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品]对克鲁格曼的综述.doc
5页一、生平简介200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于北京时间2008年10月13 |_1晚19时揭晓瑞典皇家科学 院宣布,将本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55岁的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诺贝尔奖委员 会授予他的颁奖词是,因为其在贸易模式上所做的分析工作和对经济活动的定位1953年,克鲁格曼出生于一个美国中产阶级的家庭他在纽约的郊区长大,从约翰・F・ 肯尼迪高中毕业后,他来到了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学习经济学博士毕业后赴耶鲁大学任 教1982年,赴华盛顿担任经济顾问团国际经济学首席经济学家克鲁格曼的主要研究领 域包括国际贸易、国际金融、货币危机与汇率变化理论他创建的新国际贸易理论,分析解 释了收入增长和不完善竞争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他的理论思想富于原始性,常常先于他人注意到重要的经济问题,然后建立起令人赞叹 的深刻而简洁优雅的模型,等待其他后来者的进一步研究他被誉为当今世界上最令人瞩目 的贸易理论家之一,而他在1994年对亚洲金融危机的预言,更使他在国际经济舞台上的地 位如口中天他于1991年获得素有“小诺贝尔奖”之称的克拉克奖,该奖是美国经济学会 专为青年经济学家设立的一个奖项,旨在奖掖他们对“经济思想和知识”做出的杰出页献。
以下是对保罗•克鲁格曼的具体介绍:1. 教育背景1974年毕业于耶鲁大学经济学专业1977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2. 研究的领域国际贸易领域经济地理学理论汇率目标区理论货币危机理论萧条经济学3. 主要的职务1977年一2000年 先后于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任教2000年一如今 担任普林斯顿大学经济系教授4. 行政职务1982年一1983年 总统经济顾问团国际经济学首席经济学家5. 著作和荣誉主要著作有《期望减少的年代》、《亚洲奇迹之谜》、《萧条经济学的|口1归》、《流行 国际主义》、《国际经济学》、《大破解》、《一个自由主义者的良知》等1991年获得克拉克奖章2008年 获诺贝尔经济学奖二、主要研究成果(一)关于国际贸易理论克鲁格曼是第一个同时用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来分析当代国际贸易并建立起理论模 型的经济学家,他认为:“传统贸易理论不能恰当地说明经验观察结果的几个方面,它显然 无法解释贸易量、贸易构成与对外直接投资的量和作用”他的新贸易理论使贸易分析迈 上新台阶,因为它突破了传统理论中完全竞争与规模报酬不变的假设,建立在不完全竞争与 规模经济等全新的假设之上克鲁格曼运用内部规模经济、垄断竞争和产品差异化构筑起来的PP-ZZ模型,很好的 论证了贸易并不一定是国家之间技术或要素禀吠差异的必然结果。
通过综合了规模报酬递增 与比较优势,说明了如果国家之间要素禀赋越相似,产业内分工的性质就越明显,而在产品 的种类很多的情况下,较丰富的要索和稀缺要素都能从贸易中获利,当资源禀赋相似,两个 要素也都能从贸易中得到好处由新贸易理论出发,克鲁格曼提出了两个政策主张1、战略性贸易政策:在寡头垄断市场和规模经济条件下,一国政府可采用较高的进口 关税这种战略性政策来保护木国具有战略性意义的幼稚产业,当本国市场容量足够大,将会 使其获得静态规模经济收益,降低其边际生产成木,在此基础上提高其出口竞争力,从而促 进出曰布兰德和斯潘塞后来正是在克鲁格曼的这一基础上提出了以出I」补贴促进出口,这 在现在的国际贸易中被很多国家采用2、外部经济论:外部经济论又称为技术外溢论外部经济论有两层含义:一是外部经 济存在于厂商的外部但在同一产业的内部,同一产业内部的厂商既相互协作并共同分享信 息、管理经验和以及技术外溢等公共品,又相互竞争在这种相互协作、相互竞争的过程中, 同产业内部的厂商提高了效率和管理技能,从而促进了该产业的发展二是外部经济应放在 全球范围内去讨论克鲁格曼于1983年在提出技术竞争理论的同时进一步发展和总结了外 部经济的观点,认为一国政府应该采取保护主义和干预主义的政策来保护具有战略意义的高 新技术产业。
二)、关于经济地理学理论克鲁格曼通过建立各种模型将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引入国际贸易,指出规模 经济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从而成功解释了战后国际贸易发展变化的新格局,建立了国际 贸易新理论同时,克牲格曼考虑了运输费用问题,突破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运输成木为零 的假定,提出了经济活动的区位问题克鲁格曼以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为出发点,将国际贸 易模式和经济活动区位分析结合起来,创造性地提出了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开创了经济地理 学研究的新时代,被誉为“新经济地理学之父” O在这里,他提出了两个模型:中心-外围模型和国际经济模型中心-外围模型阐释在企 业层面的规模报酬逆增条件下,运输成木变动导致企业在地理上形成集聚或分散状态的作用 机制克鲁格曼在他1980年的文章中提出了 “本国市场效应”,只要存在规模经济和运输 成本,生产要素就会向大的市场集中本国市场效应”一方面使得拥有更多劳动力的地区 会有更高的其实工资水平,同时能够生产更多的产品品种,这都会吸引劳动力向已经拥有更 多劳动力的地区流动,这种流动可能导致城市的形成在1995年,克鲁格曼和维奈布尔斯 建立了一个具有产业间关联与产业内关联差异的国际经济模型,该模型假设企业生产最终产 品需要消耗本行业中间产品的价值要超过其他行业中间产品的价值,从而使行业内部的前向 关联和后向关联强于行业之间的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
