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arratology-2012-2讲-叙述者隐含作者.ppt
150页2012年第2讲:叙述主体分化 Lecture 3:Narrative Subjectivity叙述者/受述者 隐含作者/隐含读者 叙述主体分化 作者难题叙述者是谁?叙述者o任何叙述,不可能没有叙述者o叙述是一种人造的符号文本,叙述文本不可能 天然存在于世界上o天然存在的只可能是某种变化,例如火山爆发 o因此,叙述必然是某种主体安排产生的符号文 本,用来把变化告诉(另一个)主体o不管何种形态,他是 “讲述源”(illocutionary source) 叙述者是谁? Who Is the Narrator?o叙述者,是叙述的人:The one who narrates.o不同体裁的叙述,叙述者很不相同甚至可 以说,叙述者的不同,是不同体裁的最重要 特征o书面文字叙述者的各种变身,主要围绕“事 实性/虚构性”这个最基本的分类小说是最典型分裂式叙述者o小说必须另设叙述者我”不是作者,是 “小说之所以为小说的原因”o作者引用叙述者o小说叙述者的定义应当是“文本中叙述被引 用的人”The one whose narrative is quotedo小说文本应当放进引号福克纳《Intruder in the Dust》文内引语单引号,暗示了全 篇用双引号。
小说作者不能在小说中出现o叙述者决不是作者整个叙述文本,没有一个 字来自作者每个字都出自叙述者,哪怕他自 称“作者” o作者在写作时假定自己是在抄录叙述者的话语 o许多文学研究者都会“弄错”例如“曹雪芹 在《红楼梦》里表达了……”oGenette说:”没有属于普鲁斯特的言语行为, 理由是普鲁斯特从来没有发言权……不管叙述 的内容如何有关作者的传记、生平、观点 “叙述内“无作者”o作者并不是叙述必要的因素,叙述者才是必要的o许多叙述文本的作者是否存在,需要文本外的材料 来证明o如果把《故乡》视作记事报道,那么其中的“我”就 是鲁迅;如果这是小说,那么其中的“我”就不能是 鲁迅曾有相当多的插图,画着鲁迅与闰土或祥林 嫂见面o评论家把《故乡》或《祝福》中的“我”当做鲁迅本 人来研究鲁迅的思想,是错的如果这两篇小说中 的第一人称叙述者分享了鲁迅的一部分意识,研究 者要加以证明作者”突然冒出:是不是作者?o毛姆小说《刀锋》,叙述”我“名字竟然叫毛 姆,”我“出来讲一个前飞行员故事o福尔斯的《法国中尉的女人》中作者出来, 描写说自己修了胡子,“法国化了,像个纨 绔子弟”,他心血来潮把自己的表拨慢了一 刻钟,于是小说有了另一个可供读者选择的 结局。
o这有点像希区柯克的电影,其中希区柯克突 然出现三个马塞尔o马赛尔·普鲁斯特的多卷本长篇小说《追忆似水年华》 :一个叫马赛尔的人讲述他自己一生的经历;在最后一 卷的结尾,马赛尔坐下来把经历写成一本书o很容易猜到小说中的马赛尔,是马赛尔·普鲁斯特的“ 人格转化”他想写的就是这本书o但是此书第一卷出版于1913年,最后一卷在作者1922年 去世之后才整理出版o根据作品中的情节推算,叙述者马赛尔要大约1924年左 右,才坐下来写作:叙述十年前开始的马赛尔的故事不同的马塞尔o叙述者马赛尔o主人公马赛尔o作者马赛尔(普鲁斯特)o他们生活在三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时间中:o叙述者马赛尔在全部情节结束后的某时刻开始叙述行为 ,o被叙述的人物马赛尔从年青时开始经历小说中的事件o而作者马塞尔则完全与这个时间表无关o非自传体小说,三个人格名字不同,但情况一样写作时间≠叙述时间o《狂人日记》篇末注明“七年四月二日” 此小说最初发表于1918年5月《新青年》4卷 5号o《故乡》第一句“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 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文末注 “1921年1月”o这是叙述时间与空间,还是写作的时间空间 ?叙述文本以何种形态存在?文本化(textualization)与抽象化o叙述文本并不是物质形态的小说版本。
