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满语服饰词语文化语义研究.docx
11页满语服饰词语文化语义研究 一 满语服饰词语分类(一)冠帽类满族人素爱戴帽,其冠帽式样繁多满族冠帽类词语主要包括以下三项1.mahala 暖帽mahala一词意为“冠”[1]、“暖帽”[2],在《御制清文鉴》中的满文解释为:uju de eture jaka i gebu. seke i jergi furdehe be arafi etumbi.头 戴 物 的 名 貂 等 毛皮 做 戴译文:头戴物品之名称,用貂等毛皮制作以戴mahala多在秋冬季佩戴,“八月换戴暖帽,届时由礼部奏请,大约在二十日前后者居多”[3]其制作所用材料广泛,依据材质,还可以细分为seke i mahala(貂帽)、boro dobi i mahala(元狐帽)等在清代宫廷中,mahala作为重要的官定服饰,被称作doroi mahala(朝帽)、jingse mahala(顶帽)2.šabtungga mahala 护耳帽šabtungga mahala亦称卧兔帽,顾名思义,其作用为保护耳朵与abtungga mahala的汉意相近,bucileku mahala一词亦为卧兔帽之意,而与abtungga mahala不同之处在于bucileku mahala仅为女子所用。
bucileku本义为女脑包,《御制清文鉴》中释为:hehesi eture oyo akū šan be dalire mahala be,bucileku sembi.女子的 戴的 帽胎 无耳 遮蔽 帽 女脑包 叫作译文:女子所戴无帽胎之护耳帽,女脑包是也《清文总汇》将其解释为:“妇女戴的脑包,乃没有帽顶面儿,遮耳的帽子[4]3.boro凉帽与mahala(暖帽)相对应,boro(凉帽)是“夏秋之礼冠也,立夏前数日戴之无檐,形如覆釜”[5]boro(凉帽)最初为普通劳动者在夏季佩戴,主要为了遮挡阳光,帽檐扁而大而后boro(凉帽)被清代宫廷服饰采纳,成为官定服饰的一部分boro(凉帽)依据制作的材料还可细分为dersu boro(白草胎帽)、sekiyeku boro(凉棕帽)等dersu是一种草名,“梗细而白,似茅杆,做凉帽面者”[6],宫廷中美其名曰“玉草”sekiyeku则是指“藤子草织的大凉帽”[7]boro(凉帽)在清代宫廷服饰中主要指男夏朝冠、男夏吉服冠、夏常服冠及夏行冠与boro(凉帽)不同,由于清代宫廷中与夏吉服相匹配的并非女吉服冠,而是钿子,且不存在女常服冠与女行冠,故而erin boro仅指女夏朝冠。
二)服饰类满族服饰的形制与样式最初皆是为了适应生活环境与方便生产活动的,而后经过逐渐发展演变,才具有了美观甚至彰显身份的特点1.sijigiyan袍sijigiyan(袍)是满族人钟爱的服饰之一sijigiyan(袍)最初样式简单,主要为圆领、大襟、衣与裳上下一体、马蹄袖、前后襟四面开衩且有纽襻,如此设计是为了骑射活动方便根据季节的不同,sijigiyan(袍)亦有多种材质,包括ša sijigiyan(纱袍)、emursu sijigiyan(单袍)、jursu sijigiyan(夹袍)、kubun i sijigiyan或hubtu(棉袍)等在不同时期,sijigiyan(袍)的长短、宽窄、开骑数量等方面亦有所变化由于sijigiyan(袍)受到满族男女老少的广泛喜爱,故又被外族人称为旗袍,但由于时代发展,男式旗袍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唯有女性旗袍经过不断演进,保留至今2.kurume褂kurume即“外套褂子”[8]kurume(褂)的种类很多,其中最受满族人喜爱的莫过于olbo(马褂),也称无袖男褂olbo(马褂)的样式为圆领、对襟、有开衩与扣绊、长度及脐、袖长至肘,其最初只是为了便于满族人骑马进行狩猎、征战等活动,后逐渐被民间接受:“国初,惟营兵衣之。
