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深入浅出话内丹之炁论(一).docx

12页
  • 卖家[上传人]:杨***
  • 文档编号:318637782
  • 上传时间:2022-06-27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0.25KB
  • / 1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深入浅出话内丹之炁论(一)    彭旭“道”是中华文明的根中国儒家有本经典叫《尚书》,也就是“上古之书”的意思,《尚书》最初就叫《书》古文《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就是中华传统文化著名的“十六字心传”中华传统文化里面,各家言必称“道”,“道”是大家都认同的根源,道家更是直接以“道”为名那么,什么是“道”呢?在《道藏》中明言:“道者,炁也元炁论是中华文明特有的理论,也是区别于其它三大古文明的特征性理论之一,它是中国所有传统文化的理论源头之一,也是内丹术的重要理论基石在上古蒙昧时代,中华先民还活在野蛮当中,茹毛饮血、结绳记事、长夜难明直至五千年前一个叫伏羲的中国人出现,他默默地观察天地万物,思考宇宙洪荒的奥秘突然有一天,他恍然大悟,伸手指天,缓缓地画出了一横:“—史称“一画开天”!这一画,犹如一道闪电,划破了夜空的黑暗,文明之光从裂隙中照进了华夏大地它又似一道分界线,以此为界,开启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明!《周易·系辞下》云:“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人文初祖伏羲创造出了八卦图,通过这些抽象的哲学符号来描述宇宙间万物的运行规律。

      他画的这一笔就是乾卦三之第一画:一个阳爻,它代表一道先天阳炁《易经》用卦象来描述天地万物,后面的所有象,都是这一爻变化而出一炁生万物,世间的所有事物,都是这自然先天一炁所化生道家的内丹术是人类养生学皇冠上的明珠,也是道家修炼的精华所在说内丹,自然离不开炁我们就从“伶伦造律吕”的故事开始吧,看看古人是如何发现炁、认识炁的岁月悠悠,不觉间到了黄帝时代,一个叫伶伦的乐官,通过观察地气,来窥探天地运行的奥秘他发明了一种方法:“飞灰候气法”,这个实验也叫“葭管飞灰”葭”就是初生的芦苇,把芦苇的薄膜烧成灰管”就是竹管,《云笈七签》记载:“取山阳之竹孔圆者”,管身:“空中,围九分,诸管并同”,再根据不同的长度取十二根竹管,“黄钟”管长九寸,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等依次递减一寸《吕氏春秋》记载:伶伦在昆仑山建了一间密室,把竹子埋入地里,用轻飘飘的葭灰填入各个竹管内伶伦观察发现,在冬至一阳生的时候,积累的地气喷薄而出,黄钟的葭灰最先喷射出来,此后每过一段时间,其它竹管的葭灰依次喷发出来,待十二个竹管的葭灰喷完的时候,正好是一年就这样,伶伦候得了十二地气,并以此为依据,制定了十二气律,作为度量一年的“律”,十二气就有十二律,这就是“伶伦造律吕”的典故。

      其中奇数(阳数)各律称之为“律”,偶数(阴数)各律称之为“吕”,这就是“律吕”需要注意的是,黄帝命伶伦造十二律的时候,历法还没有创立古人是把地气喷发、黄钟飞灰的时刻定为冬至,来制定黄历,而不是反过来东汉郑玄:“黄钟者,律之始也,九寸仲冬知气至,则黄钟之律应《黄帝内经》:“地气始于子黄帝从十二气律制定农历,也叫黄历,也就是我们民间说的“老黄历”《黄帝内经》之“六节藏象论篇”里,黄帝问老师岐伯:“夫子言积气盈闰,愿闻何谓气?”岐伯曰:“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而各从其主治焉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期之日,周而复始;时立气布,如环无端故曰: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这就是“气数”气数者,所以纪化生之用也以十二律对应的天象为符号,建立了节气历,也叫干支历、星辰历将一年划分为十二月建,“建”代表北斗七星斗柄顶端的指向;古代天文学称北斗七星斗柄所指为建,一岁之中斗柄旋转而依次指為十二辰,称为“十二月建”十二月建即:正月建寅,二月建卯,三月建辰,四月建巳,五月建午,六月建未,七月建申,八月建酉,九月建戌,十月建亥,十一月建子,十二月建丑黄钟为十一月律,大吕为十二月律,太簇正月律、夹钟二月律、姑洗三月律、仲吕四月律、蕤宾五月律、林钟六月律、夷则七月律、南吕八月律、无射九月律、应钟十月律。

