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20世纪的泰国印度人.doc
5页19-20 世纪的泰国印度人一、印度人迁移泰国的历史背景及人口分布 泰国究竟有多少印度人?泰国官方对此没有做过精确的统计,1981 年印度驻泰国大使馆估计有 20000 名印度人在泰国生活在泰国的印度人主要分布在普吉岛(Phuket)、清迈(Chiang Mai)和曼谷(Bangkok) ,其他城市像北部的清莱(Chiang Rai)、南邦(Lampang)和南部的帕塔亚(Phatthaya)等也分布有少量印度人其中居住在曼谷的印度人数量最多,约占泰国印度人总数的 3/4 印度人大批移居泰国始于 19 世纪后半期,开始时大都是男子先独自一人前往泰国,待可以立足之后再把妻子接来他们先迁到泰国的一些中、小城市,其中大部分人再逐渐从这些中、小城市迁到曼谷许多印度人在家乡由于失业、遭受干旱导致庄稼歉收等原因而非常贫困,这是他们历经艰辛从遥远的家乡辗转迁徙到泰国的最主要原因早期迁往泰国的印度人在经济上获得一定的成功,也吸引着更多的印度人迁居泰国也有少部分人是由于遭到政治压迫、印度与巴基斯坦分治等原因而迁居泰国的 在 20 世纪 50 年代以前,印度人迁徙到泰国的路线有两条,一条是水路,一条是陆路。
从水路前往泰国的印度人,先从当时由英国人统治的旁遮普(Punjab)地区迁徙到印度北部的其他地方,然后迁徙到加尔各答(Calcutta),从那里乘船到槟榔屿(Penang/Pulau Pinang)或新加坡,再乘火车到泰国当时印度人前往泰国大多是走水路从陆路迁往泰国的印度人须经过缅甸,他们一般是先到仰光(Yangon),再经由毛淡棉(Mawlamyine)到泰国的边境城镇夜速(Mae Sot,今名为湄索) ,经达府(Tak)乘船沿湄南河(Mae Nam Menam,又名昭披耶河,MaeNam Chao Phraya)到曼谷湾沿岸地区;也有人从仰光向北先到缅甸掸邦的东枝(Taunggyi),然后向东到大其力(Tachilek),再由大其力到泰国边境城镇夜柿(Mae Sai,今名为湄赛),由此前往清迈,不过走这条路的人很少 从上世纪 50 年代开始尤其是进入 60 年代后,随着航空运输业的发展,前往泰国的大多数印度人先从加尔各答乘飞机到曼谷,再从曼谷换乘其他交通工具前往目的地印度人从泰国返回印度则是先从曼谷乘飞机到加尔各答,再换乘其他交通工具回到故乡 根据在泰印度人所使用的语言大致可以将其分成以下几类:讲旁遮普语的旁遮普人(Punjabs)、讲印地语的北方邦人(Uttar Pradeshis)、讲泰米尔语的泰米尔人(Tamils)、讲孟加拉语的孟加拉人(Bengalis) 、讲信德语的信德人(Sindhis)和讲乌尔都语的巴基斯坦人(Pakistanis)等。
最早来到泰国的印度人是泰米尔人,他们先是来到马来半岛的槟榔屿,再迁移到泰国南部的普吉岛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大量操印地语的北方邦人来到泰国二战前,讲印地语的北方邦人是泰国印度人中的最大群体,但是二战后这一状况发生了变化孟加拉人移居泰国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他们大都从事服务业在泰国,讲普什图语的印度人来自英属印度西北部的白沙瓦(Peshawar,今属于巴基斯坦)地区,他们主要是伊斯兰教徒,居住在泰国北部的清迈及其附近乡村1947 