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莺莺传》略论论文.doc
10页《莺莺传》略论内容提要:《莺莺传》是唐传奇中写才子佳人之恋的著名作品, 它在唐传奇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作者以凄婉动人的笔触 描写了莺莺与张生相见、相悦、相欢,而以张生的“始乱终弃”作结 的爱情悲剧的全过程,细致地展现了莺莺具有鲜明个性特征和深刻 社会内涵的典型性格,塑造了一个冲破封建礼教樊篱、争取爱情口 由的叛逆女性本文从小说的写作背景入手,通过解读、分析作品 的情节结构、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谈谈其对后世同类作品的影 响关键词:唐传奇《莺莺传》爱情婚姻封建礼教小说在唐代得到了繁荣发展,究其原因,首先,初盛唐生产力 迅猛发展,促进了城市经济的繁荣安史之乱以后,城市更加畸形 地发展,长安、洛阳、扬州等地成为闻名的城市,市民阶层兴起 这样新的社会牛活,新的人群,新的审美情趣,便对文学提出了新 的要求,“市人小说”便应运而生这就为唐文人写传奇提供了大量 题材唐代举子们的“行卷”、“温卷”,也是推动传奇创作的原因之 一唐代的士人在参加科举考试前,往往要把自己的作品投献给当 时的名流显要,希求他们的赏识,“以姓名达诸主司”,此谓之“行 卷”逾数Fl又投,谓之“温卷”投献的作品有诗有文因为传奇 兼有史才、诗笔、议论的表达能力,故丄人们常用传奇作为投献之 作,这就自然推动了传奇的写作。
再就是文学本身的原因古代的神话、词马迁的史传文学、六 朝的志怪、轶事小说,都可以说是唐人小说的渊源特别是六朝的 志怪、轶事小说与唐传奇有直接关系它有简单的故事情节,粗陈 梗概,已具备了小说的雏形,再加上司马迁史传文学的传统经验, 文人们“施之藻绘,扩其波澜”(鲁迅语)便成为情节曲折、故事动 人、人物生动的唐人传奇了唐代的诗歌、变文、俗讲等各种文体 的盛行,都从不同角度丰富了传奇的表现技巧,特别是古文运动使 散文从骈俪的桎梏下解放出来,更直接影响了传奇的创作,使之繁 荣起来到了盛、中唐时期,唐传奇发展到了鼎盛时期这时作者众多, 佳作如云如沈既济的《枕中记》、《任氏传》,李公佐的《南柯太守 传》,蒋防的《霍小玉传》,H行简的《李娃传》,元稹的《莺莺传》, 李朝威的《柳毅传》,陈鸿的《长恨歌传》,陈玄佑的《离魂记》,等 等这些作品已经脱离志怪影响,完全反映现实生活,涉及社会的 各个角落,塑造了各阶层人物形象情节曲折,故事有头有尾,人 物形象鲜明生动无论思想还是艺术性都达到相当高的程度广泛 而深刻地反映了唐代的社会现实,有深刻的思想意义和认识价值 而且从故事结构、情节安排、人物描写到语言技巧上,都标志着中 国小说创作的高度成就。
它不仅是对六朝小说的重大突破,而且对后来的小说以及戏曲的发展,都起到开创局面的作用,为后代的戏 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如金董解元的《西厢 记诸宫调》、元王实甫的《西厢记》均取材于《莺莺传》这都说明, 唐传奇的影响深远,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著名诗人元稹作于贞元末的《莺莺传》,是唐传奇中第一篇完全 不涉及神怪情节、纯粹写人世男女之情的作品,它在唐传奇的发展 过程小具有重要的意义作者以凄婉动人的笔触描写了莺莺与张生 相见、相悦、相欢,而以张生的“始乱终弃”作结的爱情悲剧的全过 程,细致地展现了莺莺具有鲜明个性特征和深刻社会内涵的典型性 格,塑造了一个冲破封建礼教樊篱、争取爱情自由的叛逆女性故事发生在贞元年间,张生寓蒲州普救寺,适其表姨郑氏携女崔 莺莺同寓寺小其时绛州节度使浑城死,军队发生骚乱劫掠张生 与其将领友善,庇护了她们母女在郑氏所设答谢宴上,张生认识 并倾心于莺莺在婢女红娘帮助下,张生以诗求私通,始遭严拒, 但最终莺莺不能自持,以身相许,二人幽会累月后张生赴京应举、 遂与之绝一年多后,张生与莺莺已各自嫁娶,张生偶过其家,以 表兄身份求见,莺莺赋诗拒之,二人遂“绝不复知”。
