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卫生学总结参照.pdf
9页1 绪论健康:健康不仅是指没有疾病或虚弱,而且是要有健全的机体、精神状态及社会适应能力具体到个人,健康的基本要求是指其体魄、精神和智能都应当与其所处的年龄、性别、文化、社会和地域环境相称,其功能和对环境中各种因素变化的应变能力都处在正常范围内,并且彼此之间处于平衡和自控状态预防医学:是以人群健康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研究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和疾病的作用规律,分析和评价环境中致病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提出改善不良环境因素的卫生要求,并通过公共卫生措施达到预防疾病、增进健康的一门科学医学模式( medical model ) :是人类对健康观、疾病观、死亡观等重要医学观念的总体概括,不同的医学模式反映不同历史阶段医学发展的特征、水平、趋向和目标医学模式是一种理论模式,它是从医学科学中抽象出某些特征,构建成关于医学科学的标准形式,从而起着指导医学科技人员清醒地观察、思考和解决医学科学问题的作用疾病的三级预防:1.第一级预防:也成病因学预防,主要针对无病期,目的是采取各种措施消除和控制危害健康的因素,增进人群健康,防止健康人群发病2.第二级预防:也称临床前期预防,即在疾病的临床前期做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三早”预防措施,以预防疾病的发展和恶化,防止复发和转变为慢性病等。
3.第三级预防:又称临床预防,主要是对已患病者进行及时治疗,防止恶化,预防并发症和伤残,促进康复等恢复劳动和生活能力的预防措施第一章人与环境原生环境( Primitive environment ) :是指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如清洁并含有正常化学组成的空气、水、土壤,适宜的阳光照射和微小气候次生环境( Secondary environment ) :是指在人类活动影响下形成的环境与原生环境相比,其中物质的交换、迁徙和转化、能量信息的传递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次污染物 (原生污染物) : 指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理化性质未发生改变的污染物,如:CO2、SO2等二次污染物(次生污染物):指一些污染物进入环境后,由于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或与其它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的,与原来污染物的理化性状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生态系统的构成:生态系统一般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4 大要素所组成的整体生态系统的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联系三个基本功能,这3 个功能是生态系统得以存在、发展和演替的基础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途径是通过食物关系,即食物链和食物网实现的食物链( food chain) :是指共存于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多种生物,一种以另一种为食,彼此形成的一个以食物连接起来的链锁关系。
环境污染:由于各种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使环境的构成发生重大变化,并造成环境质量恶化,破坏2 了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的、间接的、或潜在的有害影响,这种现象称之为环境污染半数致死量(LD50) :能引起一群体中50%的个体死亡所需的剂量,也称致死中量LD50数值越小,表示毒物的毒性越强;反之,LD50数值越大,则毒性越低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的特点:广泛性、多样性、复杂性、长期性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危害的表现形式1.