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寨县民俗文化梳理.doc
10页五寨县民俗文化梳理民俗文化是人类的一种基础文化,它是创作和锤炼高雅文化的前提凡属生产活动、衣食住行、人际礼仪、宗教信仰、文化娱乐等等都属于这一范畴作为人类社会生生不息的永恒产物——民俗它与人类历史一样古老,是一份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同时也是一切民间文化的载体民俗源于原始社会的末期,是各部落对图腾崇拜的延续因为生产力低下,人们对自然界的破坏力不明真相,产生了对图腾的顶礼膜拜在当今时代,作为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首先熟悉和掌握自己民族的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弘扬传统文化的优秀成份特别是在卫星登月、科技治国、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外国的圣诞节、情人节等正在中国升温,我们不能数典忘祖,更不能丢掉我们自己民族的民俗文化,不能忘记那些民俗文化的精彩内涵这对于提高民族文化素质,提高公民道德水平,增强社会凝聚力,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为此,我把五寨民俗文化进行梳理,以期抛砖引玉节日篇 节日是一年当中由各种民俗传承形成的,它有固定的或不完全固定的,有约定俗成的,在特定时间内开展或进行的有主题的活动节日如同舞台,人们在台上表演;节日又像窗口,可看到一个民族和一个社会群体(或某一地区)的整体素质、精神面貌、凝聚力和生命力。
五寨地区的节日大体可分为四个系列一、春节系列 谚语:凡有海水的地方就有中华儿女,凡有中华儿女的地方就有过春节的习俗举目神州大地,放眼五湖四海,每逢春节,全家团圆,张灯结彩,礼花绽放,龙飞凤舞,饭菜丰盛,把酒碰杯,欢声笑语,气氛热烈春节!不但沸腾了中华大地,还正在波及到全世界 过春节,五寨俗称过大年相传太古时候,有一种凶猛的怪兽,隐居深山每隔365天就窜到人群居住的地方,肆意残害人民这种怪兽的名字叫”年”久而久之,人们谈”年”色变每到”年”出没的日子,便是人们的一大难关——”年关”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关闭院门,拴好牲畜,躲在家里吃”年夜饭”因为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人们的心情就格外兴奋、紧张,好像有一层生离死别的意思所以人人都要穿新衣裳,饭菜也置办的相当丰盛,饭前要供祭祖宗牌位,祈求祖先神灵保佑子孙平安地度过这个“年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说话都不许声音大,更不许说一些不吉利的话,全家人挤坐在一起聊天以壮胆,这就是五寨地区的”熬年”(全国各地普遍叫”守岁”)年复一年,年年如此,便形成了春节五寨的春节,从腊月二十三送灶王爷爷升天,到次年二月二龙抬头,中间所有大小活动仪式,都属于过年的范畴。
家家腊月事儿多, 主要忙于置年货 蒸下馍馍捏下糕, 还得做点起窝窝 写春联、请灶王, 爆竹烟花赠娃娃 粉涮家、扫庭院, 孝敬长辈做衣裳 煮三道子烧猪肉, 洗净鸡鱼放冰箱 重在参与掀气氛, 进入腊月人倍忙 置办年货用现今时尚的话来说,既是全民重在”参与”的活动,又是一个”炒作”的过程,所以春节就显得更加隆重 腊月二十三叫过小年,是送灶王爷上天的日子灶王爷在住户家中”身居”一年,出任”一家之主”,腊月二十三这天,要回天宫参加玉皇大帝召开的年例会(相当于现在的”三干”会)例会时间一般6—7天,到腊月二十九(或三十)散会,诸神连夜返回岗位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这副对联所描述的就是这件事情为此,过小年这天,家家中午要吃油炸糕,而且必须包上麻糖,叫做糊灶王爷的嘴叫他回天宫不要乱说话,唯恐将家中丑事泄露出去做法是:将灶王爷画像从神位上取下来,用麻糖将其嘴糊上,是不让其说话的意思晚上(约八点左右),烧香敬纸、放爆竹后,将灶王爷画像用火烧之,让他从灶火钻炕洞、出烟筒上天参会为什么呢?有民俗相传,灶王爷当年在天宫抢走了武道爷的老婆,害怕武道爷在十字路口将他拦住,所以抄小路有打油诗一首讽日: 小年腊月二十三, 家家户户忙得欢。
