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学-汉字发展演变.ppt
23页第二节 汉字的形体演变一、甲骨文阶段w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殷 墟文字”、 “殷契”,是殷商时代刻 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19世纪末在殷代 都城遗址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发现 甲骨文特点:w 字无定形、异体字较多 w 字形大小不一 w 笔画较细,方笔居多 甲骨文研究w 王懿荣 —“甲骨文之父” w 刘 鹗 —《铁云藏龟》,将甲骨文资料第一次 公开出版 w 孙诒让—甲骨文研究的第一部专著《契文举例 》 w 罗振玉 —《殷墟书契》、《殷墟书契菁华》, 为甲骨文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w 郭沫若(字鼎堂 )、董作宾(字彦堂)、罗振玉 (号雪堂)、王国维(号观堂)并称为“甲骨 四堂”,被誉为甲骨学研究的一代宗师二、金文阶段 w 金文,是指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因为 秦汉以前的人把铜叫做金,所以铸在青铜 器上的文字就叫做金文古人又把铜称为 吉金,因此金文又称为吉金文,商周青铜 器上比较常见且形制较大的主要是钟和鼎 ,上面铸的字也比较多,因此人们又把金 文称为钟鼎文 w 青铜器上的金文文辞习惯上称为铭文 金文的特点: w 保存了原始象形字的显著特征 w 早期金文的形体结构还没有完全定型, 因而异体字较多。
w 形声字大量产生 w 笔画多笔锋和捺笔,字体结构也潇洒大 方,雄浑有力,且有圆弧笔 w 存在合书现象 三、六国古文阶段w 大体上,春秋战国时的文字分为两大体系 一是秦系文字,即王国维所说的西土文 字秦系文字基本上承袭了西周金文的特 点并有所演进,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即后人称之为大篆的字体 w 一是东方六国所使用的所谓六国古文,即 王国维所说的东土文字 w 大篆,也称籀文 w 大篆的代表作,一般认为是“石鼓文” 所谓石鼓,是10块鼓形石,故称石鼓;又 因四周刻有歌颂狩猎之事的四言诗,故又 称猎碣(碣,特立之石,方为碑,圆为碣 )石鼓发现于唐初,现存北京故宫博物 院原石上共有600余字,经磨损和风化, 已经残缺不全,它是东周时代的秦国石刻 文字 大篆w 六国古文是战国时期通行于六国的文字, 它是上承商周的甲骨文、金文,在诸侯割 据条件下所形成的区域性文字书体它的 形体很不统一,笔画草率,简体、俗体大 量涌现 w 从时代来看,六国古文始于春秋,盛行于 战国,终于东汉四、小篆阶段w 小篆是在大篆的基础上进行整理规范,淘 汰异体,使文字结构定型,简化了一些字 的结构和笔画,规范了偏旁的写法,并使 之固定下来。
w 小篆的字数,据许慎的《说文解字》所收 ,有9353个,比起金文来说大大增加了, 表明当时的社会生活已极大地丰富小篆 主要通行于秦汉之际 五、隶书阶段 w 隶书是在小篆的基础上经过改进而形成的一种 字体 w 1、古隶,也叫秦隶是把篆文的圆弧笔写成 平直,把篆体的长方体写成扁平,而且字体笔 画更趋于简易,但还没有完全脱离篆文的体式 主要通行于秦汉之际 2、今隶,又叫汉隶 是西汉以后在古隶基础 上进一步简省,改变某些偏旁的书写样式,注 意字体的波势笔画而形成的主要通行于汉代 到魏 汉字在隶变过程中结构的变化: 1. 偏旁的分化与归并2.偏旁的割裂与恢复 3.偏旁的移位 六、楷书阶段w 楷书又叫真书,由汉隶直接演变而来 在字的结构方面与隶书没有大的区别 在用笔方面,楷书把隶书的波势挑法, 笔画的平直方整,进一步固定下来并略 有改进楷书的笔画不象隶书那么柔绵 ,而显得坚挺硬朗 尽管汉字由甲骨文到楷书,历时一千余 年,其形体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甚至可 以夸张地说,变得面目全非了。
但是,汉字 有一点没有变,始终如一,这就是文字制度 所谓文字制度,就是构成文字的基本方式 和本质特征汉字主要是从原始图画 脱胎 而来,它的以形表意象物的根本特征没有改 变,只是象形表意的意味大为减弱而已它 的基本构成方式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 几种方式没有改变后来形声方式占主导地 位,反映了汉字表现汉语的功能得到进一步 增强汉字构形的理据性 w 构形理据又叫构意,它指的是汉字构形 体现了何种造字意图,携带了哪些意义 信息汉字作为表意体系的文字,它构 形的最大特点是据义而构形因此,汉 字的形体总是携带着可供分析的意义信 息,这种可分析的意义信息源自于原初 造字者的一种主观造字意图——构形理 据构形理据与字的本义 w 构形理据并不等同于字的本义,二者之 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大处着眼,可 分为两大类型: w 一类是二者完全契合的 w 一类是构形理据与本义并不完全契合, 而只是具有某种曲折的间接联系 构形理据对汉字形体的影响:w 一、构形理据制约字形变化:汉字是表意文字这一性质,决定了它的形体不可 能无限制地随意发展演变,否则字形本身将会无任何 理据可言,完全变成了记号部件它总是要受到构形 理据的制约。
从而维护汉字的表意性 w 二、构形理据促使字形变化: 当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发生变化的时候,这种变化 自然也会体现在汉字构形上,人们会根据不同的认识 对汉字形体予以不同的构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