      从而创造了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甲骨文是一种象形文字,十二地支的甲骨文就是相应星座的象形符号这样通过观察天象而确定节气的来临的日子,就方便多了这就是“天度”:“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行有分纪,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岁,积气余而盈闰矣立端于始,表正于中,推余于终,而天度毕矣但是由于天象与十二地气的时长有岁差,所以,历朝历代需要不断地校正这就是《黄帝内经》里面说的“正天之度、气之数”干支历以立春至下一立春为一岁,用二十四节气划分出十二个月,每个月含有两个节气,没有闰月它以立春为岁首,交节日为月首古人以天干地支作为载体,天干承载的是天之道,地支承载的是地之道;十二律上应天象,下接地气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虽然干支历根据天象算出了节气,但是时令的交接仍然以实测地气为金标准,比如按照农历,冬至的时令来临,但是实测地气黄钟的葭灰并没有喷出,那么就是“至而不至,此谓不及”,如果地气提前喷出,就是“未至而至,此谓太过”,这就是《黄帝内经》里面“五运六气”理论使用的“太过或者不及”,在实际使用中,一般以立春为标准。

      这个在中医诊疗中有具体的运用,中医诊病不仅仅要考虑人的因素,也要考虑外在天地的因素,特别是一些跟气候转换有关的流行病如流感、瘟疫等,还涉及不同年份脉象的变化,甚至衍生出了天干方和地支方(宋·陈无择《三因司天方》),这都是中华文明“天人合一”的表现农历是中国特有的文化基因,全方位地影响中国人的生活,比方说中国人经常说的“气数已尽”,就是从这里来的中国古人是按照农历的节律来生活的,从农业种植到中医养生、建房、婚葬、开市,乃至出门旅游,都是依据农历的指引来进行,而农历本质上是天地间气的节律,也就是说,中国人其实是按照大自然的规律去生活的,这就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实际应用可以说,你理解了农历,就理解了中华文明,那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融为一体的奇妙生活在内丹术中,节气也叫“外火候”,就是依照大自然的气律去把握炼丹的火候,本质上是根据天地间气的生发衰减的变化规律来把握时机,盗取天地间的元炁有“年中用月,月中用日,日中用时”的说法举例说明:比如23点至1点是子时,在内丹上这个时辰叫“正子时”,以跟体内阳炁随时生发产药的“活子时”相区别此时天地间阴尽阳生,虽然深夜阴气达到鼎盛,但是在这个时候一缕阳气却悄悄萌发,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一阳生”,阴阳交变中蕴含化机,这是大自然的“一阳生”,此时打坐效果最佳,能很好在天地阴阳转换中盗取自然之炁,这在古时某些门派中甚至作为不传之秘。

      在一天当中,六阳时(子、丑、寅、卯、辰、巳)太阳逐渐升起到日中天,是阳气生发壮大之时,宜进阳火六阴时(午、未、申、酉、戌、亥)沐浴即可《服气经》:“从夜半到日中为生气,从日中后至夜半为死气,当以生气时正偃卧,瞑目握固《云笈七签》里面有个“三素云法”:“夜卧谓子后睡觉起时又云:坐起可行之,不必夜也,要当以生气时如此,则子后午前皆可为之,然宜以丑后卯前为之佳矣子时是一阳,丑时是二阳,寅时是三阳,阳气逐渐生发,三阳开泰,都是内丹修炼的好时间对于一个月来说,初一至月半(月相朔至望)是阳气不断上升的日子,应该进阳火,从十五至月末(月相望至晦)阳气逐渐衰退,阴气渐生,此时应退阴符小周天的外火候以月亮转一周来度量,五天一候,六候正好一个月东汉著名丹师魏伯阳真人把纳甲法引入《周易参同契》,阐述内丹术修炼之理,成为道教丹鼎派的理论基础之一《周易参同契》:“晦至朔旦,震来受符当斯之际,天地媾其精,日月相撢持雄阳播元施,雌阴化黄包混沌相交接,权舆树根基经营养鄞鄂,凝神以成躯在上个月末到下个月初三的早上,两月交节,此时太阳和月球之间不再隔着地球,月亮古称太阴,太阳炽热的光芒直射太阴,太阳太阴交媾,至热的阳气跟至寒的阴气相融,天地一片混沌,日魂勾月魄,金乌肝混玉兔髓,元精悄然诞生,就在这个关键时刻,震卦前来受符,一眉新月升起,代表一缕阳炁初生,此时不采,更待何时?丹基立就,好好经营它,养着鄞鄂,《青华秘文》:“神室者,元神所居之室,鄞鄂是也。