急、慢性危害:(1)急性危害:环境污染物在短时间内大量进入环境,可使暴露人群在较短时间内即可出现不良反应、急性中毒甚至死亡急性危害分烟雾型和生产事故(举例)(2)慢性危害: 环境中有害污染物以低浓度、长时间反复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危害,称为慢性危害2.致癌作用:3.致畸作用:4.致突变作用:环境污染引起的疾病:1.公害病:水俣病(甲基汞中毒)、痛痛病(镉中毒)2.职业病:苯中毒、矽肺等3.食物中毒4.传染病第二章生活环境与健康大气的垂直结构:由地面往上依次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逸散层1.对流层:是大气圈中最靠近地面且密度最大的一层气温垂直递减率为0.65/100m ,主要的气象变化如雷、雨、云、雾等都发生在这一次,人类活动排放的大气污染物绝大部分也在此层内活动。
2.平流层:内有臭氧层,其分布有季节性变动臭氧层能吸收太阳的短波紫外线和宇宙射线3.中间层4.热层:反射无线电波5.逸散层:空气极为稀薄,气温高,分子运动速度快,地球对气体分子的吸引力小大气的物理性状:包括太阳辐射、气象、空气离子化等太阳辐射中波长小于400nm 的称为紫外线UVA( 320-400nm)的生理意义较小,主要是致色素沉着作用;UVB( 275-320nm ) :有一部分能到达地表,对机体具有抗佝偻病作用和致红斑作用;UVC( 200-275nm) :具有极强的杀菌作用,但对机体的细胞也可产生严重损害,可导致皮肤癌的发生波长 400-760nm 的电磁波是可见光,为七色光谱,生理学作用为:提高机体的视觉功能;波长 760nm-1mm 的电磁波是红外线,其主要的生物学作用是对机体的致热作用;气象因素包括:气温、气湿、气流、气压等大气污染引起的健康危害1.急性危害:按其发生的原因可分为烟雾事件和生产事故两大类(1)烟雾事件:根据烟雾的性质和形成原因,又可分为煤烟型烟雾事件和光化学烟雾事件3 A.煤烟型烟雾事件(coal smog) :主要由于燃煤产生的大量污染物排入大气,在不良气象条件下难以充分扩散所致。
最著名的有(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美国)多诺拉烟雾事件和伦敦烟雾事件在此类烟雾事件中,引起人群健康危害的主要污染物是烟尘、SO2以及硫酸雾B.光化学烟雾事件(photochemical smog ) :这类烟雾事件主要是由于汽车尾气中的NOx 和 HCs在太阳紫外线的作用下,经过一系列的光化学反应而形成的刺激性很强的浅蓝色烟雾所致其主要成分是臭氧、醛类以及各种过氧酰基硝酸酯(PANs) ,这些通称为光化学氧化剂光化学型烟雾最早发生于美国洛杉矶市2)事故性排放造成的急性中毒:印度博帕尔毒气泄漏事件、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事件、我国重庆市开县高桥镇井喷事故等2.慢性危害(1)影响呼吸系统功能(2)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3)其它:致癌,致畸作用,重金属污染3.肺癌4.大气污染对健康的间接危害:(1)温室效应( greenhouse effect) :由于人为活动使大气中某些能吸收红外线等长波辐射的气体浓度大量增加,影响地表热量向大气中放散,而使地球表面气温升高的现象,称为温室效应2)臭氧层破坏:氟利昂是导致臭氧损耗的重要原因臭氧层被破坏形成空洞以后,降低了臭氧层对短波紫外线和其它宇宙射线的吸收和阻挡功能,是人类皮肤癌和白内障等发病率增加。
3)酸雨( acid rain) :通常是指pH5.6 的降水,包括雨、雪、雹、雾我国的酸雨即为硫酸型酸雨,我国成为继欧洲、北美之后的第三大酸雨区4)影响小气候和太阳辐射:大气中的烟尘能促进云雾形成而吸收太阳的直射或散射光,影响太阳对地表的辐射强度和紫外线的生物学活性甲基汞中毒日本的水俣病(公害病),此病是由于当地居民长期食用受甲基汞污染的鱼贝类而引起的慢性中毒甲基汞具有亲脂性,与巯基结合,损害神经系统多氯联苯( PCBs )对人体健康急性危害的最典型例子是:日本的“米糠油中毒事件”地方病:发生在某些特定地区,同一定的自然环境有密切相关的疾病在一定地区内流行年代比较久远,分为化学性地方病和生物性地方病硒缺乏克山病、大骨节病碘缺乏临床表现:1.地方性甲状腺肿:早期仅见甲状腺轻度肿大,一般无自觉症状中晚期患者常因肿大的甲状腺压迫气管和食管引起呼吸困难及吞咽困难而就诊2.克汀病:往往出现在缺碘严重的地区(1)智力低下,精神发育迟滞(2)神经运动障碍(3)聋哑(4)生长发育障碍;性发育落后;克汀病面容:头大、额短、眼距宽、塌鼻梁、唇厚、舌伸出口外、流延等5)粘液性水肿型甲状腺功能低下4 地方性氟中毒:为慢性中毒,按摄氟来源分为饮水型和燃煤污染型(多见我国)临床表现:全身慢性中毒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氟斑牙和氟骨症地方性砷中毒:饮水型和燃煤型临床表现:“黑脚病”,以皮肤色素沉着或/和脱失、掌跖角化等皮肤改变为主要表现,同时伴CNS 、PNS 、血管、消化系统等多方面症状的全身性疾病。
