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法发展史602明中期书法汇编.ppt
65页602明代中期的吴门书派,一、吴门书派的概念 二、吴门书派崛起的原因 三、吴门书派的代表人物 四、吴门书派的在书法史上的地位,一、吴门书派的概念,苏州,古称吴门吴门书派是明代中叶崛起于苏州地区的书法门派.是明代书坛声势最大的书法流派,以苏州及周边地区为主要活动场所,实际上她的影响和艺术价值远远超过了这个范围,王世贞有“天下法书归吴中”一说 吴门书派是以“复古”为旗号,以抒发心灵为特色的书派,吴门书法崇尚古风,呈现出明显的复古倾向,书法风格承元代书风而直追魏晋“二王”但吴门书派复古不仅仅是一种怀旧和对淳朴古风的迷恋,更多的是以全新的眼光,对渗透于古法中的书法精神的体悟和把握,从而大大拓展了书法的审美情趣 吴门书派的出现被认为是明代书法中兴的标志, 它改变了明代初年以来的程式化台阁体书法垄断书坛的局面,在明代中叶有着特殊的历史意义二、崛起的原因,政治上的宽松环境 经济上的繁荣 肥沃的文化土壤 王阳明“心学”的兴起,政治上的宽松环境,明代初年,因朱元璋的敌手张士诚曾经据吴张士诚据吴,广招名士,当时的许多书画家,像饶介、周伯琦、王蒙等都投靠他又因苏州地区经济发达,更有许多富有的大户,所以朱元璋对苏州地区的文人和经济实行了钳制政策。
首都北迁后,至成化时,这种钳制逐渐放松,文人书画家的创作氛围变得自由起来经济上的繁荣,明代中叶的苏州,农业、手工业、商业十分发达,因而导致了经济的十分繁荣农业和手工业、商业的迅速发展,促使社会分工的不断扩大,资本主义因素的萌芽与发展,市民阶层出现了 市民阶层的出现,直接导致了市民文化与市民审美意识的滋长在苏州不仅是绘画中的木版年画、戏曲中的南戏、文学中的小说大受人们欢迎,乃至说书人、园林建筑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也得以迅速发展 因商贾的大量出现,消费率的增长,而出现了书画艺术的商品化还使苏州出现了许多书画收藏家、鉴定家和被书画界称之为收藏家和书画家中介的“好事家”在这种氛围中,在野文人书画家的艺术品有了广泛的市场.从而使这些本以书画寄托情怀的业余文人书画家几乎成为职业书画家,大大促进了文人书画的蓬勃发展 裱画业、刻帖业、笔、墨、纸、砚的制作业也应运而生肥沃的文化土壤,从历史上讲,早在宋元时期,苏州就是士大夫文人艺术发展的重要地区. 元代赵孟頫、张雨、黄公望、倪瓒、吴镇、王蒙、杨维桢都活动于这个地区 新的市民审美意识渗入了文人书画,导致了一批抒发个性而富有独特风格的书画家的产生王阳明“心学”的兴起,明代中期,王阳明倡导“心学”认为天理不是客观存在,它存于每个人的心中。
心明就是天理”,“心学”在反对理学束缚,启发人们大胆思想方面起到了重大作用三、吴门书派的代表人物,吴门书派的鼻祖:宋克 吴门书派的先导:徐有贞、沈周、李应祯、吴宽、王鏊 吴门四家:祝允明、文徵明、陈淳、王宠 吴门书派的后绪:文彭、文嘉、王同祖、王穀祥、周天球、王穉登等,吴门书派的鼻祖:宋克,字仲温,号南宫生,长洲(今苏州)人年轻时勤奋好学,在家闭门读书习字,每天要写十张纸的字,有“日费十纸”之说他刻意创新,将章草、今草、狂草融合成新风格的综合草体,成为享誉一时的流行书体代表作:,吴门书派的先导:徐有贞、沈周、李应祯、吴宽、王鏊,吴门书派从书法的流脉上,虽可追溯到明初的杰出书家宋克,但实际上是经过徐有贞、沈周、李应祯、吴宽、王鏊等人传至祝允明、文徵明才奠定局面的 作为祝允明、文徵明的前辈,他们生活的时代正是台阁体盛行之时,他们虽或多或少地受其影响,但可贵的是他们他们在台阁体风靡之时,能保持清醒的头脑,摆脱束缚,并转而直师宋人,为明代中期打破程朱理学的束缚,重新向宋人学习开辟了途径他们的书法思想和实践对吴门书派的形成起着直接的先导作用徐有贞生平,(1407—1472)字元玉,晚号天全,苏州吴县人。
