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间歇性外斜视临床手术治疗分析.docx
5页间歇性外斜视临床手术治疗分析 【Summary】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42例临床手术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结果:42例间歇性外斜视术后完全正位者24例,轻度欠矫者9例,明显欠矫4例,轻度过矫5例,总有效率88.09%结论:尽早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改善双眼视功能,矫正眼位消除自觉症状和视疲劳,年龄愈小双眼视功能恢复愈好Keys】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治疗R779.6A1007-8231(2017)16-0059-02间歇性外斜视是介于外隐斜与恒常性外斜视之间的一种斜视,占原发性外斜视的90%以上多是由间歇性外斜视过渡而来以手术治疗为主,手术时机应掌握在双眼视功能受损前提倡早期手术[1]手术前尤其不应进行集合训练,否则容易出现手术后过矫选取2015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42例临床手术治疗方法进行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收治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42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19例,年龄4~46岁,平均年龄12.5±2.5岁发病年龄最小6个月,最大18岁,手术年龄最小4岁,最大46岁。
均符合部分时间眼位为正位,但一天中至少有一定时间呈显斜状态,斜视角>20°眼部检查:有融合功能者11例,无融合功能者31例,外展过强型6例,集合不足型者4例,基本型者32例1.2方法根据术前分类来选择不同术式会取得良好的术后功能效果对外展过强型作后退双眼外直肌,对类似外展过强型和基本型外斜,在非主眼作外直肌后徙和内直肌截除成年人>50△的大角度外斜可能需要后退双外直肌和截除1~2条内直肌,如果病人合作,采用调整缝线更为有益大角度外斜常伴有斜肌亢进,在水平直肌手术后往往就会消失在弱视眼将外直肌后退到赤道部后方,将颞侧球结膜后徙或作T型切口以减弱其牵制作用,内直肌大量截除至14mm,从而达成眼球正位[2]术后眼球外转受限,但阻止了外斜复发外斜视术后呈持久性内斜视,多发生于过矫正情况,其观察经过各有不同,也因是否并发AV现象而不同,其发现率约为5~10%术后无意识的过矫出现的复视,须于术后观察4~6周,无减轻状态下再定治疗方针对婴幼儿注意预防弱视可于术后交替遮盖双眼观察4周也可使用Fresnel膜棱镜,如集合明显过强(高AC/A比率)可配戴凸镜片或滴用缩瞳药4~6周逐渐停止使用再手术时间须经观察6个月再定。
如发现外转受限可能由外直肌滑脱所引起,应立即手术如外斜视未完全矫正并且出现复视,可以考虑再次矫正手术2.结果42例间歇性外斜视术后完全正位者24例,轻度欠矫者9例,明显欠矫4例,轻度过矫5例,总有效率88.09%3.讨论发病年龄多于婴幼儿期其斜视度小,虽为间歇性,但呈显性状态甚少,发现其有斜视年龄多较晚如为大角度外斜视,常能早期发现患者可自觉眼球向外方偏位,也可以随意的外斜,成人可以自觉视野扩大,多有混淆视,早期特别是儿童自觉有复视者不多成人晚发外斜视可自觉有复视外斜视状态下,深度觉减低,无远近感,容易走错台阶,驾驶汽车时容易追尾努力维持正位时,动用集合性调节可呈近视化(斜位近视)结果双眼视困难,多为单眼视,呈看远外斜视[3]小视症,视疲劳患儿常畏光而闭上一只眼,因为于亮处容易出现外斜的关系,特别幼儿期间多见于原发性恒常性外斜视因间歇性外斜视,其特点为间歇性,眼位不稳定,故检查其斜视的出现须变更观察位置遮盖试验时要注意的现象,为其是否并发分离性垂直偏斜,是否混入集合运动对集合功能过强或异常视近反应仅用数秒时间的遮盖,尚不能消除,有时需用数小时的遮盖或一眼散瞳,以便观察最大斜视角用同视机、棱镜做9个方向眼位检查,有AV现象者做远近上下3个方向眼位检查,有头位异常时要纠正被检查者头位后观察眼位及眼球运动。
有条件和必要时做EMG、EOG检查,对集合运动检查上下3个方向程度,如集合功能减退,则说明须对其早期手术的必要性另外用同视机检查其双眼视功能、抑制的有无及视网膜对应有必要时也要做镊子牵拉试验,此时观察复视、对应关系,以预测术后的背理性复视矫正屈光不正和凹球镜及色镜的配戴对近视、屈光参差先做矫正对远视,如其度数较轻,先不配戴眼镜,或用凹3~5D球镜的过矫正以诱发其调节性集合(集合力强者发生外斜视者少)对到室外诉有畏光的外斜视配戴色镜对20△以下的青年戴近视矫正眼镜有用一眼正视,另一眼近视,矫正后外斜视呈显性者少,并有明显减轻自觉症状用凹镜片治疗,是短时间的治疗行为配戴基底内方棱镜或Fresnel膜棱镜不只是矫正眼位,也做为治疗异常视网膜对应的目的但只能于限定时间内使其达到无自觉复视,用棱镜矫正其异常角,配戴数个月以上,可能使其达到无自觉复视的程度此后再考虑手术问题对长久配戴棱镜是为减少斜视角(15△以内),消除视疲劳而不希望手术者用同视机也可进行消除抑制,或集合、融合力增强训练总之,非手术治疗是有限度的长期间训练有一定困难而且收效不会太大对斜视角大者(-20△以上),融合能力不佳,常出现外斜视及自觉症状,无禁忌证者应手术治疗。
目前许多学者多主张早期手术,其意义是预防出现双眼视的异常例如对生后或早期发现的外斜视20△以上斜视角应于1岁半到2岁手术主张3岁应为手术选择年龄,因其视觉发育尚在可塑期内,虽然异常双眼视觉容易建立但也容易消除认为年龄越小术后恢复双眼视觉的可能性大,并可以改善视疲劳症状对有下列情况出可以稍加拖延手术时期,斜视角不稳定,合并分离性垂直偏斜,先天性眼球震颇及AV现象者,使其达到可以正确诊断及可判断其双眼视功能的年龄[4]手术的目标,欧美多人认为使其达到一过性过矫(10△~20△左右),对4~5岁幼儿来讲过矫正后的复视尚不成问题,对10岁以上者可造成生活上的不便,对成人应视为禁忌间歇外斜视的分型,其本质是由融合能力强弱所决定的,只不过反映间歇性外斜视发展的不同阶段而已做外直肌后徙术可以改变从生理散开眼位发展到外斜状态的解剖因素,恢复融合功能,达到矫正眼位的目的Reference】[1]刘美芳.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治疗时机和疗效[J].中国医药指南,2009,7(19):105-106.[2]周红.间歇性外斜视21例手术治疗体会[J].浙江医学,2007,29(11):1197-1198.[3]赵德宣.间歇性外斜视106例手术治疗[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4,29(1):43-44.[4]杨崇清,陈偕穗.间歇性外斜视80例手术治疗分析[J].浙江预防医学,2006,18(6):74-74.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