      古人理解的炁并非是空气,先天炁无形无色,是一种看不见的存在,类似暗物质,这里也可以理解为太阳和月亮之间感应的“场”,可以通过内丹修炼时能量的流动来间接感受到它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内丹术非常强调外火候,这是跟古印度四禅八定不一样的地方,因为中国人讲究“天人感应”,“天人合一”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色之一,也就是现代中医所說的“整体观”,强调外环境跟人体内环境的关系,没有这个,就不是正宗的中华传统文化见图一)对于一年来说,阳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同样也是阳气生发的日子功效最佳,从冬至日一阳来复开始,每九天为一阳,直到九九,每逢九的日子打坐修炼,效果最佳大周天的外火候是用北斗星斗柄转一圈来度量,历经四象二十八星宿,正好一年365天,比喻采小药365次后成大药无论大小周天,本质上都是气律的变化,月相星相只是一个表面观察标志子时是一天的一阳生,初三是一月的一阳生,冬至是一年的一阳生《黄帝内经》: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痴不起,是谓得道强调按照大自然的节律去生活,顺应自然,把握阴阳以合道,从而获得高层次的健康,这是中国人的智慧。

      大家知道,道士修炼要寻找洞天福地,道家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这些都是藏风聚气之所,有利于修炼者吸收天地灵气内丹修炼,不仅是寻找一个安静的地方,还涉及到风水学从这里大家可以看出,学习内丹术,不仅要懂得经络脏腑,还要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它涵盖、拓展的中华传统文化知识面非常广古代的丹经就像一本文化密码,你需要学习很多传统文化知识才能解读它,反过来说,当你能读懂丹经的时候,你读其它古籍也没有什么障碍了从这个角度看,内丹术是打开中华传统文化宝库的一把金钥匙后世当然不可能整天跑去昆仑山测地气,于是就改良了新的测量标准《后汉书·律历志》载:“是故天子常以冬夏至御前殿……陈八音,听乐均,度晷景,候锺律,权土灰,效阴阳冬至,阳气应,则乐均清,景长极,黄钟通,土灰轻而衡仰夏至,阴气应,则乐均浊,景极短,蕤宾通,土灰重而衡低……候气之法,为室三重,户闭,涂釁必周,密布缇缦室中以木为案,每律各一,内庳外高,从其方位,加律其上,以葭莩灰抑其内端,案历而候之气至者灰动其为气动者其灰散,人及风所动者其灰聚殿中候,用玉律十二惟二至乃候灵台,用竹律六十候日如其历把地点改为了宫殿内,竹管改成了玉管十二气律不仅仅用于创造农历,还确立了中国的度量衡,史称“黄钟定尺”。

      《尚书·舜典》:“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在上面那个故事中,是把黄钟的管长定为九寸,而不是用九寸来制定黄钟的管长,再把一寸分为十分,这样就确定了“度”用井水注满黄钟,一管水的容量为一“龠”,十龠为一合,十合为一升,这样确定了“量”《汉书·律历志》记载,标准的黄钟管内正好容纳黍子一千二百粒,把其重量规定为十二铢,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这样,度量衡的标准就确定下来了十二律正是乐官伶伦制定音律的重要发明伶伦把黄钟吹出的音定为标准音,叫“黄钟之宫”竹管长的声音低,竹管短的声音高,从而制定了音律,“黄钟之宫,为律吕之本”这就是“乐”的起源《周礼·春官·典同》:“凡为乐器,以十有二律为之数……”古人认为十二气律是天地之间和谐自然的节律,《乐记》曰:“乐者,天地之和也所以古人以礼乐治国,中华民族崇尚“和”的思想就根源于此这也体现古人“人法地。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