正是这种行业内和行业间关联效应的 差异使得国家M的专业化成为可能三)、关于汇率目标区理论克鲁格曼理论的出发点是:汇率像其它资产价格一样,既取决于现实经济中的一些基木 变量,也受人们对汇率未来值预期的影响为了很好的论证,他建立了一个模型该模型 有4个假设前提:1、 货币政策是被动的,货币供给的改变仅仅是为了维护汇率目标区,除此以外货币供 给维持不变2、 货币供应量以外所有决定汇率的基本变量服从布朗运动,其变动是不规则的,不可 预测的3、 汇率目标区是完全可信的,市场参与者完全相信政府会努力维持的汇率目标区,使 之保持不变完全可信的汇率目标区不会发生汇率重组(改变中央汇率)o4、 政府只有在汇率冲击目标区边界时才进行干预在克鲁格曼的汇率目标区模型中,他认为汇率不单取决于经济生活中的一些基本变量, 也受制于对汇率变动的预期从他的理论模型中,我们可知由于目标区带有一定浮动范围,在区间内,货币当局有干 预和不干预两种选择,这样,央行的汇率政策具有较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与此同时又能够 最大限度的利用公众的“预期心理”来增强政策干预的有效性实行汇率目标区制度后,汇 率自由浮动就有一定的余地,央行也就有了相机干预的自主权,二是目标区汇率灵活性和稳 定性兼顾的特点使汇率政策能够有效的调节国际收支,实现外部平衡,而汇率政策效率的提 高有利于货币政策有效达到宏观经济内部平衡目标,不必过多受制于外部因素,可以增强货 币政策的独立性和灵活性。
四) 、关于货币危机理论在以往的货币危机理论中,模型的构造者将注意力放在投资行为而非实际经济上,单商 品的假定中忽视了贸易和实际汇率变动的影响因此,货币理论模型的中心应该讨论由于实 际贬值或者是经济衰退所带来的经常账户逆转以及与之相对应的资木流动逆转的需求问题格鲁格曼将货币危机的关健并不放在银行上,而在于企业,本币贬值、高利率以及销偲 的下降恶化了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削弱了企业财务状况,这一问题并非银行本身的问题克 鲁格曼在单商品的假定之下,建立了一个开放的小国经济模型,在这一模型中,克鲁格曼增 加了商品对进曰商品的不完全替代性,分析了贸易及实际汇率变动的影响与效应,第三代货 币危机理论因此产生第三代货币理论的核心是金融过度当金融机构可以自由进出国际金融市场,金融中 介机构的道德冒险会转化成为证券金融资产和房地产的过度积累,这就是金融过度金融过 度加剧了一国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当外部条件合适时,将导致泡沫破裂,发生危机如今这 一理论同样可以运用于全球金融风暴,金融风暴是金融滥用的结果,金融过度必将反馈于实 体经济,无论在什么地方的金融危机都将如蝴蝶翅膀煽动到全球各个角落,遑论华尔街危机五) 、关于萧条经济学克鲁格曼通过对拉美危机、日木困境、格林斯潘的泡沫以及影子银行的深入研究,他认 为经济箫条从未远离我们,萧条经济学会重返历史舞台。
在这里,有必要指出萧条经济学I门I 归的含义现在,对于世界大片地区而言,经济需求面的失灵,即私人消费不足以充分利用 可用的生产力,己经成为影响经济繁荣的明显的、近在眼前的制约因素,而这一状况在两代 人的时间里从未出现过正因为此,他认为现全球决策者需做两件事:让信贷重新流动和支 持消费他还指出治理萧条的办法,对于富国而言应利用利率杠杆,对于穷国而言应放弃固 定汇率,要改善对银行的监管,而且在出现危机时政府必须果断地实施紧急管制三、发表的顶级论文以及被引用次数1. Title: 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 (诺贝尔奖之作)Author(s): KRUGMAN PSourc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ume: 99 Issue: 3 Pages: 483-499 Published:JUN 1991Times Cited: 7752. Title: A Model of Balance-of-Payments CrisesAuthor (s): KRUGMAN PSource: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Volume: 11 Issue: 3 Pages:311-325 Published: 1979Times Cited: 4013. Title: Scale Economies,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and the Pattern of TradeAuthor (s): KRUGMAN PSourc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ume: 70 Issue: 5 Pages: 950-959 Published: 1980Times Cited: 3764. Title: Increasing Returns,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nd International TradeAuthor (s): KRUGMAN PRSourc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Volume: 9 Issue: 4 Pages: 469-479 Published:1979Times Cited: 3465. Title: The Myth of Asia* s Miracle (成大名之作 成功预测亚洲金融危机)Author (s): KRUGMAN PSource: FOREIGN AFFAIRS Volume: 73 Issue: 6 Pages: 62-78 Published: NOV-DEC 1994Times Cited: 2766. Title: Globalization and the Inequality of NationsAuthor (s): KRUGMAN P, VENABLES AJSourc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ume: 110 Issue: 4 Pages: 857-880 Published: NOV 1995Tinies Cited: 2517. Title: A Reciprocal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