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基本需求与幸福感.doc

6页
  • 卖家[上传人]:枫**
  • 文档编号:556729961
  • 上传时间:2024-01-22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1.01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与幸福感摘 要 自我决定理论的提出者Deci Edward L.和Ryan Richard M.等人以社会认知理论为基础,根据驱力理论和成就动机理论确定了决定人类行为的三种基本心理需要:胜任需要、关系需要、自主需要并通过大量的研究证明:这三种类型的“营养”在功能上是人们成长、完善、和幸福感的基础个体或情景中促进自主、能力、和关系需要满足的因素将会促进幸福感;而减少需要满足的因素将削弱和减少幸福感被试间的研究发现:基本心理需要满足程度高的人幸福感高,反之,则低被试内的研究发现:在基本心理需要满足程度高的日子里,个体主观幸福感高与个体的基线水平反之,则低于基线水平1 引言幸福的生活是大家所向往和追求的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和发展,研究者越来越多地使用幸福感指标作为心理状况的正面指标,Cnaan等人认为:促进幸福感应该是心理健康的主要目标提高幸福感是帮助人们抵抗疾病的第一道防线关于幸福感的研究绝大多数都在考察造成个体间幸福感差异的因素通过研究稳定的特征来探索这个问题如用乐观性(Scheier & Carver, 1993 ; Taylor, 1989)自尊,个性同一性等来预测个体幸福感的总体水平。

      已往的研究倾向于关注特征性对于幸福感的决定作用[1]而自我决定理论从另一个角度出发,考察了需求满足与幸福感的关系通过测定人们报告的基本心理需要满足和与之相关的他们的幸福感和健康状况,发现基本心理需要满足程度的不同可以直接预测幸福感的高低基本心理需要理论强调集体的基本需要的满足和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社会环境支持或抑制需要的满足除此之外,以往的有关幸福感的研究大多数把幸福感日常的波动看作是无关紧要的,因为从特征的角度来看,幸福感的日常波动可以看作是误差变量,个体每天的幸福感都是围绕着他本人幸福感的基线水平波动的但是,随着研究的不断扩展和深入,还是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看到了日常幸福感研究的重要性生活不是固定的,个体内的幸福感水平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日常幸福感波动比特征性的问题对个体来说更有意义[1]Ryan等人在一些有关基本心理需要的研究中把个体幸福感的平均水平也就是基线水平称作特征性的幸福感,而把围绕基线波动的每天的幸福感状况称作状态性幸福感或者日常幸福感[1][2]研究者通过连续两周的日记形式的问卷调查,考察了日常基本心理需要满足程度对于幸福感波动的影响一系列的研究表明: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程度和人们对幸福的体验呈正相关。

      如果人们的基本心理需要得到满足,那么就会沿着健康和最佳选择的道路发展,并且能够体验到一种切实存在的完整感和“因理性或积极生活而带来的幸福感”(Ryan&Frederick.1997);否则就会产生病态和忧伤[3]2 基本心理需要理论2.1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基本心理需要理论是自我决定理论中的一部分自我决定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Deci Edward L.和Ryan Richard M.等人在2O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种关于人类自我决定行为的动机过程理论自我决定就是一种关于经验选择的潜能,是在充分认识个人需要和环境信息的基础上,个体对行动所做出自由的选择[4] 除了对内外在动机的划分以外,自我决定理论的一个重要的贡献就是识别出了三种人类最基本的心理需要,提出了基本心理需要理论(Basic Psychological Needs Theory)2.2 需要的界定需要在不同的理论中有不同的含义不同的理论中提出的需要的数量也不同根据Deci和Ryan(1991)的理论,需要被定义为像营养一样是生命成长,健全完善和健康的基础这个定义来源于生物和进化的方法,这种方法使用功能的标准来决定有机体的需要。

      例如:一个植物需要水分、阳光、和特殊的矿物质经过观察我们发现如果这些营养当中的一个短缺或无法得到,那么植物的生长,健康和完整将会受到损害将这一推理扩展到心理学系统,Deci和Ryan以社会认知理论为基础,根据驱力理论和成就动机理论确定了决定人类行为的三种基本心理需要:胜任需要、关系需要、自主需要[3]对于人类来说至少这三种类型的“营养”在功能上是人成长、完善、和幸福感的基础,是人类健康发展最基本的必不可缺的2.3 三种基本心理需要的概念胜任需要指得到各种内外在结果并有效地进行必要的行动的需求,也有人翻译为能力需要;关系需要是与他人建立密切的情感纽带与附属的需求,有学者译作归属需要,反映了在情感上与我们生活中重要人物联系的期望;自主需要指个人行动的自我启动及自我调节自我决定理论根据个体对行为的自主程度,把外在动机分为四种类型:外在调节、内射调节、认同调节与整合调节,不同类型的外在动机其控制与自主的程度是不同的[3][5]2.4 关于基本心理需要的主要假设 自我决定论研究者认为人们的基本心理需要具有普遍性,可以跨文化、跨情景地广泛存在着对于任何人来说,无论年龄、性别、文化,这三种心理需要的满足都是个体积极发展和心理健康的基础。

