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济工作专家媒体观点整理.doc
39页专家媒体观点整理2013年12月1日36目 录一、三中全会和深化改革 1(一)上海证券报---国企改革战略:变身纯粹市场主体 1(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郭克莎---全面完善非公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 1(三)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现代国家治理需现代财政制度作基础 2(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刘世锦---深化改革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 3(五)人民日报---财税改革:推动中国经济转型 3(六)人民日报汪洋刊文---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4(七)经济参考报---全面改革方能保障和改善民生 5二、创新驱动 5(一)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把握新科技革命机遇,支撑创新驱动发展 5(二)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用“创新设计”成就“中国创造” 6(三)经济之声评论---建立创新驱动须先突破体制困境 6(四)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金融创新体系建设 7(五)厉以宁---创新驱动和民营经济转型 7(六)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如何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8三、经济转型升级 8(一)人民日报评论员---论转型发展再出发 8(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高尚全---全面深化改革加快经济转型升级 10(三)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课题组---改革跑赢危机的行动路线 10(四)香港时事评论员刘和平---经济转型改革的最终目标 11(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巴曙松---金融改革与经济转型升级 11(六)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王一鸣---在创新驱动中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12(七)大众日报---向深化改革要转型升级动力 13四、服务业发展 14(一)国务院参事汤敏---现代服务业需放宽准入 14(二)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燕生---服务业发展的体制障碍 14(三)经济日报---为服务业发展“松绑” 15(四)世贸组织副总干事易小准---开放度低是发展短板 15(五)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副司长夏农---创新与服务业发展 15(六)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来有为---生产服务业要大步“走出去” 16五、生态文明建设 17(一)新华时评---“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传递强烈信心 17(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吴敬琏---转变增长方式推动环境改善 17(三)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匡迪---科技进步与生态文明 18(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室主任周宏春---设立绿色税收制度 18(五)国家林业局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吴斌---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 19(六)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赵周贤---建设美丽中国,实现永续发展 19六、区域发展 20(一)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才能稳定经济 20(二)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杜鹰---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机制的五个着力点 20(三)国家宏观院常务副院长王一鸣---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点 21(四)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王伟光---“城乡一体化”:区域经济发展的主旋律 21(五)吴敬琏---改革开放助推区域发展转型 22(六)人民网---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抓手 22七、县域经济和城镇化 23(一)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尹中卿---县域经济与新型城镇化 23(二)经济参考报---走出重城轻乡阶段,中国进入县域经济大发展时代 23(三)全国政协常委朱永新---推进小城镇建设应处理好六个关系 24(四)中国工程院院士邹德慈---寻找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25(五)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实现城镇化和农村社区化的有机融合 26八、民生改善 26(一)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刘志峰---完善中国特色住房保障制度 26(二)中国社会科学院倪鹏飞---城镇住房制度综合配套改革 26(三)国家教育部原基础教育司司长王文湛---教育投入与教育公平 27(四)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张车伟---收入分配改革方案 27(五)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培林---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 28(六)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李玲---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28九、宏观调控 29(一)中国产经新闻报---创新宏观调控体系,打造经济升级版 29(二)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卢锋---“四减四加”入手进行宏观调控调整 30(三)林毅夫---宏观调控政策需长短结合 31(四)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宋立---科学的宏观调控要有好的政策框架 31十、政府职能转变 32(一)吴敬琏---需划分政府的职能边界 32(二)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王峰---行政体制改革的“四个协同” 32(三)新华社---政府职能转变要再快些 33(四)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利民---政府与市场同样重要 34(五)中华工商时报---以简政放权推进地方政府职能转变 34(六)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褚松燕---全面深化改革的宏伟蓝图 34经济工作会基础材料搜集一、三中全会和深化改革(一)上海证券报---国企改革战略:变身纯粹市场主体国企改革当务之急是加紧对标构建竞争有序市场经济体系的基本要求,尽快完成从“高价值负担”向纯粹市场主体的转变,政府收回“闲不住的手”,确立理性的政府规制,忍痛切断与国企之间的脐带,赋予国企作为市场主体所应有的商业空间,使其真正获得内生的竞争优势,使之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确立适合自身发展的基本坐标,在全球顶尖层面的企业竞争中捍卫国家利益。
