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步步高2016年高考物理人教版一轮复习《第二章 相互作用》2.1.pptx
59页第二章 相互作用 第 1课时 重力 弹力 摩擦力 考纲解读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考点四 高考模拟 练出高分 考纲解读 向及重心的概念 . 向的判断及大小的计算的基本方法 . 考点 一 弹力的分析与计算 1. 弹力有无的判断 (1)条件法:根据物体是否直接 _______并发生 __________来判断是否存在弹力 . 此方法多用来判断形变较明显的情况 . (2)假设法:对形变不明显的情况 , 可假设两个物体间弹力不存在 ,看物体能否保持原有的状态 , 若 _________不变 , 则此处不存在弹力 , 若运动状态改变 , 则此处一定有 _______. (3)状态法: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 , 利用牛顿第二定律或共点力平衡条件判断弹力是否存在 . (4)替换法:可以将硬的 、 形变不明显的施力物体用软的 、 易产生明显形变的物体来替换 , 看能否维持原来的运动状态 . 接触 弹性形变 运动状态 弹力 考点 一 弹力的分析与计算 2. 弹力方向的判断 (1)根据物体所受弹力方向与施力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判断 . (2)根据共点力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确定弹力的方向 . 3. 弹力大小计算的三种方法: (1)根据力的平衡条件进行求解 . (2)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进行求解 . 考点 一 弹力的分析与计算 (3)根据胡克定律进行求解 . ① 内容:弹簧发生 ________时 , 弹力的大小 或缩短 )的长度 ______. ② 表达式: F= ________, 单位为 N/m; ________决定 . ________, 不是弹簧形变以后的长度 . 弹性形变 劲度系数 正比 变化量 自身性质 点 一 弹力的分析与计算 [例 1]如图所示 , 一重为 10 今用一段绳子水平拉球 , 使杆发生弯曲 ,已知绳的拉力为 , 则 ) A. 大小为 B. 大小为 10 N C. 方向与水平方向成 53° 角斜向右下方 D. 方向与水平方向成 53° 角斜向左上方 绳的拉力一定沿绳; 杆的弹力不一定沿杆 G N α 考点 一 弹力的分析与计算 [递进题组 ] 在一个正方体的盒子中放有一个质 量分布均匀的小球 , 小球的直径恰好和盒子内表 面正方体的边长相等 , 盒子沿倾角为 α的固定斜 面滑动 , 不计一切摩擦 ,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无论盒子沿斜面上滑还是下滑 , 球都仅对盒子的下底面有压力 B. 盒子沿斜面下滑时 , 球对盒子的下底面和右侧面有压力 C. 盒子沿斜面下滑时 , 球对盒子的下底面和左侧面有压力 D. 盒子沿斜面上滑时 , 球对盒子的下底面和左侧面有压力 考点 一 弹力的分析与计算 [递进题组 ] A. 无论盒子沿斜面上滑还是下滑 , 球都仅对盒子的下底面有压力 B. 盒子沿斜面下滑时 , 球对盒子的下底面和右侧面有压力 C. 盒子沿斜面下滑时 , 球对盒子的下底面和左侧面有压力 D. 盒子沿斜面上滑时 , 球对盒子的下底面和左侧面有压力 对 整体 : 无论上滑还是下滑 a= ,方向沿斜面向下; 对 小球 : a= ,方向沿斜面向下, 小球沿斜面向下的重力分力大小恰好等于所需的合外力,因此小球不需要盒子的左、右侧面提供弹力 考点 一 弹力的分析与计算 光滑半球形容器固定在水平面上 , 一质量为 在水平力 点 , 设滑块所受支持力为 , 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 ) N F 过圆心 F′ 考点 一 弹力的分析与计算 a、b、 00 N/p、 如图所示 , 其中 开始时 木块都处于静止状态 . 现用水平力 直到 0 m/ ) A. 4 B. 6 C. 8 D. 10 cm q p 初状态 末状态 原长 x= 8 点 一 弹力的分析与计算 中学物理中的 “弹簧 ”和 “橡皮绳 ”也是理想化模型 , 具有如下四个特性: (1)弹力遵循胡克定律 F= 其中 (2)轻:即弹簧 (或橡皮绳 )的重力可视为零 . (3)弹簧既能受到拉力作用 , 也能受到压力作用 (沿着弹簧的轴线 ),橡皮绳只能受到拉力作用 , 不能受到压力作用 . (4)由于弹簧和橡皮绳受到力的作用时 , 其形变较大 , 发生形变需要一段时间 , 所以弹簧和橡皮绳中的弹力不能突变 . 但是 , 当弹簧和橡皮绳被剪断时 , 它们产生的弹力立即消失 . “ 弹簧类 ” 模型问题 考点 二 滑轮模型与死结模型问题 1. 死结模型:如几个绳端有 “结点 ”, 即几段绳子系在一起 , 谓之 “死结 ”, 那么这几段绳中的张力 __________相等 . 2. 注意:轻质固定杆的弹力方向 __________沿杆的方向 , 作用力的方向需要结合平衡方程或牛顿第二定律求得 , 而轻质活动杆中的弹力方向一定沿杆的方向 . 