      尽管,在年龄、性别、和文化价值方面存在的差异会使得个体在需求的表现和满足的形式方法上有所不同但是需要本身和对需要满足的必要是不变的需要被定义为人们最佳的心理发展和幸福感所必需的内在的条件,这就暗示了所有的个体都存在这样的需求并不是一些人将从需求比如说人际需求的满足中获益而另一些人则不能而且,尽管一些个体报告对自主需求的渴望比别人少他们认为所有的自主需求减少的个体都将会有不良效应简而言之,三种需要都被认为是最基本的需求,而不是一种个体期望的差异在基本心理需要理论中,需要强度的概念并不是重点基本心理需要理论强调集体的基本需要的满足和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社会环境支持或抑制需要的满足基本心理需要理论承认人们在需要强度上可能会存在差异但是,这些差异被首先视为人们对其过去基本需求不能得到满足的适应的结果当人们的基本需求得不到满足,也就是最基本的需要缺失会有不同形式的防御过程影响对于体验胜任、自主、关系需求的渴望程度正是这些反应过程,而不是实际的需求的强度上的差异,造成了人们在胜任、关系和自主需要的追求和抱负上的不同比如,当一个人对于关系需求满足缺失的反应是忽略和压抑自己内心深处与他人联系的渴望,他可能停止人际关系的追求以追求事业,获得成就感满足胜任需求,但是,对于人际交往需求的缺失会让他在心理上付出代价。

      如果人们不能满足自身的基本心理需要,渐渐的,他们会伴随着刻板的行为方式,发展出需要的“替代”例如:一个得不到关爱的男孩,以各种方法引起别人的注意,哪怕这种注意是一种惩罚这种适应表明了成长的趋势,但他们仍然会伴随着重大的心理代价尤其是个体通过一定的行为方式对基本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情况进行了适应并且这种习得的动机和行为方式会相对稳固和保持下来,带到下一个情景中,进一步阻碍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3]一种需要的替代是,个体用来引导自身目标朝向活动的总体抱负或人生目标也就是说,人们在基本的心理需要受到阻碍的情况下,做出适应的主要方法就是产生新的目标和需求,作为基本心理需要的代替品[6][7]对于能直接满足自主、能力、关系需要的人生目标(如个人成长、社会贡献、有意义的人际关系)的实现能够直接促进幸福感,人们会体验到整合、活力、自我价值、和对生活的总体的满足而转化来的或外在的目标如名誉、权利、和财富则不能在许多经济体制中,存在诱惑人的似是而非的东西,教导人们去追求的目标可能会最终破坏了他们的幸福感[8]3 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与幸福感基本心理需要理论阐释了基本心理需要的涵义以及心理需要和幸福感的关系3.1被试间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与幸福感的研究许多研究通过测量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程度和幸福感的状况,检验两者之间的关系来证明基本心理需要的重要性:三种心理需要对幸福感都有独立的贡献。

      例如:在一项研究中,Ilardi,Leone,Kasser,and Ryan(1993)调查了制鞋厂雇员的需要满足程度研究发现,通过对雇员自主、能力和归属这些基本心理需要满足程度的体验可以预测他们幸福度、自尊水平、和总体的健康状况[8]在另一项研究中,对一个资料加工公司的工作人员进行了调查,他们对于自主、能力和归属这些基本心理需要满意程度高,相对,他们的工作业绩和工作满意度也高(Deci,Ryan,Gagne,Leone,Usunov,&Kornazheva,2001)在一所银行投资公司进行的调查也同样发现,对工作人员的自主、能力和归属这些基本心理需要满意程度的提高,可以提高活力、降低焦虑和躯体化(Baard,Deci & Ryan,2004)更为重要的是Baard et al.对雇员的工作表现进行了评价,发现需要的满足程度与工作业绩之间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9]3.2基本心理需要与抱负、幸福感之间关系的研究基本心理需要理论者通过研究发现:基本心理需要满足程度高的人内在抱负更强,注重内在抱负的人幸福感更高相反,基本心理需要满足程度低的人外在抱负更强,注重外在抱负的人幸福感低人们的目标内容(追求的是内在目标还是外在目标)和目标动机(为什么追求这些目标,自主的还是受控制的) 对于心理幸福感都有显著的独立贡献。

      这让我们看到并不是所有的目标实现都能带来幸福感只有那些与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相一致的目标才能提升幸福感.Kasser和Ryan的研究发现:人们如果把内在的抱负如个人发展、亲密关系等作为自己的生活目标比追求外在的目标如财富、名声等更容易体验到幸福感[10]3.3被试内基本心理需要满足波动对幸福感的影响除了以上内容以外,基本心理需要理论者采用日记形式的调查问卷,考察了日常基本心理需要满足的波动对于幸福感的影响补充说明:研究者把个体基本心理需要满足的平均水平,也就是基线水平称作特征性的基本心理需要满足状况,而生活是不断变化的,个体每天的基本活动和基本心理需要满足状况也会发生变化,他们把个体特定一天里基本心理需要满足称作日常基本心理需要满足状况Sheldon &Ryan等人通过研究显示日常幸福感的波动可以通过三种基本心理需要在日常活动中的满足程度来理解在研究中使用了等级线性模型来控制特征水平的个体差异,以检验在两周的时间内日常活动和幸福感的报告结果显示:特征性的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和日常基本心理需要满足对于幸福感的影响是独立的在日常活动中基本心理需要满足高的日子,幸福感高于个体的幸福感基线水平,相反则低于基线水平。

      通过对于特定一天的生活质量的研究,可以了解是什么因素调动了我们的精神,让我们感到愉快幸福而又是什么因素导致我们情绪低落,幸福感低结果证明,好日子就是那些基本心理需要满足程度高的日子,一天内的主要活动与有机体基本需要一致的话,那么个体就会体验到更高的幸福感[1][2]4 小结 总之,胜任需要、关系需要、自主需要是人们成长、完善和幸福感的基础自我决定理论的研究为如何提升人们的幸福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参考文献1 Sheldon, K. M., Ryan, R. M., & Reis, H. T. (1996). What makes for a good day? Competenceand autonomy in the day and in the perso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22, 1270-1279.2 Reis, H. T., Sheldon, K. M., Gable, S. L., Roscoe, J., & Ryan, R. M. (2000). Daily well-being:The role of autonomy, competence, and relate。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