因小说写得辞旨顽艳,颇切人情,又因为莺莺是“颜色艳界,光 辉动人”的纯洁少女,而不是像霍小玉、李娃那样的出于倡家,她 作为多情而又不幸的少女形象,一直引起人们深深的同情,她与张 生的无果而终特别让读者感到遗憾张生为什么抛弃莺莺呢?据他 自己说:莺莺是罕见的美女——“尤物”这利尤物”,“不妖其身,必妖于人”余之德不足以胜妖孽”,所以“忍情”弃舍可见张生是 个始乱终弃的无义之徒作者却在为他的丑恶行为找寻理由辩解 还说,许多人都赞张生是个“善补过者”这是颠倒是非而在客观 艺术效果上,却起到了对爱情不专一行为的批判,产生了真正打动 人心的悲剧力量不过,应当看到,《莺莺传》令人遗憾的结局男女主角“始乱 终弃”的情节模式,实际上是一个根深蒂固的成规惯例《搜神记》 中的弦超与天上玉女、《幽明录》中的刘晨、阮肇与山中仙女、唐传 奇《任氏传》中的郑六与狐妖任氏、《游仙窟》中的“余”与十娘、《周秦行纪》中的“余”与昭君等,都是这一成规的体现在这些 作品中,男女主角不经过任何礼节仪式,甚至不需要任何理由,而 发生性关系,因而是“始乱”;然后,双方以分离为结局,都没有“终 成巻属”,实质上也是‘终弃”,《莺莺传》和《霍小玉传》在深层次 上也都以这一成规为基础,不管作者是否意识到这一成规。
区别只 是在于:天上玉女、狐妖任氏等都不是人类社会中的成员,她们与 弦超、郑六等男子的离异因而不可能被表现并被理解为某一方对另 一方的负心《莺莺传》中的张生与莺莺以及《霍小玉传》中的郑生 -与小玉则因为都是人类社会中的成员,他们的故事很容易被读者按 照实际生活中的道德、情感来加以理解从心理角度上看,这种故事框架是以男性意识为中心的,它表 达男性对婚姻之外的异性的迷恋与满足即使在那些以婚姻为结局 的男女故事的作品中,如《幽明录》中的《买粉儿》、《庞阿》、唐传奇中的《离魂记》和后来的《西厢记》等,作者的兴趣也主要在成 亲之前男女主介的“欢会”、私下幽会(即偷情),这些情节或场面 通常是作品中描写最细致、最能使读者身临其境的地方一旦男女 主角拜堂成为正式的夫妻,就似乎没有可叙述的内容,作者的想象 力无从施展,情节便收束、闭合这也就是《莺莺传》没有让张生 与崔氏“终成眷属”的真正原因弓长、崔爱情故事,流传甚广如鲁迅所说:“其事之振撼文林, 为力甚大① 揆其原因,我想最主要的是,作者第一次塑造出一 个性格独特的妇女形象莺莺她给人的印象历久不磨,她的悲剧遭 遇唤起人们莫大同情这个形象的塑造,既为后世作者勾画出一个 基本的性格轮廓,又为形象的再创造留下了广阔的余地。
自古以来,在森严的等级制度和封建礼教影响下,婚姻仅仅是 一种以“父母之命,诳之以媒妁,敌之以门户,拘之以礼法”②的违 反人性的结合封建社会男权至上的理论压抑着女性的人性和热情 封建社会的妇女没有自由选择爱情的权力,女性婚姻与情感都被限 定在狭小的范围内,婚姻无爱情作基础,使她们长期处于爱情的饥 渴之中,这是她们大胆反叛传统,要求自主婚姻的内在动因唐传奇《莺莺传》塑造的崔莺莺这个艺术形象,无论在思想 意义和艺术描写上都达到很高的成就,作者凄怨动人的描写了莺莺 与张生相见、相悦、相欢,而以张生的“始乱终弃”作结的爱情悲 剧的全过程,细致地展现了莺莺具有鲜明个性特征和深刻社会内涵 的典型性格崔莺莺是一个在封建家庭的严格闺训中长大的少女然而,“食、色,性也青年男女对爱情与婚姻的追求,这本身就 是人的本能欲望的表现即使“防得个水泄不通,也只禁得他们的 身,禁不得他们的心③因此她有强烈的爱情要求,但又在内心隐 藏得很深,甚至有时还会在表面上作出完全相反的姿态当崔夫人设宴答谢,并命女儿出拜张生时,她一再拖延,“久之 乃至”既“双脸销红”,又“凝睇怨绝”,一副羞涩而不情愿的模样, 表现出…个名门少女所特有的端庄、娴静而又娇羞、矜持的性格特 点。
