生命力,除了“读经典”的模式,还强调这一诗歌精神进入百姓的日常生活,使百姓能够诗意地栖居做一个具有人文主义精神的诗人,并以这种精神介入对时代、社会的书写只是新诗人文主义精神重构的路径文化的实质是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艺术样式,如何通过诗歌中所投射出的人文主义精神浸染民众的心灵,让民众诗意地栖居才是重构的旨归点。
摘编自席阿妮《困境与突围——中国新诗人文主义精神的重构》)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生命意识和生命精神,有赖于多种诗歌类型,形成鲜明的中华人文精神特色B.人文精神眷恋个体生命独特的存在和完满,善于发掘个体生命在人群中的价值和意义C.新诗经历了一个逐渐发展成熟的过程,与社会生活相联系,其存在的根基是经济基础,现实来源是社会生活D.重构新诗人文主义精神,要旨在于如何通过诗歌中所投射出的人文主义精神浸染民众心灵,让民众诗意地栖居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中国古代文人的忧患心理有陷入困境时的自我关怀,也有基于同情心的群体关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自觉意识B.中国新诗之“新”的精神特质是其具有人文主义精神传统,这使得中国新诗具有重构人文主义精神的可能性C.自五四以来,新诗生成的人文主义精神具有普适性的意义,在于其理论建设和创作中对“真、善、美”的强调D.只要走入诗歌创作,走出诗歌作品,进而走进现实生活,新诗重构的人文主义精神就能具有持久的生命力3.下列选项侧重体现材料一提及的“生命意识”观点的一项是( )(3分)A.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白居易《卖炭翁》)B.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C.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古诗十九首》)D.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4.两则材料引用屈原的诗句和艾青《诗论》中的语句,请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4分)5.请结合材料一谈谈如何重构中国新诗的人文主义精神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哨兵北舞(节选)曾 剑绿皮列车终于摆脱京城的喧嚣,钻出夜色,钻进晨雾,在莽莽丛林间穿行韩泽中觉得,这趟驶向军营的列车,将是他辉煌人生的开始列车把他们带到一个小县城,他们换乘汽车,辗转到一个小镇在这里,他开始了他的军营生活:站军姿,走队列,跑步,周而复始,亦步亦趋一个月后,韩泽中被一辆“勇士”接走山路漫长,车行颠簸,“勇士”钻出大山,进入一片江湾,远远地,一抹红色跳入眼帘,那是飘扬在哨所塔楼上的五星红旗这面红旗,骤然把他一路颠落的力气召唤了回来欢迎仪式,其实就是自我介绍我叫韩泽中,来自山东临沂简历上说你是在读大学生,哪个大学?”“北京舞蹈学院他的声音极轻极细,好像来自那儿,是一件不光彩的事啊!”老兵们发出感叹他们恍然大悟,难怪这么瘦弱,这么白净第二天清晨,韩泽中到哨所的第一班岗,真枪实弹,双人双岗。
班长将自己与他排在同一班,不知是关切,还是不放心不过,这不重要国旗如此之近,就在头顶飘扬他觉得这是世上最醒目最好看的国旗离国界线只一步之遥,两道红漆画的线,上面是齐腰高的不锈钢栅栏他,一个舞者,抬腿就能过去,但他不能,他是战士!夜班岗如期而至,哨所的夜是寂静的,只有江声被风吹送过来哨所兵少,白天一班岗,晚上一班岗,时而穿插些巡逻任务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寂寞伴随着单调和重复袭来,尤其在站岗的时候,白天,秋日的阳光直射下来,晒得他脖颈生疼夜里,站在哨位上,他会下意识寻找北极星,那璀璨的星光让他感到一丝焦虑,这就是他盼望的“光辉岁月”?回北舞后,怎么跟同学们说起他的军旅生涯?难道对他们说,自己就像北舞门口的保安一样,天天站岗?而他们,在他离开的这两年时光,在舞台上是多么风光无限他怕荒废了专业,偷偷练功,他不能大张旗鼓地练,这里只有哨兵,没有舞者他站得没有刚开始那么笔直了,腰有些松懈哨长发现了这个问题那天午饭后,哨长带着他上了山荆棘丛生的山路,又陡又窄,韩泽中虚汗直冒,几次不留神,脚下一滑差点滚落下去他们走了很久,直把头顶的太阳走到西边去了,才到达山顶这里是一个废弃的瞭望哨,哨长讲起一个叫沈海洋的兵。
十四年前,沈海洋与另一个战士被分到这里无水无电、条件艰苦后来同伴被抽调去边防团,得再派一个人上山,沈海洋申请让妻子余香义务当哨兵余香支持丈夫,辞掉了工作,一守就是六年,韩泽中问哨长,你说的是咱们班长沈海洋?哨长说,是他现在科技发达,设了电子监控,“夫妻哨所”成了历史,但它像一座灯塔,在这边地上闪亮着回哨所的路上,韩泽中一直在回想,他说不清是哪一步促使他走进军营,像是偶然,像是一时冲动,更像是冥冥中的必然第一学期专业课考核,同学说他秀气,建议他男扮女装,跳一段“贵妃醉酒”他当时没想太多,只是想挑战一下他成功了,收获了鲜花与掌声,然而喜悦太短暂,同学们随后喊他“韩媚娘”他们并无恶意,但他听着刺耳那个夜晚,敏感而脆弱的他一夜未眠,天亮后,去食堂,路旁的征兵标语攫住了他的心:“想成为男子汉吗?到军营去!”就是在那一刻,他萌发了从军的想法,而且那么强烈……但,这好像又不是最初始的缘由他记得,小时候爷爷常指着电视上的国旗护卫队说,你长大了也要像他们一样从“夫妻哨所”回来后,韩泽中开始严格要求自己他开始主动工作,从细小工作开始这里是雪的故乡,大地有三四个月被白雪覆盖那晚大雪,他站在岗亭外,一动不动,一股来自体内的力量告诉他,战胜严寒其实是战胜自己。
他就那么笔挺地站着,上级察看视频,以为是假人,来电责问,哨长说,是真人呢,是我们的韩泽中在站岗上级说这么冷的天可以进岗亭,提高警惕就行可韩泽中不进去他觉得这样的时刻,哨兵岗位是不平凡的他站得笔挺边防急需驾驶员,哨长让韩泽中去学可是,我晕车他怯声道学完汽训,就不晕了那是一段紧张的日子,让他自己都不解的是,他竟然无数次想念那个让他寂寞得落泪的哨所回到哨所,已是第二年春天,他的肌肉强壮了,还长高了两厘米没有比这身材更适合跳舞的了,他骄傲地想他依然站岗,偶尔巡逻时,他驾驶“勇士”,穿行在林海间当然,他不再晕车了一切都在改变就像哨所的四季:晚春的花朵,盛夏的绿荫,仲秋的山林,冬日的白雪不变的是哨所的橄榄绿,那是老百姓眼里永恒的风景他身上已有老兵的味道了那张脸黝黑,比刚入伍时棱角更分明细嫩光洁的双手也粗糙了,骨节变大,但他觉得用这样的手向国旗敬礼,更神圣他比以前成熟了,哨长和班长都这么说,他自己也这么觉得每一天都特别漫长,两年时光连缀起来,却又顿觉转瞬即逝退伍的时间越来越近,韩泽中眼看就可以回北舞了,可他怎么走得了啊有些心事压在他心头他决心申请转士官哪怕只干一期,也得三年,这意味着,他放弃了他的“北舞”,那是无数舞者梦寐以求的学府。
你真的确定要留下?”哨长问同你爸妈商量一下吧不用,我二十岁了,我的青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