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师资格证 教育学知识要点整理.docx
13页学校管理资料|学习提升绪论教育学:是研究人类社会教育现象及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第一节教育的研究对象及任务1、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2、 教育的根本规律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是教育同社会开展的本质联系,二是教育同人的开展的本质联系3、 教育学与教育科学的关系:教育学一方面从教育科学的其他门类和方法里汲取营养,丰富和充实自己的内容;另一方面,又对教育科学的其他门类和方法起一定的指导作用4、 教育学与哲学:直到12世纪后半期教育学形成一门学科时,最早的教育学讲座大都是由哲学家讲授的德国设立教育学科最早的哥尼斯堡大学,所开的讲座名称就是“哲学与教育〞5、 教育学与社会学:一个社会的教育水平,常常是衡量这个社会进步的标志6、 教育心理学:既包括提醒一般心理规律的心理学根本理论,也包括提醒人的开展规律的应用心理学7、 学校教育学〔普通教育学〕:处于“理论研究领域〞,是以教育、教学活动为研究对象,提醒教育、教学规律,指导教育实践的一门学科,具有综合性、理论性和实用性的特点8、 教育学的任务:就是依照教育的逻辑层次,提醒教育的各种规律〔包括宏观的和微观的〕,并在提醒规律的根底上,说明教育工作的原那么、方法和组织形式等问题,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上和方法上的依据。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开展1、 教育学的产生:社会生产力的开展→脑力与体力劳动的分工→产生文字→出现学校→教育经历丰富,教育工作复杂→教育学2、 教育学的开展分四个阶段:萌芽、独立形态、开展多样化、理论深化 第一章 教育概述教育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教育是专指学校教育而言第一节教育的起源与开展1、 教育的概念:广义的教育指的是一切有意识地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和意识的活动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狭义的教育是专指学校教育而言的,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受教育者进展的一种有目的、有方案、有组织的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开展智力和体力,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2、 教育的根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措施〔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3、 教育的属性:本质属性〔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阶级性、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教育具有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开展的不平衡性〕4、 教育的起源四种观点论:神话起源论、生物起源论、心理起源论、劳动起源论〔社会起源论〕第二节 学校教育制度1、学校教育制度的含义:学校教育制度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方针、教育经费控制、教育行政组织系统以及有组织的教学和教育机构体系狭义的教育制度,即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各级各类学校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2、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学制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所制约;学制受社会生产力开展水平所制约;学制受人的身心开展规律所制约;此外,学制的建立还要考虑本国、本民族的文化和历史的特点,考虑国家原有教育的开展水平的整体构造中各级各类学校内在联系的合理性3、当前学制开展的一般趋势:教育社会化与社会教育化;重视早期智力开发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入学年龄提前,义务教育入学年限延长;寻求普通教育、中等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最正确结合;高等教育出现多级层次,学校类型多样化;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实现教育制度一体化,开展继续教育第三节 义务教育1、 义务教育的概念: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承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2、 义务教育的特征:强制性和普遍性3、 义务教育的意义:义务教育既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开展水平,又会不断促进国家经济的开展;义务教育既表达着一个国家现代文明的水平,又会促进现代文明的提高;义务教育既可以保障公民的根本权利,又可以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
4、 1985年5月,中央公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第一次明确提出通过立法在全国实施义务教育1986年4月,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了?义务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正式公布实施5、 “普九〞的根本政策:把“普九〞当做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入;从实际出发,分区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建立“普九〞评估验收和表彰奖励制度;大力扶持贫困地区普及义务教育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开展第一节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一、 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社会经济的开展制约着教育的开展规模和速度;2、社会经济的开展制约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构造;3、社会经济的开展制约着课程的设置及教学内容;4、社会经济的开展影响着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等的变革二、 教育对经济开展的反作用: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途径;3、教育能够生产新的科学知识与新的生产力第二节 教育与政治的关系一、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政治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制约着受教育权;3、政治制约着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