明宣德八年(1433)进士后来因迎英宗复辟有功,委任为兵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封武功伯 徐有贞是明代一位历经正统、景泰、天顺三朝的大臣,又是一位学者,他在山东治黄成功并在西方之前近400年做水箱放水实验,是科学史上的一大事件 徐有贞才华绝世,天文、地理、道释、方技都很通著有《武功集》书法作品: 《有竹居歌卷》,书法擅长行草,深得怀素、米芾笔意,在当时很有书名人称其“书法古雅雄健,名重当时沈周,(公元1427—1509年),字启南,号石田,又号白石翁,长洲(今江苏吴县)人,不应科举,博览群书为吴门画派的开山鼻祖,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合称明四家 沈周是文徵明的老师,唐寅、仇英都曾受其影响他以山水画见长,多以秃笔中锋写成,风格浑朴效仿黄庭坚,王鏊称“书法涪翁,遒劲奇崛”李应祯,李应祯(1431——1493年),初名甡,以字行,更字贞伯,一名维熙,又名应熊,号范庵,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景泰四年(1453年)乡试中举人,成化年间因善书被选为中书舍人,弘治初官至南京太仆少卿,世人称为李少卿 李与吴宽、沈周皆好友,并时有书信往来李与明代著名书法家文徵明的父亲文林过从甚密明成化22年(1486年),17岁的文徵明正式拜李应桢为师学习书法,拜吴宽学文,拜沈周学画。
李应祯一生博学好古,尚道义,善文词,高风亮节,深得时人敬重 李应祯虽在当时士林中很有威望,但个性孤傲,不阿权贵,晚年生活潦倒,死后连墓地也置不起,据《苏州府志》云:“卒之日无以为殓,友人文林、史鉴买地以葬之李应祯著作有《李氏遗集》传世李应祯作品《尺牍》,李应祯是祝允明的岳父,又是文徵明的老师,祝允明、文徵明都曾受其亲授,吴门学派的两个重镇都受到他的影响吴宽,(1435-1504)明代书法家字原博,号匏庵,又号玉延亭主,长洲(今江苏吴县)人官至礼部尚书工诗文,善书法著有《匏翁家藏集》存世 吴宽是文徵明的老师,对文徵明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吴宽逸事,忠厚仁义:有家富人,闻知吴宽大名,聘他教儿孙读书写字主人家有个女儿.年方十六、七有一次,她偷偷窥视新来的教书先生,见吴宽一表人材,听人说他德才也佳,大为倾心,每天早晚都精心烹制一碗肉羹,遣身边的丫鬟送去当吴宽得悉小姐有意于他时,便托辞离去这件事他一直讳言,深怕影响了那位痴心女子的名声直到老年听说那位女子已死去,才向子孙道及象这样处处为他人着想的事,不胜枚举 宽以待人:他有个同乡,因某事怨恨他,一心想报复一次,吴宽携夫人出游,那人跟在他的车骑后面大骂。
仆人想教训他一番,被吴宽喝住,他象没听见一般、心平气和地坐在车上那位同乡不解气,又凿去了吴宽为苏州府府学题写的碑文官府追查,吴宽为同乡开脱道:“我那篇文字也的确不值得保留有文献记载说,吴宽这种宽以待人的行为,不可胜数作品《行楷书扇面》,吴宽传世书法作品以行楷为主,主攻苏东坡,时人誉其“不减大苏”,王鏊评其书“宽作书姿润中时见奇崛,虽规模于苏,而多所自得王鏊,(1449-1524),字济之,晚号震泽先生,苏州吴县人乡试、会试皆第一,殿试一甲第三名明正德间官至少傅、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后归居苏州,致力于地方文献著述,纂有《姑苏志》、《震泽编》等卒赠太傅,谥文恪著有:《震泽集》、《姑苏志》等 其门人唐寅称他为“海内文章第一,山中宰相无双” 王鏊是祝允明的文学老师,对祝允明和文徵明都有影响对其门人唐伯虎也有影响.,作品《行草书轴》,内容为七言律诗并有长跋 . 草书时见怀素遗风吴门四家,吴中四家,是指明代中期(1488——1572)(从成化、弘治年间以后,直到嘉靖年间的八十四年间)活动在苏州的文人书家祝允明、文徵明、陈淳、王宠他们是吴门书派的核心人物祝允明,(1460-1526)字希哲,因右手有枝生手指,故自号枝山。