三中全会在推动国企改革方面提供的比较明确的预期是,国企改革的路径将是发展混合所有制这说明,作为整个经济改革中最为复杂最为困难的环节,要全面推动在国企领域的系统性改革,依然需要破除相关约束瓶颈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郭克莎---全面完善非公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三中全会对继续壮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根基、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等时代紧迫课题给出了新的回答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营造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就能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加强对非公经济的法律保护,从法律和政策上完善对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的保护制度;建立健全对非公经济的开放制度,加快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建立“负面清单”管理制度;针对非公经济特别是民营小微企业“融资难”等问题,要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发展民营金融企业,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促进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为中小微企业通过市场有效获得资金创造良好条件三)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现代国家治理需现代财政制度作基础未来财政改革仍有一系列具体的改革任务,财政预算应该按照现代国家治理的意义实施一系列以技术创新作为支撑的管理创新;财政改革应该跟市场体系的建设,特别是和资本市场的发展形成互动,形成呼应。
财政体制的改革,应该在省直管县和乡镇综合改革的基础上,继续推动财政体制扁平化改革,争取使五级财政框架扁平化到三级框架在“三级框架”内,按照“一级政权、一级事权、一级财权、一级税基、一级预算、一级产权、一级举债权”的原则,构建起财权与事权相顺应、财权与事权相匹配、中央与省两级自上而下转移支付加必要的横向转移支付的财税体制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刘世锦---深化改革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我国市场体系尚不完善,难以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完善市场体系最重要的是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实行负面清单准入管理方式,按照“法无禁止即可为”原则,推进市场准入管理方式的改革;要实行统一的市场监管,清理和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要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高准入的便利化程度,形成法治化的营商环境;健全优胜劣汰的市场化退出机制,发挥市场在优胜劣汰中的决定性作用,政府把主要精力放在为企业退出和重整创造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上,如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开辟再就业门路、组织职业培训、为兼并重组提供必要金融支持等五)人民日报---财税改革: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加快推进财税领域改革,着力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构建有利于结构优化、社会公平的税收制度,激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将有助于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税收制度的完善和改革将从利益上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推进增值税改革,调整消费税征收范围、环节、税率,以及将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及部分高档消费品纳入征收范围,对房地产税的立法、适时推进,资源税、环境保护费的改革,将从利益上直接促进环境治理和房地产投资行为调整,资源税、环境保护费将优化能源结构,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财政体制将促进地方政府推动转型升级 (六)人民日报汪洋刊文---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三中全会强调“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既是对中国35年开放型经济探索经验的继承与发展,也是改革开放在制度层面的具体化针对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体制改革相对滞后问题,要放宽外商投资市场准入,推进金融、教育、文化、医疗等服务业领域有序开放,放开会计审计、商贸物流、电子商务等服务业领域的外资准入限制;创新利用外资管理体制,最大限度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纠正“重事前审批、轻事后监管”的倾向,赋予各类投资主体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机会;改革对外投资管理体制,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放宽对外投资的各种限制,落实“谁投资、谁决策、谁受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确立企业及个人对外投资的主体地位;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抓紧打造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进一步提升区内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扩大内陆地区对外开放,创新内陆加工贸易模式,加快建设国际物流大通道,推动内陆沿海沿边通关协作;加快沿边开放步伐,创新沿边开放政策,允许沿边重点口岸、边境城市、经济合作区在人员往来、加工物流、旅游等方面实行特殊方式和政策,提高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水平,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改革行业商协会管理体制,消除思想认识、政策环境、机构建设、管理制度等方面障碍,政府可通过购买服务等多种途径予以支持。
七)经济参考报---全面改革方能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单兵突击的方式已难以为继,需要全面改革方能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深化行政体制、财税体制改革、社会保障体制、就业制度、教育体制、医疗卫生体制、国企、户籍等多方面的改革,需要推进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甚至政治体制改革,即通过综合措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才会起到实效特别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强对公权力的制约,打击腐败,才能从根本上缓解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二、创新驱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为我们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难得的重大机遇必须及早转入创新驱动发展轨道,把科技创新潜力更好释放出来,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作用一)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把握新科技革命机遇,支撑创新驱动发展当前世界科技发展新趋势集中在基本科学问题、能源与资源、信息、先进材料与制造、农业、人口健康等六个领域,其中任意一个领域实现突破,都有可能引发新的科学革命或技术革命实现驱动创新发展,可采取五项措施:一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二是促进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三是面向未来高科技技术更新换代和新兴产业发展需求,面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利益的重大战略需求,夯实发展基础,增强发展后劲,抢占未来科技;四是着力培养造就杰出人才和领军人才;五是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二)中国科学院院长、浙江大学校长路甬祥---用“创新设计”成就“中国创造”中国制造业将面临发达国家重振高端制造和发展中国家低成本竞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