至康熙末,富家子为此服者,众以为奇,甚有为俚句嘲之者雍正时,服者渐众后则无人不服,游行街市,应接宾客,不烦更衣矣[9]olbo(马褂)的种类较多,可细分为对襟马褂、大襟马褂、琵琶襟马褂、卧龙袋等除上述几种马褂,黄马褂作为另一类特殊的马褂在清代亦颇为流行,“巡行扈从大臣,如御前大臣、内大臣、内廷王大臣、侍卫什长,皆例准穿黄马褂,用明黄色,正黄旗官员、兵丁之马褂,用金黄色”[10]同时,皇帝对有功人等赏穿黄马褂,而对犯过错之人所穿的黄马褂予以剥夺3.wahan 马蹄袖wahan一词本义为“蹄”[11],且专指马蹄wahan在服饰中指“袖口”[12]、“马蹄袖口”[13]、“袍子上的马蹄袖口”[14],其样式是在普通平袖前接续一块半圆形袖头,因其形似马蹄,故称马蹄袖,也称箭袖wahan(马蹄袖)体现了满族服饰鲜明的民族特色,满族人原多以狩猎活动为生,wahan(马蹄袖)的设计可以保护满族人的手背,使满族人赖以生存的骑射活动得以在寒冷的天气中顺利进行随着满族人生活方式发生改变,骑射活动日渐式微,wahan(马蹄袖)演变为服饰上的一项装饰,是礼节上的一种需要三)靴鞋类1.gūlha 靴gūlha即“靴子”[15]。
满族男子素爱穿靴,“文武各官以及士庶均着之”[16]满族男子穿用的靴种类很多,包括šulihun gūlha(尖靴)、sohin gūlha(皂靴) 等其中的šulihun gūlha(尖靴)多为平民所穿,而sohin gūlha(皂靴),又称朝靴,则为方头,厚底,因穿其行走端庄安稳,故多为清代君臣上朝及后妃着朝服时穿用,有些官宦贵族人家日常亦穿2.sabu 鞋满族人所穿之鞋种类很多,包括kūthūri sabu(云鞋)、kubuhe sabu(镶鞋)、orhoi sabu(草鞋)、hūwaitame sabu(绑鞋)等在众多鞋中,最具有满族特色的便是女子所穿的鞋,被称为旗鞋旗鞋的鞋底多为木制,“其法于木底之中部(即足之重心处)凿其两端,为马蹄形,故呼曰马蹄底”[17]旗鞋有高底和平底之分,“底之高者达二寸,普通均寸余……着此者以新妇及年少妇女为多”[17],而“年老者则仅以平木为之,曰平底”[17]根据鞋底的形状,除常见的马蹄底,又可细分为花盆底、船底、元宝底、平底等四)饰用类1.fadu荷包满族的fadu(荷包)源于满族先世外出行猎时所携带的皮囊,里面装有食物,以便人们在长途跋涉中补充体力。
满族入关后,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变,荷包(fadu)所盛放的物品亦有所变化,主要为烟草、火镰、香料、零食等,有些fadu(荷包)中甚至不放物品,仅作为装饰使用,其形状多样,有鸡心形、葫芦形等,表面所绣花纹样式繁多,多为祥瑞图案与吉祥话语满族人无论男女,均喜爱佩戴荷包,男子将其佩戴在腰带上,女子佩戴于旗袍领襟的纽扣上或大襟嘴上fadu(荷包)不仅具有实用性与装饰性,它还可以作为男女之间的定情信物宫廷中,皇帝将荷包系在选中的秀女的衣扣上另外,荷包也作为一种赏赐,嘉奖有功之臣2.šošon i weren钿子šošon i weren意为“钿子、旗下妇人首上戴的铁丝作者”[18]šošon i weren(钿子)是一种彩冠,其“以铁丝或藤为骨,以皂纱或线网冒之”[19],前面像凤冠,后面如覆箕,上面多“以珠翠云朵杂花饰之”[19]šošon i weren(钿子)多是满族女性在吉庆等重要场合配合礼服穿用的宫廷中,钿子作为女吉服冠,其制作更为奢华精致,花饰由珍珠、珊瑚、碧玺等珠宝组成,所构图案多为仙鹤、灵芝、葫芦、如意、石榴等,寓意吉祥与美好期冀二 满语服饰词语分析(一)满语服饰词语语义结构分析满语服饰词语的语义结构主要分为单纯词、合成词及派生词。