世称“祝京兆”,长洲(今江苏吴县)人,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并称为 “吴中四才子”弘治五年(1492)中举,以后便久试不第, 1514年,他被授为广东兴宁县知县,嘉靖元年(1522),转任为京兆应天府通判,因不喜官场束缚,不久称病还乡著有《怀星堂集》、《九朝野记》、《祝子罪言》等 外祖父徐有贞才华洋溢,学问渊博,经传子史百家小说以至天文地理医卜释老之说,无所不通早负盛名的才情 祝允明少有奇才,五岁便能作径尺字,九岁能写诗王宠〈祝允明行状〉云:“公生有殊质绝伦,五岁能作径尺大字,读书过目不忘对于其博学多识,才气纵横的情形,陆粲也有生动的描述:“稍长,遂贯综群籍,释官、杂家、幽遐、嵬琐之言,皆入训览,发为文章,崇深巨丽,横从开阖,茹涵古今,无所不有或当广坐,诙笑杂沓,授毫疾书,思若泉涌,一时名声大噪 祝允明与文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为“吴中四才子”,又与文征明、王宠、陈道复被称为书坛上的“吴中四名家”四十岁左右已声名远播海内,书、文才华日益为人争重,他的前辈沈周称:“君今文名将盖代,踪迹所至人争迎任性自便、放荡不羁的性格 祝允明个性任性自便,不喜拘泥于旧法,王宠撰〈祝允明行状〉云:“公为人简易佚荡,不耐龊龊守绳法,或任性自便,目无旁人”。
至其晚年,性格更为放荡不羁,反映在书法上,兼擅各体,追求古拙的书风,纵肆烂漫的行草,变化莫测的狂草,都显示出他丰富多变的才艺来成就一代名家的原因,经济文化因素:地处经济富庶的重镇,人文荟萃之地,吴门一派诗文书画艺术蓬勃发展 自幼就聪慧过人,五岁时能写一尺见方的大字,九岁会作诗 家学渊源:自幼受其祖父祝颢、外祖父徐有贞熏陶,后又受岳父李应桢的指点外祖父徐有贞的“绝其令学近人书”,而将目光放在晋唐之帖,给幼年的祝允明拨开了障目之叶,开拓了眼界岳父李应桢既多阅古帖、潜心古法,又不随人脚踵的书法观,对祝允明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 晚年归隐乡间,放浪形骸,书风豪放,加上他广收博取,又自立门户,卓然成一代大家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说:“京兆楷法自元常、二王、永师、秘监、率更、河南、吴兴,行草则大令、永师、河南、狂素、颠旭、北海、眉山、豫章、襄阳,靡不临写工绝晚节变化出入 ,不可端倪,风骨烂漫,天真纵逸,真足上配吴兴,他所不论也可见转益多师、厚积薄发是其学书的成功之路书法成就,1、真、行、草诸体均能 2、他作书有双重特色,一方面,他能作地道的楷书和行书,他的楷书早年精谨,师法赵孟頫、褚遂良,并从欧,虞而直追“二王”。
尤其是其小楷精致典雅,深得晋人之法,又时出己意 传世小楷作品有《赤壁赋》、《洛神赋》、《出师表》、 《临黄庭经》等 他以自己的实践使吴门书派在崛起中达到了全盛,并形成了明代的浪漫主义书风,成为明代中期书坛的主将,对明代书法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临黄庭经》,清末的书法家王穉登说:“古今临《黄庭经》者,不下十数家,然皆泥于点画形似钩环戈磔之间而已,枝山公独能于矩绳约度中而具豪纵奔逸意气祝允明的狂草—明代狂草书派的典范,祝允明在作为吴门书派代表的同时,还是狂草书派在明代的主要典范,他是一身兼二任 其草书师法李邕、黄庭坚、米芾大幅立轴和逾丈长卷,均气宇轩昂,颇见深厚的功力,晚年尤重变化,风骨烂漫 其狂草风格放纵恣肆,大笔淋漓善于用点,飞动跳跃,与缠绕的笔画有对比之趣,随性情所至但多不失法度,人称“一波一磔皆成化境”确为明代草书“第一手” 在明代初中期书法中,像祝允明这样的草书大家并不多见,只是到了晚明清初王铎、傅山,才算是又有了新趋向 在吴门书派中,只有他才是上承张旭、怀素以来的狂草传统,而把草书的技巧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地步——这正是文徵明、王宠、唐寅等人所不具备的、也难以作为流派特征而存在的一个引人注目的特征。
《闲居秋日》,《前赤壁赋卷》,用笔果敢苍劲、恣肆纵横,墨气淋漓,天真烂漫,“点”的运用尤为突出.不失为神采飞扬的佳作,,文征明,(1470——1559),初名璧,字徵仲,号衡山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一生十次考试均未及第,54岁经人举荐任翰林院待诏,几年后不堪宫廷之约辞职返回苏州,过着隐逸的生活著有《莆田集》等享年90岁 文徵明生于苏州的官宦之家,小时候特别聪明,还由于字拙在一次岁考中 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