要送灶王回天宫, 麻糖要将他嘴沾 怕他言说家中丑, 善美不谈也枉然 祖祖辈辈沾下去, 人间疾苦神知难 腊月三十(小月为二十九)叫除夕除夕就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因为是辞旧岁迎新春,所以这一天的事情就特别多男人们清扫庭院,张灯结彩,室内挂画,门贴春联女人们清理灶具,准备饭菜五寨地区除夕中午,一般为煮猪头或炖猪肉,做接年捞饭三岔有句歇后语”大年三十吃猪头——没有外人”意思是说人们一年忙到头,平时外出打工的,天南地北读书的,春节一般都要回家,欢聚一堂”把酒酹滔滔,心情逐浪高”父子两人,祖宗三代,四世同堂……尽享人间温馨,共度天伦之乐这种欢乐同金钱、权力无关,是骨肉亲情合家欢乐除夕下午男人们垒火笼,女人们包饺子,做好晚上吃年夜饭和”熬年”的一切准备近二十多年来,随着1983年中央台春节联欢晚会”飞入寻常百姓家”,除夕之夜全家人聚在一起边吃饭边看春节晚会,已经成为全国人民共享的”盛宴” “熬年”(守岁),就是合家坐在一起,通夜不睡觉吃各种春节佳品,如花生、核桃、黑枣、大豆、水果、糖块等……谈论一年来的丰硕成果,展望未来的幸福生活年轻人相约聚在一起,搞一些娱乐活动往年有打扑克、搓麻将等,近年来有唱歌、跳舞、卡拉OK、听录音、看录像等,通宵达旦,丰富多彩。
中老年人一般不外出,只在家中与子女们一起”熬年” “接神”,也叫接喜神,是迎接灶王爷“回宫降吉祥”的喜庆仪式,也是”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两年”的划界时刻一般在除夕午夜(12点)至清晨6点之间进行每年的具体时间不固定,过去由”风水”先生根据历法推算确定,如今逐渐变为中央台春节晚会零点钟声敲响就开始接神有留心者事先打听具体接神时间,但大多数人是”称打沟家过年——看大待例哩!”往往是一家响炮,大家附和,从入夜到天明,火光映天红,炮声响连环……具体做法是:先响开门炮(因昨天晚上响过关门炮),然后发火笼(有的是燃硬柴火叫点旺火)、净手、上香、敬纸、放爆竹……将灶王爷神像绕火笼正转三圈、左转三圈,再请在锅头墙子正中……喜神便算接回自己家中,充当一家之主,主宰一年事务 放爆竹的习俗始于汉代,据《荆梦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妖恶鬼古时放爆竹是将竹杆放进火内燃烧,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因此叫爆竹到了唐宋以后,发明了火药,才有现在的各种响炮和礼花解放初期,只有鞭炮、连二炮、麻炮、起火等现在各种 盘火、礼花应有尽有丰收谷穗”、”大地开花”、”串串红”、”火树银花”……名目繁多,家家燃放,满天异彩。
大年初一,晨曦中全家吃早饭——团圆饺子饺子里包着一枚“喜钱”,谁吃到谁好近年来,为了增添节日喜庆气氛,全家有几口人饺子里就包几枚钱你看吧,在节日欢愉的亲情气氛中,众人争抢着往出吃“钱”,特别是小孩子们,吃饱了还要扎挣着再吃几个,惹得大人们笑声不断拜年是大年初一的主要活动新年新岁,相互祝愿 四季平安、身体健康,买卖兴隆、万事如意拜年的习俗,最早始于西汉,那时没有纸张,文人雅士,在竹片或锦帛上写上名字,送给挚友叫“年贴”,表示拜年的意思到了唐宋,从初一到初五,京都朝官往来,不管认识不认识,都要互相参拜明清以来,这一礼节逐步传到民间,形成拜年亲朋好友之间互拜,一般是小的先给长者参拜本家人拜年在初一早晨吃团圆饭前,饭前先上炒菜,喝点白酒、饮料之类这个时候全家依次给最长者拜年,从小辈开始,依辈类推,依次跪拜口中念有拜词:祝长者“寿比南山,福如东海”;“新年新岁、健康愉快!” 等等然后起立,作揖后退……长辈要有红包赠送小辈,叫“压岁钱”初一至初五期间,十五岁以下的儿童都要在本村或邻近村庄,专程登门给长辈、亲朋拜年,长辈自有“压岁钱’’相赠,也有赠点心糖果等物的 长辈心旷神怡,晚辈喜于心间本村邻里及走亲访友的外村人,见面时都要双手作揖,互相拜年问好。