张生惊其美艳,转托婢女红娘送去两首《春词》逗其心性莺 莺当晚即作《明月三五更》一诗相答,暗约张生在西厢见面;但当 张生攀杏逾墙”如约来后,她却“端服严容”,大谈一通“非礼勿 动”的道理兄之恩,活我之家,厚矣是以慈母以弱子幼女见托奈何因 不令之婢,致淫逸之词,始以护人之乱为义,而终掠乱以求之,是 以乱易乱,其去几何?诚欲寝其词,则保人Z奸,不义;明Z于母, 则背人之惠,不祥;将寄与婢仆,乂惧不得发其真诚是以用托短 章,愿自陈启,犹惧兄之见难,是用鄙靡之词,以求其必至非礼 之动,能不愧心?特以礼自持,毋及于乱数日后,当张牛已陷于绝望时,她忽然又采取大胆的叛逆行动, 主动夜奔张生住所幽会,“襄时端庄,不复同矣”这说明莺莺具有 两重性格:既有青春的骚动、对爱情的渴望,乂在道德礼教的自抑 下一再犹豫而深入一层来看则可发现,莺莺对于被抛弃的结局又 是有预感的,她既渴望爱情,又对爱情没有把握,从而构成了她在行为上的一再矛盾和反复她在思想上始终未能彻底摆脱社会、出 身、教养所加给她的精神桎梏她仍然认为私自恋爱结合是不合法 的,“始乱之,终弃之,固其宜矣,愚不敢恨”因而在她遭到遗弃 以后,就只能口怨口艾,听从命运的摆布。
这又表现了她思想性格 中软弱的一面一方面,对情爱的渴望导致其礼教之防十分脆弱; 另一方面,对结局的担忧又使她在每次热情迸发之后表现出对张生 的冷淡莺莺与张生由相遇到结合的过程,既是…个情、礼冲突最 后以情胜礼的过程,也是一个集渴望、担忧于一体,充满内心矛盾 的过程在这一过程的终点,她恢复了青春少女的本性,主动去找 张生,自荐枕席,体验到了自由恋爱的愉悦然而接踵而来的打击, 又使她跌入被抛弃的痛苦深渊张生赴京应考,滞留不归,莺莺虽 给张生寄去长书和信物,但张生终与之决绝莺莺多情而又内涵极深,热爱张生,但感情并不奔放;内心有 深沉痛楚,却十分隐秘人的止常的喜怒哀乐,在莺莺的形象中都 以表里之间的矛盾、端庄的矜持的姿态展现的自然的感情流露和 贵族的骄矜性格,构成莺莺形象特有的矛盾色彩她既无杜丽娘的 浪漫气质,也没有林黛玉的单寒之色她的性格造型是独一无二的, 这是作者的重大创造,她的形象真实可信但是她的遭遇却给人们 留下心灵上的遗恨,张生的“补过”,玷污了她的形象甚至他们两 人都自认为他们的爱情是错误的,张生是“补过”,莺莺也有“自献之 羞”,这里美变成了丑,对此,凡正直的人们都不能接受他们要为 这场爱情公案辨明是非。
我想这大概就是后世作者们不惜花费大量心血改写《西厢》故事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莺莺传》的阅读史上,人们或以“抛弃”之类词语指谪张生, 对他的“始乱终弃”表示不满;或以再创作方式弥补张牛与崔莺莺 之间的不圆满结局后世许多作家、作品都纷纷对《莺莺传》进行 重新解读和对张崔爱情故事重新结构,在莺莺叛逆性格的基础上不 断完善,确立了反抗封建礼教的主题思想,从而取得了新的成就宋代秦观、毛滂的《调笑令》以一诗一词咏唱这个爱情故事, 使它成为歌舞曲词赵令畤创作了可说可唱、韵散相间的《商调蝶 恋花词》小说有《张公了遇崔莺莺》,见于南宋皇都风月主人的《绿 窗新话》此外,罗悴的《醉翁谈录》“小说开辟”中记有小说《莺莺 传》赵令畤的鼓子词和《绿窗新话》中的《张公子遇崔莺莺》,与 元稹的原作不同,它们都删去了传奇小说文中张生诋莺莺为“尤物”、 “妖孽”的部分,赞赏莺莺的真情,同情她的命运,并对张生的行为 颇有微词金代章宗时人董解元曾将这个故事改编为长篇巨制《西厢记诸 宫调》它在主题思想和人物塑造上都与《莺莺传》有根本的差异《西厢记诸宫调》摒弃了《莺莺传》的悲剧结局,以张生和莺莺双 双私奔团圆作为结尾《莺莺传》中矛盾的双方是张生和莺莺,导致 莺莺悲剧命运的因素,是张生的薄情。
而《西厢记诸宫调》中的基本 矛盾是争取婚姻自丄的崔、张和以崔母为代表的封建势力,这就使 作品具有明显的反抗封建礼教的思想与此相联系,《西厢记诸宫调》 中主要人物的性格有了很大的变化,从《莺莺传》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