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呈现方式与认知风格对概念性知识移动学习效果影响研究_1.docx
9页信息呈现方式与认知风格对概念性知识移动学习效果影响研究 摘要:移动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开发一直是教育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但是目前的研究较少或者缺乏对学习者学习内在需求的探究针对不同认知风格(场独立、场依存)的移动学习者,本研究探究了概念性知识的三种呈现方式(文本、图文、视频)会对移动学习效果产生怎样的影响,从而为移动学习资源设计者提供设计方向,促进移动学习者的学习研究结果显示:在移动学习环境下学习概念性知识,图文的呈现方式最有利于移动学习者的学习;在独立进行概念性知识的移动学习时,场独立型的移动学习者学习效果比场依存型学习者学习效果更好关键词:概念性知识,认知风格,移动学习,信息呈现方式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一般项目“高校创客空间建设研究——以智慧研创室为例”(项目编号:2015YYB094)研究成果;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江苏师范大学教育学省优势学科建设”(苏政办发[2014]37)一、研究背景与动机21世纪以来,伴随着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以及移动计算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学习理念以及学习方式也随之发生了重大改变移动学习在这一过程中悄然而生,已成为目前教育界研究的热点,其资源的开发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
目前,国内的移动学习资源研究主要集中于资源的内容设计、资源的教学设计以及资源的开发、应用和评价等方面[1]但遗憾的是,目前国内移动学习资源研究更多注重资源的深度以及丰富度,忽略了不同类型的移动学习者对学习资源不同的需求即使设计的移动学习资源在内容上合理,却忽略或者不重视学习者的认知风格、认知能力以及学习偏好对移动学习者信息加工产生的影响,同时忽略不同类型学习者对不同类型资源以及不同呈现方式资源加工通道不同这些忽略都会对移动学习者的学习产生负面影响,最终会降低移动学习效果综上所述,解决不同类型移动学习者对不同类型资源以及资源不同呈现方式两方面需求问题,是移动学习资源设计与建设的研究重点本研究实证探究在移动学习环境中,不同认知风格的学习者在学习概念性知识时,哪一种呈现方式可以达到最优的移动学习效果主要解决以下两个问题:①在移动学习环境下学习概念性知识时,不同呈现方式(文本、图文、视频)会对移动学习效果产生怎样的影响?②在移动学习环境下学习概念性知识时,不同认知风格(场独立、场依存)会对移动学习效果产生怎样的影响?二、理论概述(一)移动学习的概念与特征移动学习这一概念,到目前为止还未有一个确切的定义,主流理解有三种:Desmond Keegan从学习方式角度出发,认为移动学习是远程学习的一种形式(Desmond Keegan,2000)[2]。
Alexander Dye对移动学习的理解则侧重于数字化的学习,认为移动学习是数字化学习的扩展,学习内容与数字化学习相同,只是在信息与知识获取的方式上有差异,移动学习主要借助于移动通信网络和移动通信设备(Alexander Dye,2004)[3]第三种是从学习的内容与形式方面理解的认为移动学习是移动计算与数字化学习的结合,是通过移动通信设备所进行的数字化学习,这种理解更强调实现的手段和技术(Pad Harris,2004)[4]从上述对移动学习的主流理解中可以总结出移动学习具有以下特征:移动性、高效性、灵活性、便捷性、个体性以及广泛性[5]除此之外,Fezile Ozdamlia等人认为移动学习还具有及时信息的特征,主要是针对某些特殊问题的快速回复需求[6]综上所述,本文将移动学习界定为一种在移动手持终端设备支持下的新型学习方式二)概念性知识的意蕴20世纪80年代,为了使教学目标的编写更加科学,布鲁姆关于教学目标的分类传入中国后,国内教育工作者对教学目标分类提出了一些设想到目前为止,国内研究者已将布鲁姆的认知目标进行分类修订,形成了布卢姆认知目标分类修订的二维框架在布鲁姆认知目标分类修订的二维框架中,概念性知识作为知识维度的一个重要分类,一直都是认知心理学学者的研究对象。