一般拜年词为:“某某过年好!给你拜年啦!’’“恭喜发财啦!”,答日:“发财!发财!大家发财!”……气氛热烈,互相敬重、和谐友爱、节日愉快即使是平时有点意见分歧的人,值此新春佳节,互相一拜也得到和解,这就是新年新岁新气象,人杰地灵喜洋洋 特殊拜年形式三例: 刮庭:是民间八音艺人大年初一给各家拜年的一种特殊形式一般由2至3人组成,锁呐、小鼓、小叉各一人进院先简短吹上一曲,叫声主家名字:“某某掌柜,拜年啦!恭喜发财啦!”,主家答日:“同喜、同喜,请进家,喝两盅!”,“谢谢!”主家赠与烟、糖、钱等如果是在接神时登门拜访,主家赠送的礼品就更丰盛近年来三岔八音艺人给煤台刮庭,得到的赠礼是6条香烟,600元钱,主人取六六大顺之意社火拜年:有的村中,春节闹社火——秧歌、船灯、龙灯等每年腊月二十三后排练,正月初三出班首先在村中拜庙,如拜关帝庙、河神庙、土地庙等现在是给军烈属、离退休老干部,复原退伍军人,德高望众的长者,一家一家进院拜年表演一番,锣鼓刹住,领班致词,主家赠烟、酒、糖等 有时还要到邻近各村去拜年,小村子家家进院,大村社重点关顾一直要过了“破五”县城周围的村子社火都要进城给各机关、厂矿、企事业单位及居民拜年,一直到过了正月十五。
团拜:是机关、学校、部队以及大型厂矿企业等组织的集体拜年活动内容一般为首长讲话、互致新春贺词,然后进行文艺演出等,在欢庆热烈的气氛中结束 现在是信息时代,年轻人多是在网上拜年,或发短信拜年,将拜年这一古老活动形式,搞得灵活方便,加快礼节往来,妙哉!妙哉!至于说到“有心拜年,二月里不迟”,那是指老朋友、老部下、老战友、莫逆之交不讲究的“拜年”了 “出行”是初一上午男人们的事事先打听好今年太岁(主平安之神)在哪个方位东、西、南、北四个主方位,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辅方位提着灯笼(或者马灯),拿上香、表、鞭炮,牵着牛、驴、骡马等大牲畜,到村外指定的方位去祭祀上香、敬纸、磕头、响炮,人畜绕场三圈,将家中剪好的红布小条,每人扣子上拴一条,给牲口的角角上,尾巴上也拴一条,表示出门通顺,四季平安近年来,也有驾车出行,取平安保险之意 初二接“财神”,形式与初一接神相同主要是做生意的人,为祈求一年“买卖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 初五送“穷神”,三岔地区叫送穷媳妇子家家不见太阳就打扫庭院,然后悄悄地将垃圾送到野外口里念到:“穷媳妇子、穷媳妇子快离我家门,外面的世界有花红,山东有个济南府,河北有个宣化城……走吧,走吧,快走吧!盘缠路费自己寻……”。
从初三开始到二月二龙抬头,其间家家户户都要请客人亲朋好友,姑舅两姨,隔壁邻居,只要有往来的,就互相请叫,有请男人的,也有请全家的,根据交往不同,有所区别饭菜随时代变化而变化开始为:四凉四热,六人一桌,后来的八八、六六叫座席;现在十人一桌,饭菜十八;更有盛者,二人一桌,满汉全席 正月十五为元宵节,道教称之为“上元节”据传说,嫦娥奔月后,后羿思念成疾,正月十四夜,恍惚中有童子求见,自称为嫦娥的使者:“夫人知君怀念成疾,无从得降,明日乃月圆之时,君以糯米制作‘丸’,团团如月,置室西北方,轻声叫夫人之名,三夕可降之”羿照法而行,三日后嫦娥果降临……后人为纪念和同情这对情人,于是便有了吃元宵、闹元宵活动,正月十五就成了元宵节 元宵一般用糯米(软大米)面做成,内包糖饴也有用粘高梁面,软米面做的馅子一般有桂花、山楂、什锦、豆沙、枣泥等形式一般为核桃大小也有小如黄豆粒的“百子汤圆”无论哪种形式,都是取“团团如月”的吉祥之意元宵有闹社火的传统,各地形式不同,花样繁多主要有八大角秧歌、旱船、龙灯、狮子灯、九莲灯、抬阁、挠阁等无论哪种形式,正月十五都要有三至五班集中到一起,进行传统表演,叫做“会班”。
县城机关及附近乡镇要到县城表演,通过主席台,台上设有评比委员会和奖品十三至十五,每晚有观灯会,大街小巷张灯结彩,家家门外垒火笼新建路、政府路、阳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