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人入胜的ssa.doc
6页引人入胜的 SSA在全等三角形教学时,常常会碰到两个三角形满足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条件而满足这样条件的两个三角形往往具备一些很重要的性质,如果不加以利用,就会使问题的解决发生一定困难我们知道,两个三角形如果满足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是不能判定这两个三角形全等的但不能错误地认为满足这样条件的两个三角形一定不全等下面就以下六个方面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一、问题的引入一、问题的引入在进行全等三角形“边角边”公理教学时,我常喜欢问学生这么一个问题:想一想,能否把边角边公理说成“有两边和一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结合图形回答)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数学知识,在这里包括了两个命题,其一就是 SAS 公理,它是真命题其二就是“有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这显然是一个假命题例如在上面的图 1 中,AB=A1B1,∠B=∠B1,AC=A1C1,那么可以使△ABC≌△A1B1C1,也可以使这两个三角形不全等(如△ABC 与△A1B1C2)二、定义二、定义我们把两个三角形满足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现象叫做“SSA”三、三、SSASSA 的教学的片段的教学的片段等学生们学完了前面的内容之后,我问学生:“同学们,前面我们每个同学都画了△ABC,使 AB=8cm,BC=5cm,∠B=30°,结果每人得到的三角形都全等。
现在我们将条件‘BC=5cm’改为‘AC=5cm’,使两边一夹角变为两边一对角,你再画出△ABC”话音刚落,大家就动手画了起来片刻,大家基本上画好了,我布置了合作交流的任务:“请大家在四人小组里进行实验,用重叠法来判别一下你们所画的三角形是否全等”因为在巡视时我发现同学 A 所在的小组四人中,所画的三角形都彼此全等,所以请 A 先上来陈述A 说:“我们四个人所画的三角形是全等的,这说明有两边和其中一边上的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我说:“同意 A 的人举手”哇!有一半以上的同学举手了我叫了没举手的 B 来陈述B 说:“我们四人所画的三角形有两种,其中三人画的是图甲,只有我画的是图乙,我所画的三角形与他们不全等,这说明有两边和其中一边上的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全等”从同学们的眼光中我知道第一次举手的学生有一个共同的想法:我怎么没想到画图乙呢?我说:“同意 B 的请举手”这时几乎全班同学都举手了我接着又问:“难道你们就没听出来 B 说话的破绽?哪个同学能完整的叙述一下?”C 说:“有两边和其中一边上的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可能全等可能不全等”我说:“同意 C 的请举手”这时全班同学都举手了,我肯定了同学 C 所说的话是非常正确的。
接着我引导学生总结出“SSA”的两条性质四、四、SSASSA 的基本性质的基本性质从上面的图 1 我们发现 SSA 有以下两条性质:1.有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可能全等,可能不全等所以不能利用“SSA”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2.有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如果不全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一定相差一个等腰三角形例 1 已知△ABC 和△A,B,C,中,使 AB= A,B,=8cm,BC= B,C,=5cm,∠A=∠A,=30°, 如果△ABC 和△A,B,C,不全等,求它们的面积之差是多少平方厘米解:本题没有图形,首先画出图 3由上面性质 2 可知,如果把这两个三角形重叠起来,就相差一个等腰三角形(如图 3)其中 A 与 A,重合,B 与 B,重合,设 C, 落在 BC 上,作高 BD,那么由几何性质知 BD=4,CD=3,S△ABC=12,此即为问题的解五、五、SSASSA 的三种类型的三种类型SSA 在不同的情景、不同的问题中有三种基本类型:1、 满足 SSA 的两个三角形可以全等可以不全等;2、 满足 SSA 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3、 满足 SSA 的两个三角形虽然不全等,但可以通过割去(或补上)一个等腰三角形来构造全等。
下面通过例子分别来说明这三种类型例 2 如图 4,AD=BC,∠CAB=∠DBA,问△ABC 与△DBA 是否一定全等?若一定全等请给出证明;若不一定全等请举出反例解:△ABC 与△DBA 满足的条件是 AD=BC,∠CAB=∠DBA,AB=BA,是属于 SSA,但它们不一定全等反例如图 5,只要在直线 AC 上找到一点 C1,使 BC1=BC,那么△ABC 和△ABC1总有一个与△DBA 不全等此例属于 SSA 的第一类型例 3 如图 6,E 是梯形 ABCD 的腰 BC 中点,AE 平分∠BAD,在 AD 上取 AF=AB,连 EF,问△ABE 是否与△AFE 全等?△DFE 是否与△DCE 全等?错解:由已知可得△ABE≌△AFE而在△DFE 与△DCE 中,所满足的条件是 FE=EC,∠AFE=∠C,DE=DE,属于 SSA,所以无法判定△DFE 是否与△DCE 全等分析:其实以上第二对三角形虽然属于 SSA,但却可以判定全等方法是延长 AE 与 DC 交于 G,即可利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定理来证∠3=∠4此例属于 SSA 的第二类型例 4 如图 7,四边形 ABCD 中,AC 平分∠DAB,∠ABC+∠ADC=180°,求证:DC=BC。
分析::在△ABC 与△ADC 中,满足的条件是∠BAC=∠DAC,AC=AC另外,要求证的是 DC=BC,这样三个结论就构成了 SSA现在这两个三角形之所以不全等是因为他们相差一个等腰三角形利用这个性质,可以用三种方法构造全等三角形方法一:在 AD 延长线上取一点 E,使得 CE=CD补上一个等腰三角形)方法二:在 AB 上取一点 E,使得 CE=CB割去一个等腰三角形)方法三:作 CF⊥AB 于 F,CE⊥AD 于 E割去半个等腰三角形,同时又补上半个等腰三角形)证明略此例属于 SSA 的第三类型 六、六、SSASSA 的困惑的困惑有时我自己也会被 SSA 问题难住,即无法判断是三种类型中的哪一种一天,一位学生拿着《同步练习》中的一道习题来问我:“黄老师,这道题是‘边边角’问题,我虽然知道不能判定三角形全等,但找不到不全等的反例这道题是这样的:“如图 11,在四边形 ABCD 中,AB=CD,∠B=∠D,问四边形 ABCD 一定是平行四边形吗?”我想了许久,回答学生说:“一定!”学生感到不解我自信地说:“我证明给你看,不过要用到你没学过的一条定理证明:如图,将△ABC 沿 AC 翻折得△AB′C,∵∠B=∠D, ∴∠B′=∠D,∴A、C、D、B′四点共圆,∵AB=CD,∴AB′=CD,∴∠DAC=∠B′CA,即∠DAC=∠ACB,∴△ABC≌△CDA,∴四边形 ABCD 是平行四边形。
待学生带着满脸疑惑走了之后,我静下心来思索,真的没有反例了吗?于是我就用几何画板做了一个课件 如图,在几何画板中先任意画一个△ABC,然后以 C 为圆心、AB 长为半径画圆,在圆 C 上任取一点 D,再作射线 DE,使∠EDC=∠ABC我们可以让点 D 在圆 C 上移动而题设的条件不变,从而就会产生各种位置关系(如图 12-1 至 12-4),其中使射线经过点 A 的位置就有两种这说明满足条件的四边形有两个,反例找到了所以这是一个假命题,上面的证明是错误的当我把这个事实告诉给这个同学的时候,他满意地笑了后记:这是我较早时候的文章,今天发表于此,供行家思考与点评不过我想到了上面问题更好的反例了,如下图:等腰三角形 ABC 中,AB=AC,D 是底边 BC 上一点(非中点),沿 AD 将三角形剪开,再将△ADC 翻折后与△ABD 拼接,得到的四边形 AB CD 即为反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