慢性镉中毒最早发生在日本富山县神通川两岸地区长期患病最终导致骨质疏松或软化出现多发性骨折,患者全身剧烈疼痛,日夜喊痛,故又称为“痛痛病”第三章职业环境与健康职业性有害因素(occupational hazards) :在人们生产过程、劳动过程和生产环境中存在的可直接危害劳动者健康的因素称为职业性有害因素劳动者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不一定发生职业性损害,只有当劳动者个体、职业性有害因素及有关的作用条件联系在一起,并达到引起职业性损害的条件时,才会造成职业性损害职业性损害包括职业病、工作有关疾病、职业性外伤三大类职业性损害防治的基本原则:在整个工作过程应遵循“三级预防”原则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安全生产原则三级预防的原则:(1)第一级预防:即采取有效的措施,从根本上消除或最大可能地减少对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接触和对职业人群健康的影响,也是职业性有害因素防治工作中最有效的措施2)第二级预防:主要任务:早期检测,及时处理,防止职业性损害的进一步发展3)第三级预防:及时做出正确诊断和处理,包括脱离接触、实施有效治疗、预防并发症、促进患者尽快康复等职业性损害的防治措施应包括法律措施、组织措施、技术措施和卫生保健措施等几个方面。
职业健康检查包括:上岗前健康检查(一级)、定期检查、离岗时健康检查、应急健康检查(二级)职业病: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和时间超过一定限度时,机体不能代偿,导致一系列功能性和 /或器质性病理改变,从而出现相应的临床征象,影响劳动能力,这类疾病统称为职业病职业病的特点:1.病因明确2.病因大多可被识别和检测,一般存在接触水平-反应关系3.发病有群体性4.如能早期发现,及时合理处理,预后较好5.目前多数职业病尚无特效疗法,故应以预防为主,特别是第一级和第二级预防职业病的诊断和处理原则职业病的诊断应根据国家颁布的职业病诊断标准及有关规定,依据准确可靠的职业接触史、生产环境劳动卫生调查和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依据职业病诊断标准,排除非职业性疾病,由集体(3 取得职业病诊断资格的执业医师)作出诊断,职业病诊断的说明书上应当由参与诊断的医师共同签署,并经承担职5 业病诊断的医疗卫生机构审核盖章1.职业史: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职业史是诊断职业病的重要前提2.生产环境劳动卫生调查:生产环境与职业病的发生有密切直接关系,是诊断职业病的重要参考依据3.临床资料:病史+体格检查 +实验室检查处理:出具诊断证明书,填写职业病报告卡,积极治疗,落实劳保待遇。
医生必须出具报告卡的三类疾病:(1)传染病;(2)恶性肿瘤; (3)职业病;工业毒物( industrial poison )或生产性毒物(productive poison ) :在工业生产中所接触的毒物,通常指化学物质,统称为职业性中毒 (occupational poisoning ) :是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组织器官受到工作场所毒物的毒作用而引起的功能性和器质性疾病气溶胶:生产性毒物主要以气体、蒸汽、雾、粉尘和烟的形式存在于生产环境之中,其中粉尘、烟和雾统称为气溶胶吸收途径:(1)呼吸道(主要) ; (2)皮肤;(3)消化道(吸收意义不大);铅中毒的临床表现:1.急性中毒:工业生产中急性铅中毒极其罕见,多因误服大量铅化合物所致2.慢性中毒:职业性铅中毒多为慢性中毒,早期表现为乏力、关节肌肉酸痛、胃肠道症状等,随着病情的进展出现神经、消化、血液等系统症状1) 神经系统:主要表现为类神经症(早期)、周围神经病,严重者可出现中毒性脑病2) 消化系统:轻者表现为消化不良,重者出现腹绞痛腹绞痛多为突然发作,常在肚脐周围,呈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重,检查示腹部常平软口腔卫生差者可在齿龈边缘见到约1mm 蓝灰色线,称为“铅线”。
3) 血液系统:低色素正细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