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周长》课后评析.doc
3页圆的周长课后评析“圆的周长”一课在设计时力求体现数学的本质:在探究圆的周长的过程中渗透了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把握,及对数学特有的思维方式的感悟和对数学精神(理性精神与探究精神 )的追求纵观“ 圆的周长 ”教学过程,不难发现以下三大特色:1.建构基于经验——在数学学习中关注了学生的知识经验学习活动是学生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在新知识学习之前,已有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经验结构,它们是学生新知获得的“固着点 ”上述教学围绕“固着点”进行一系列的思维操作——归纳、演绎、抽象、概括,让新旧知识相互作用,使经验上升为数学知识,最终形成新的认知结构本节课的问题引入是以学生已经学过的正方形有关知识为突破口,通过寻找“曲” 与“直”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去探究,很巧妙地沟通了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最大限度地挖掘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在课后练习时,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 怎样知道教学楼前石柱的横截面直径” ,同时也体现了数学的价值性2.方法重于结论——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关注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数学思想是数学知识的“灵魂” ,它隐藏于知识的形成过程之中,不仅是数学活动中的根本想法,是对数学内在规律的理性认识,而且是数学知识与数学方法的高度概括总结。
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建立数学思想,反过来数学思想又帮助了学生理解与解决数学问题 本节课中,让学生主动从事观察、比较、实验、类比、猜测、验证等探索性、发现性的思维活动,在自主探索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其中,引入部分先以正方形为思考问题的切入点,让学生在比较和类比中得出圆的周长比直径的 4 倍少,使学生思考问题有了明确的方向然后在正方形中构造一个最大的圆,为学生进一步理解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搭好了“脚手架” “先猜想,后验证”的科学研究的方法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丰富了验证的方法,学生不仅感悟到动手操作(实验)可以验证结论的正确性和合理性,逻辑推理也不失为一种更科学、严谨的方法,体现了对数学特有思维方式的感悟与对数学精神的追求可以说,数学的理性精神(对“公理化思想”的信奉) 与数学的探究精神(好奇心为基础,对理性的不懈追求) 是支撑着数学家研究数学进而研究世界的动力,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研究世界的最原始、最永恒、最有效的动力3.思维源于挑战——在数学学习中关注思维的激活新课标在“数学思考 ”这一目标中明确指出:“在参与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综合实践等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与思维方式。
”小学 阶段主要的思维方式有比较、类比、抽象、概括,猜想——验证等,其中“概括” 是数学思维方式的核心要使数学教学成为思维活动的教学,就要为这种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靠启迪,而不是靠传授 从上述教学中可以看出,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教师的多次追问实际上就是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学生进行了大胆的猜测后,教师引导学生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把一个圆周等分成 4 条弧,1 条弧比 1 条半径的 1.5 倍还多一些,换算成 4 条弧比 1 条半径的 6(1.5×4)倍还多一些,进而换算成 1 个圆的周长比 1 条直径的 3 倍多一些这个过程,环环紧扣,层层递进,不仅有趣味,而且充满了数学味,还尊重、利用了学生的差异,使学生在互动交流中,不断丰富自己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角度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被激活、被挑战的状态另外,教学中,教师让学生体验求圆的周长用公式法比滚动法、绕绳法简便,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反思是一种内省行为,是对认识的再认识,是对感悟的再体验总之,本节课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直面学生的数学现实,立足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注重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体现了数学思考,很好地诠释了数学学科的本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