o文本是表意符号组合,暂时寄身于写下或印出的 文字之中o不同版本简装、精装、繁体、简体、直排、 横排、甚至中文本、外文本),只要语意没有改 动,即同一文本o而口头叙述,与各种现场表演条件(体态、打扮 、嗓音、舞台布置等)密不可分,口头叙述是一 次性文本,说者即叙述者媒介入侵:文字文本的形式模仿o美国作家厄普代克(John Updike)的小说《跑吧 ,兔子》中有一行: He drives too fast down Joseph Street, and turn left ignoring the sign saying STOP. 交通信号的STOP不应大写,这是图像性能被 调动进入文字文本.《高老夫子》媒介入侵o《高老夫子》中贤良女校的聘书,作为叙述文本应当把 聘书语句转述出来o但是小说中把聘书格式原样印下今敦请尔础高老夫子为本校历史教员每周授课四小时每小时敬送修金大洋三角正按时间计算此约贤良女学校校长何万淑贞敛衽谨订中华民国十三年夏历菊月吉旦立叙述文本中的聘书文字应与其他引用相同,不应有格式 Arundhati Roy《微物之神》媒介入侵o密顿小姐想宝宝克加马抱怨艾斯沙倒着念书 的行为,她告诉宝宝克加马,她在他们眼中 看到了撒旦。
旦撒了到看中眼们他在oShe told Baby Kochamma that she had seen Satan in their eyes. nataS ni rieht seye. 文本使叙述者抽象化o叙述文本的非物质化,是叙述文字化造成的 后果之一o在口头叙述中,叙述者是具体的,听众(叙 述接受者)直接感知到他的物质性存在,他 是有血有肉的一个人o在虚构叙述文本中,叙述者成为一个抽象的 人格,是叙述行为中的一个环节 小说叙述者的分类最简叙述行为o 叙述载体(文本)叙述行为(讲述)叙述者 受述者叙述者五功能o惹奈特认为叙述者在小说中完成五个功能: 1 叙述Narrative功能(即讲故事); 2.指挥Commanding功能(即控制叙述推进方式,例如“且听 下回分解”等等); 3.组合Associating功能(与受述者组成叙述起终点); 4.传达Communicating功能(发送叙述的信息); 5.证实Testimonial功能(在小说的情节中扮演角色)o口述叙述者他能具体地完成所有功能,包括第五功能, 即角色化功能;说书者变换口音假扮角色口吻。
作者创造的第一个人物是叙述者o《沉沦》,叙述者没有出场,但也是由叙述 者说出来的,这个叙述者绝不是作者郁达夫 o叙述者观察到并且记下主角做的事情o郁达夫在写小说时,需要创造的不仅是主角 与其他人物的故事,而且还要创造一个叙述 者,并且创造他与叙述发生关系的方式o也就是说,小说首先要叙述的,是叙述者小说的四类叙述者符号学论坛 热奈特的希腊式术语oAutodiegetic narrator (The Stranger, Great Expectations)oHomodiegetic narrator ------ Narrator-Agent(Gil Blas)oHomodiegetic narrator ------ Narrator-Witness(Great Gatsby)oHeterodiegetic narrator(Iliad, The Rise &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 不存在“第三人称” 叙述o任何人作任何讲述,一旦说到自己,只能用 “ 我”,或其变体“说书的”、“作者”、“我 们”o所谓“第三人称”叙述,只是叙述者尽可能不 出来自称(self reference)的叙述文本。