年,由于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属于巴基斯坦的西旁遮普的锡克教徒被迫离开世代生活的家园,举家迁入属于印度的东旁遮普、德里(Delhi)、孟买(Mumbai)、坎普尔(Kfmpur)等地,而在泰国有亲戚的很多锡克教徒则直接迁往泰国1947 年、1948 年旁遮普人向泰国移民的高潮,再加上自然出生的人口,使泰国的旁遮普人的数量激增,成为二战后泰国印度人中最大的群体 根据宗教信仰可以将旁遮普人分为锡克教徒和印度教徒生活在泰国的旁遮普人大部分来自古杰兰瓦拉(Gujranwala)、锡亚尔科特(Sialkot)、谢胡布尔(Shekhflpura),这些地方现在都属于巴基斯坦的旁遮普省。
泰国印度人中的锡克教徒(以下称锡克人)人口众多,其数量超过泰国印度人其他群体人口之和生活在泰国南部的锡克人大都来自印、巴分治后属于印度的旁遮普邦锡克人移居泰国始于 19 世纪后期第一个迁居泰国的锡克人名叫克帕兰・麦登,他于 1884,年来到泰国,以后他又从印度带来几名亲戚,这些亲戚又以同样的方式带来更多的锡克人到 20 世纪初,在泰国曼谷已经形成了一个专门从事商业贸易的锡克人群体 除曼谷外,在泰国其他地方也有锡克人生活二战前,在普吉岛有一百多名锡克人,他们大多来自旁遮普西部地区;清迈大约有 20 家锡克人,他们大都来自印、巴分治后属于巴基斯坦的白沙瓦;另外乌汶(Ubon)有 20 家锡克人,乌隆(Udon)有 3 家锡克人,孔敬(Khon Kaen)有 15 家锡克人,夜速有 10-15 家锡克人,南邦、帕府(Phrae)和彭世洛(Phitsanulok)各有 5 家锡克人 19 世纪晚期,泰国印度人主要分布在曼谷地区的三个不同区域达沃蒂博拉(DawoodiBohra)穆斯林(什叶派的一个分支)主要居住在湄南河东岸,直到泰国行政中心移到西岸,其开办的大多数商业机构也跟着移到了湄南河西岸。
泰米尔穆斯林居住在寺龙(Silom) 路附近及临近的新街旁遮普人(主要是锡克人)居住在帕哈刺(Pahurat)路附近,随着他们人口的增多、生意的扩大,他们开办的商店扩展到了帕哈刺路和拉差旺西(Ratchawongse)路之间的萨玛朋(Sampeng) 二、泰国印度人的宗教信仰与社会习俗 生活在泰国的印度人主要信仰三种宗教:印度教、锡克教和伊斯兰教来自印度北方邦的人信仰印度教,崇拜毗湿奴神1920 年在泰国建立了一座供奉泰国国王和毗湿奴神的寺庙,供北方邦人进行宗教和其他社会活动20世纪 20 年代,在泰国的北方邦人社团中又出现了一个信仰新印度教的“雅利安社 ”派,很多年轻人都转向了这一教派,但这一教派未能在泰国很好地传播,到二战后就逐渐衰落了 锡克教徒内部由于对教义认识的不同,分为阿卡利(Akali)、难陀利(Namdhan ,亦称“神名派”或“ 呼神派”)和尼尔达哈里(Nildhafis)三派 1981 年时,泰国有 12000 名阿卡利派锡克人,其中75%居住在曼谷,他们信仰一神教、十位祖师以及锡克教的圣书《格兰特・沙哈卜》 ,遵从“五 K”[即蓄长发(Kesh)、用梳子(Kanga)、佩剑(Kirpan)、戴手镯(Karra)、穿短裤(Kachhaihra)],不戒肉(牛肉除外)。
在泰国的阿卡利派的最高领导机构是设在曼谷的“斯里古鲁辛格大会” ,由 15 名领导人组成,该派同印度的锡克教组织保持密切的联系 难陀利派不接受“十位祖师” 的说法,而信仰一个活着的祖师该派信徒不吃猪肉,头上缠着白色的头巾,而且头巾的缠法与其他锡克人不同生活在泰国的难陀利派内部又分为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