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盛群力等学者认为概念性知识是“指一个整体结构中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表明某一个学科领域的知识是如何加以组织的,如何发生内在联系的,如何体现出系统一致的方式等等”[7]它具体包括“类别与分类的知识、原理与概括的知识以及理论、模式与结构的知识”[8]其中类别与分类的知识是另外两种知识的基础,理论、模式与结构的知识是三者中最具有概括性的知识,也是最抽象的知识三)认知风格的阐释教学从重视教师到重视学生的转变,使学生主体对学习效果的影响日益受到重视态度、学习动机以及认知风格等个体差异因素日益引起研究者的高度重视[9]认知风格是“构成个体认知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个体组织和表征信息时表现出的偏好性的习惯性的方式”[10],一直被学者视为学习者特征的表征最早提出认知风格概念的是Allport1937年他在研究生活风格(Life-style)的过程中,第一次创造性地将认知与风格联系起来[11]之后各国学者开始致力于认知风格及其模型的研究目前较为常见的认知风格有以下几种:一种是场认知风格(场独立/场依存)这种认知风格模型是美国心理学家Witkin & Goodenough等人(1981)根据30余年的实验研究提出的。
他们认为场独立者往往倾向于利用内在参照标志主动对外来信息进行加工;场依存者往往倾向于利用内在参照标志,不那么主动地对外来信息进行加工[12]一种是1964年Kanga等人提出的沉思-冲动型认知风格,又称为概念化速度这种类型的认知风格是指在不确定条件下个体做出决定有速度上的差异,也就是检测人们是倾向于迅速反应还是沉思,或者深思熟虑后做出反应该类型的认知风格通过匹配相似图形测试(MFFT)加以评定[13]此外,还有一种认知风格是由Pask和Scott提出的整体-序列型Pask和Scott的研究结果表明,整体型思维者对学习任务倾向于采用整体策略,行为反应特征是“假设导向”;序列型思维者倾向于采用聚焦策略,行为特征是按步骤进行[14]1995年学者Grigorenko和Sternberg通过对诸多认知风格类型的总结后加以分析,将已有的认知风格大体分为三类,即“以认知为中心的观点、以人格为中心的观点和以活动为中心的观点”[15]因为“以认知为中心的观点”认知风格“侧重于基本认知过程的风格特点和不同个体在信息加工过程中的不同倾向性”[16],而场认知风格强调知觉、思维等方面,涉及信息的加工,因此被归为以认知为中心的认知风格。
本研究是关于概念性知识的移动学习,主要研究学习者对于概念性知识的保持(回忆和再认)因此,选用场认知风格对被试加以分类,并采用“镶嵌图形测验”(GEFT)认知风格测量表四)信息呈现方式与认知风格对学习效果影响研究信息呈现方式和认知风格作为影响学习效果的两大重要领域,一直是教育学者和心理学者的研究重点陈彦垒(2007)的相关研究表明,“以不同的呈现方式呈现学习材料,纸质测验与视听结合的成绩都明显高于听觉呈现和视觉呈现,同时场独立学习者成绩高于场依存学习者”[17];在多媒体学习方面,王欣欣(2013)的研究显示,多媒体信息呈现方式与自我效能感对学习成绩的影响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18];陈铮(2004)从信息呈现方式和认知风格两个方面出发,研究两者对学习者多媒体环境下科学学习效果影响,发现多媒体信息呈现方式会对学习者的学习产生显著影响[19];张婷(2013)认为动画多媒体呈现方式与认知风格对学习效果有显著的交互影响[20];康诚(2007)的研究表明,学习者的认知风格是多媒体环境下影响陈述性知识学习效果的最主要因素,而陈述性知识的呈现方式影响较小[21]上述研究都是从信息呈现方式、认知风格或者两者交叉探究对学习效果或者多媒体学习效果的影响,研究的结果对于学习资源的设计以及多媒体教学的改善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三、研