o第三人称是“隐性叙述者”(Implicit Narrator);o第一人称是“显性叙述者”(explicit Narrator)叙述者是一个人格,不一定是人o《我的名字叫红》章节名:o我是一个死人o我是一条狗o我是一棵树o我是一枚金币o人们将称我为凶手o我的名字叫死亡o我的名字叫红死者叙述者:贝克特《镇静剂》o“我不再知道我是什么时候死的我一直觉 得我在年老时死去……但今晚,独自躺在冰 冷的床上,我感到我将会比那一天、那一夜 更苍老……今晚由于过于害怕,我不敢倾听 自己溃烂,不敢等待心脏严重的红色衰竭、 堵死的盲肠的抽搐,害怕在我头脑中完成那 些漫长的谋杀 偶然显身的叙述者o张爱玲《金锁记》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 我们也许没赶上看见三十年前的月亮年轻 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 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 ,陈旧而模糊隐显是个程度问题o“现身式” (explicit)叙述者在叙述中可以有明 显的身份,兼任人物(《孔乙己》)甚至主人公(《 春风沉醉的晚上》),也可以仅作为叙述者出现,偶 而参与情节(如鲁迅《祝福》)o“隐身式”(implicit)叙述者尽量不自指(如中国 传统小说)。
o最常见的是半隐半现式:不作为人物出现,但可以 冒出来说话o彻底隐身只有在“绝对客观”的小说中,例如海明 威的几篇短篇小说《白象似的群山》、《杀人者》 o全显式的作品是第一人称小说,其余都是第三人称 小说叙述者的性别?o既然叙述者是个抽象人格,应当称“他”?oMieke Bal 认为叙述者如果不显身,就应当 称“it”,实际上非常不自然,因为叙述者依 然是个人格o兰瑟定律(Lanser’s Law),认为女作者的叙 述者,应当是“她”o只有在古典汉语中才能避开这个窘境受述者(Narratee)受述者不是读者o受述者是叙述行为中的一个必要成分,可以 隐身,也可现身o而读者处于叙述之外小说需要读者,叙述 不需要o叙述者不可能脱离受述者而存在o作者只是由于某种机缘“抄录”下叙述者对受 述者说的话我们读者,只是由于某种安排 ,看到此抄录显身受述者(Explicit Narratee )o受述者,决不等同于读者读者无法加入 叙述之中o显身受述者:《天方夜谭》中叙述者是山 鲁佐德 ,而叙述接受者是残暴却嗜听故事 的苏丹o《十日谈》或《坎特伯雷故事集》的叙述 者与叙述接受者是书中人物轮流做的《喜福会》叙述:打麻将轮流坐庄o《喜福会》分四个部分十六个章节,有八个 叙述者(即四对母女)o四对母女之间的情感关系及冲突,因此由她 们每个人现身叙述,不仅可以使她们的内心 世界得以展露。
o小说以喜福会打麻将的顺序,让四个人轮流 坐庄,依次叙述半隐身受述者 Occasionally Appearing Narratee o隐身受述者:中国传统小说的叙述者“说书人” 直接称呼其受述者为“看官”o斯特恩的小说《项狄》中,叙述者揶揄地称受 述者为“评论家先生”、“评论家女士”o加缪《鼠疫》:“事实上,正如我们城中同乡一 样,里厄大夫也没防到会有这个局面,我们应 当理解他的犹疑 叙述者把“我们大家”作为 受述者,但依然不是读者称受述者为“读者”o梅里美《古瓶恨》(《伊特鲁立亚古瓶》)由于我不能请我的读者们都来吃午饭, 所以他们就不必听我喋喋不休地继续谈圣克 莱尔有关爱情的想法……几种特殊的叙述者/受述者日记体小说:叙述者= 受述者o叙述者可以对自己说话,自己做受述者据 说这种情形出现在两种小说中,一是日记体 小说,如萨特的《恶心》,丁玲的《莎菲女 士》这是日记这种形式预设的叙述场景 (narrative situation)第二人称小说: 叙述者全隐身,只有受述者显身oMonika Fludernik总结第二人称小说特点:p不自然(nonnatural, contrived) “你“兼为主 角与受述者。
更能引发读者关切之情p不一定用“你”,可以用”朋友”,“同胞”等, 只是更不方便o莫言承认“命最差的是我的中篇《欢乐》,这 部作品我觉得艺术上比较成熟,写得非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