不一定 不一定 考点 二 滑轮模型与死结模型问题 [例 2]如图所示,轻绳 0 ∠ 30° , 0 m/: (1)轻绳 (2)横梁 端的支持力的大小及方向. [解析 ] (1)图中轻绳 的物体 , 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 绳 10× 10 N= 100 N (2)由几何关系得: 100 N 方向和水平方向成 30° 角斜向右上方 活结 C 考点 二 滑轮模型与死结模型问题 [拓展 题组 ] 滑轮本身的质量可忽略不计 , 滑轮轴 上 , 一根轻绳 且绳保持水平 , = 45° , 系统保持平衡 . 若保持滑轮的位臵不变 , 改变夹角 θ的大小 , 则滑轮受到木杆作用力大小变化情况是 ( ) A. 只有角 θ变小 , 作用力才变大 B. 只有角 θ变大 , 作用力才变大 C. 不论角 θ变大或变小 , 作用力都是变大 D. 不论角 θ变大或变小 , 作用力都不变 考点 二 滑轮模型与死结模型问题 A. 只有角 θ变小 , 作用力才变大 B. 只有角 θ变大 , 作用力才变大 C. 不论角 θ变大或变小 , 作用力都是变大 D. 不论角 θ变大或变小 , 作用力都不变 考点 二 滑轮模型与死结模型问题 5. 如图所示,轻绳 端 挂住一个质量为 10 ∠ 30° , 0 m/: (1)轻绳 (2)轻杆 端的支持力的. 死结 C [解析 ] 根据平衡方程 0° = AC·0° = : 2200 N Mg·0° ≈173 N 方向水平向右 考点 二 滑轮模型与死结模型问题 分析绳或杆的弹力时应重点关注的问题 (1)中间没有打结的轻绳上各处的张力大小都是一样的;如果绳子打结 , 则以结点为界 , 不同位臵上的张力大小可能是不一样的 . (2)杆可分为固定杆和活动杆 , 固定杆的弹力方向不一定沿杆 , 弹力方向视具体情况而定 , 活动杆只能起到 “拉 ”和 “推 ”的作用 , 弹力方向一定沿杆的方向 . [方法总结 ] 考点 三 摩擦力的分析与计算 1. 静摩擦力 (1)有无及其方向的判定方法 ① 假设法:假设法有两种 , 一种是假设接触面光滑 , 不存在摩擦力 , 看所研究物体是否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 . 另一种是假设摩擦力存在 , 看所研究物体是否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 . ② 状态法:静摩擦力的大小与方向具有可变性 . 明确物体的运动状态 , 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 , 根据平衡方程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 考点 三 摩擦力的分析与计算 ③ 牛顿第三定律法:此法的关键是抓住 “力是成对出现的 ”, 先确定受力较少的物体受到的静摩擦力的方向 , 再根据 “力的相互性 ”确定另一物体受到的静摩擦力的方向 . 考点 三 摩擦力的分析与计算 1. 静摩擦力 (2)大小的计算 ① 物体处于 ____________(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 利用力的平衡条件来判断其大小 . ② 物体有加速度时 , 若只有静摩擦力 , 则 物体还受其他力 , 则 先求合力再求静摩擦力 . 平衡状态 考点 三 摩擦力的分析与计算 2. 滑动摩擦力 (1)方向:与 _____________的方向相反 , 但与物体运动的方向不一定相反 . (2)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用公式 _________来计算 , 应用此公式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 μ为动摩擦因数 , 其大小与接触面的材料 、 表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其大小不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 . ②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速度和接触面的大小均无关 . 相对运动 μ点 三 摩擦力的分析与计算 [例 3]如图所示 , 人重 600 N, 木块 00 N, 人与木块 、 木块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 使他与木块一起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 , 滑轮摩擦不计 , 求: (1)人对轻绳的拉力大小; (2)人脚对 [解析 ] (1)取人和木块组成的系统为研究对象 , μ(g= 200 N. 由于系统处于平衡状态 , 故 2以 100 N. (g N T 滑动摩擦力 考点 三 摩擦力的分析与计算 [例 3]如图所示 , 人重 600 N, 木块 00 N, 人与木块 、 木块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 使他与木块一起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 , 滑轮摩擦不计 , 求: (2)人脚对 [解析 ]( 2) 由于人处于平衡状态 , 故 100 N 由牛顿第三定律可知 人脚对木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