究设计本研究采用准实验的实验研究法针对研究问题,首先确定自变量、因变量以及控制变量,然后确定研究对象以及研究工具,最后确定实验流程在实验的过程中尽量排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干扰,从而获得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一)研究对象本研究以江苏省某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三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该班学生活动能力较强,拥有一年多的网络学习经验,具有较好的信息技术素养同时,班级每位同学都持有智能,可以观看视频以及各种格式的文本文档班级共有47名学生参与实验,其中12名男生,35名女生,平均年龄21.6岁本次实验研究采用2(认知风格:场依存、场独立)*3(信息呈现方式:文本、图文、视频)前、后测实验模式以概念性知识的三种呈现方式(文本、图文、视频)为自变量,两种认知风格(场独立、场依存)为控制变量,移动学习者学习效果的指标(测试成绩)为因变量经过认知风格测试,获得被试45名,其中男生10名,占被试总人数的22.2%;女生35名,占被试总人数的77.8%二)研究工具本实验用到的研究工具包括认知风格测量表,前测、后测试卷和实验材料1.认知风格测量表实验运用的认知风格测量表是心理学界比较认可的“镶嵌图形测验”(GEFT)认知风格测量表[22],由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修订,对研究对象进行认知风格的测试。
GEFT的信度为0.90,效度为0.49(以棒框测验成绩为效标测量)该测量表要求测试者在规定时间内,从隐蔽复杂的图形中找到指定的图形,并用铅笔标识出每道题下面都标出了要找出的简单图形的号码,指定的简单图形都做具体说明测量表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九道题,为练习部分,仅让被试者熟悉题型,练习时间4分钟;第二、三部分为正式测验部分,各10题,相较于练习部分较难经过预测,正式实验时间为8分钟计分标准为:图形轮廓基本描绘出,只有个别缺笔,扣0.5分;图形描绘近似,但是方向、大小以及比例不对,不加分第二、三部分每题1分,满分20分2.前测、后测试卷前测试卷主要针对被试者的先前知识水平,通过测量被试者对于实验所选择的6个概念性知识的了解程度,来排除先验知识水平对实验结果的干扰为了保持实验的科学性,前测和后测运用同一份知识问卷,不同之处在于题目顺序的改变最初前测试卷有20道题目,由6名非理科专业的大学生完成最初测试根据预试结果,更改并且调整了部分题目以及选项,使试卷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区分度同时,根据测试结果和实验对象的具体情况确定试卷题目和正式测试时间根据预测,确定前测试卷分为低、中、高三种水平的题型,分别是判断题、单项选择题和不定项选择题。
其中,判断题10题,每题1分;单项选择6题,每题4分;不定项选择题4题,每题4分,共20道题,总分50分3.实验材料鉴于大多数被试者在高中学习的是理科,本实验将实验材料定为5个文科性质的概念和1个理科性质的概念6个概念性知识分别是背斜、赤道板、电磁感应、变质岩、冷锋、概念图,涉及教育、物理、生物、地理四个学科领域,从而降低先验知识对实验结果的影响6个概念性知识的呈现方式为文本课件、图文课件、视频课件三种其中,文本课件和图文课件用PDF格式,视频课件用MP4格式以“电磁感应”这一概念为例,其中文本课件、图文课件、视频课件截图如图1、图2、图3所示图1 电磁感应文本呈现截图图2 电磁感应图文呈现截图图3 电磁感应视频呈现截图背斜、赤道板、电磁感应、变质岩、冷锋、概念图6个视频中,时长分别是23秒、23秒、180秒、26秒、22秒、43秒,总计时长4分17秒,平均时长42秒506个视频中“电磁感应”概念源自网络教学视频,经过后期剪辑;5个通过录屏软件录制通过前期对6名非理科专业大学生进行的实验预测,以及了解到的实验对象具体学习情况,确定前、后测测试时间为5分钟,移动学习时间为10分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