1.单纯词满语服饰词语包括大量的单纯词如:mahala 冠 boro 凉帽 mahū 皮马虎adu 服 dahū 皮端罩 hubtu 棉袍ergume 朝衣 kurume 褂 kokoli 幔头套2.派生词与满语服饰相关的词语主要为名词与动词,其中许多词语是由其他词语派生而来šufa 头巾 ——šufatu 巾tobgiya 膝盖骨 —— tobgiyakū 护膝nerembi 披衣服 —— nereku 斗篷sijin 鹰线 —— sijimbi 细缝、密缝ulhi 袖—— ulhilembi 放在袖子里;藏在袖子里3.合成词合成词即“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素按照一定的规则组合起来构成的名词”[20]满语服饰词语中的合成词主要分为偏正形式、联合形式与聚集形式1)偏正形式的合成名词是前面的词语对后面的词语有修饰与限制作用,这一类型的合成名词在满语服饰词语中大量存在emursu etuku 单衣 jursu etuku 夹衣šabtungga mahala 护耳帽 tashangga mahala 虎帽doroi mahala 朝冠 dodori mahala 宽檐大帽(2)联合形式的合成词是前后两个词素联合起来组成一个新的词语,这两个词素地位平等,在满语服饰词语中多为名词。
tobgiya 膝盖+ dalikū 遮挡物 —— tobgiya dalikū 护膝monggon 脖项+ hūsikū围的东西 —— monggon hūsikū 围脖(3)聚集形式的合成词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素依据一定的语法形式聚合而成的词funiyehe i šošon 发缵 fiyen i ijukū 粉扑sekei baltaha i kurume 貂下嗑皮褂 foholon adasun sijigiyan 缺襟袍šanggiyan ulhu kurume 银鼠皮褂 bithei niyalmai šufatu 儒巾gulhun dubengge suihe 回头穗子(二)满语服饰词语关系分析1.同义词语义辨析同义词是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加细致地区分事物或更加精确严密地表达思想情感对同义词在其感情色彩、语义轻重、范围大小等方面加以辨析可以使人们对词语语义理解得更为详细透彻,增加词语运用的准确性满语服饰词语中亦存在一些同义词,对其加以辨析便于我们对相应词语更为准确恰当地掌握与运用对满语服饰词语的同义词进行辨析可以发现,其主要差别在于以下方面。
1)同义词范围大小有差别,例如:šabtungga mahala遮耳帽 bucileku mahala遮耳帽遮耳的 帽子 女脑包 帽子两个词语的词义均为遮耳帽、卧兔帽,但šabtungga mahala意为“卧兔大暖帽”[21],即冬天戴的护耳帽的统称概括,词语范围较大,而 bucileku mahala具体专指“妇女戴的脑包,乃没有帽顶面儿,遮耳的帽子”[22],词语范围较小2)词语在形成与使用过程中,由于受到内部发展与外部环境的影响,会不断发生变化,因此在不同时期,对同一事物的一些指称词语也会有所变化,旧词语或是逐渐被弃用以致消亡,或是具有了新的语义,而新词语则会更频繁地使用,因此会出现历时同义词,同义词之间存在时间上的差别,例如:hūberi 风领 monggon hūsikū(monggohūsikū) 风领;围脖hūberi意为“风领,乃貂、鼠等皮做的女人冬季挡耳脸之物”[23],monggon hūsikū(monggohūsikū)词义为“围脖子;领子;旧与风领通用,今分定风领曰hūberi”[24],可见两词为历时同义词,词义相同,但所使用的时间阶段相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