二、教育对政治的反作用:1、教育能够培养和造就政治人才;2、教育可以提高国民的民主意识,促进社会政治民主;3、教育可以形成积极的舆论力量,促进政治制度的开展第三节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文化的概念: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社会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价值观、标准准那么、意义符号等〕;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机构等,包括社会的科学、艺术、宗教、道德、教育、社会风俗习惯以及规章制度一、社会文化对教育的作用:1、在宏观层次上,文化通过为教育提供的文化背景和民族文化传统对教育发生影响2、在微观层次上,社会文化深入到学校内部,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活动内部的文化构成二、教育对文化开展的促进作用:1、教育能够保存和传递文化;2、教育能够选择文化;3、教育能够整理文化;4、教育能够活化文化;5教育能够促进各文化之间相互交流、吸收和融合;6、教育能够创造和更新文化第四节 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一、科学技术对教育的作用:1、科学技术影响教育构造;2、科学技术影响学生;3、科学技术影响教育目的、教育内容;4、科学技术影响教学组织形式、教育手段。
二、教育对科学技术的促进作用:1、教育为科学技术的开展培养数量足够、质量优秀、构造合理的后备力量2、教育能够生产和再生产科学技术3、教育能够加速科学与技术的相互转化4、教育能够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开展第一节 影响人的开展诸因素及其作用1、 人的开展的概念:人的开展指的是人从出生到死亡,在身心方面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变化2、 影响人的开展的诸因素及其作用:遗传在人的开展中起物质前提作用;环境在人的开展中起巨大作用;学校教育在人的开展中起主导作用;个别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开展中起动力作用3、 遗传的概念:遗传是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等4、 遗传素质在人的开展中的作用: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开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开展提供了可能性;遗传素质的开展过程及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开展的年龄特征;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在构成身心开展的个别特点上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遗传因素潜在的决定着人的个体开展的最高极限和开展的速度,从而为儿童开展的个别差异提供了最初的可能性5、 环境的概念: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开展的一切外部因素。
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包括自然条件与地理位置〕和社会环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与个体相关的其他社会关系)6、 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开展上的独特功能:学校教育对个体开展作出社会性标准;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开展的特殊功能;学校教育对个体开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开展个性的功能7、 学校教育为什么在人的开展中起主导作用:〔1〕、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方案、有系统、有组织的由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开展实施影响和指导的活动〔2〕、学校教育是通过教师培养学生的活动〔3〕、教育可以把遗传物质提供的开展可能性、自发的环境影响及个人的主观努力纳入教育轨道,以促进青少年儿童的开展〔4〕、现代学校教育有了更雄厚的物质根底和科学技术作为依托,能为人的开展提供更便利的条件、更先进的技术手段、更为科学的方式方法和更丰富深刻的教育内容〔5〕学校教育具有良好的纠偏机制8、 人的身心开展规律;统一性和相互联系性、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稳定性和可变性、个别差异性9、 青年初期心理开展的年龄特征:不平衡性、动乱性、自主性、前瞻性、进取性、闭锁性社会性如何教育:学会正确认识和处理自我与社会的关系;树立事业心、责任心,提高从事社会职业的素养、从事创造性活动的意识和能力;正确处理友谊、爱情和婚姻。
第四章 教育目的第一节 教育目的1、 活动的目的性是人类活动与动物活动的根本区别2、 教育目的的概念: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怎样的结果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在学校中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3、 教育目的的意义: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教育目的也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归宿教育目的是衡量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4、 教育目的制定依据: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青少年身心开展规律;人们的教育思想5、 全面开展教育的组成局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各组成局部的含义:德育: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智育:是教育者向受教育者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开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体育:体育是教育者向受教育者传授健身知识、技能,开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美育:又称审美教育它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开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的劳动观点,形成劳动习惯,并使受教育者初步掌握根本的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第二节 素质教育1、 素质的含义:个体的先天禀赋以及在此根底上,通过环境和教育影响所形成和开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身心开展水平以及人类文化在个体心理上的内化和积淀2、 根底素质:包含:身体和生理的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3、 素质教育的内涵:其一,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开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术、身体心理素质为宗旨的根底教育其二,素质教育是为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开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根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开展为根本特征的教育4、 素质教育的特征具体如下:教育对象的全体性,教育内容的根底性,教育空间的开放性,教育目标的全面性,教育价值的多元性5、 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把良好的课堂教学与系统有效的训练、活动和实践结合起来;要把开展学生良好的根底素质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要重视当代关于大脑研究的最新成果,从中寻找进展素质教育的新思路和新方法;要十分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电子计算机和国际互联网络的出现对素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