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藤野先生》第3课时.pdf
7页1 / 7 新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刻画人物,突出人物思想品质的写法 2品味含意丰富的语句 3体会作者情感,感受先生的伟大 【教学重点】品味含意丰富的语句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情感,感受先生的伟大 【课时安排】3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三课时 一、聚焦“伟大”:引出藤野先生 从小学到现在,你们一定也有自己难忘的老师请你用一两句话来评价他 (屏显藤野先生图片) 藤野先生,是鲁迅青年时在日本仙台学医时的一位老师,二十多年后的中年鲁迅是怎样评价他的呢? 屏显第 37 段并齐读: 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 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 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 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针对这段话,你有什么问题要问鲁迅先生?什么是“伟大”?(超出寻常,令人钦佩敬仰的 是啊, 一个普通的医学教授,仅仅两年的师生情谊,况且鲁迅后来也弃医从文,二十多年后为什么说在“眼里和 心里是伟大的”呢?(板书:伟大? ) 在鲁迅眼里和心里,藤野先生是伟大的。
板书“伟大”)提到伟大,你觉得哪些人是伟大的?你脑 海里会浮现什么? 母亲,父亲,抗战英雄,科学家,航天英雄 藤野先生只是一个老师,两人相处只有两年不到的时间,为什么鲁迅会以“伟大”称之呢? 二、品味“伟大”:感悟一段深情 2 / 7 1. 先看两人的相识相处指名读第623 段作者选取了和藤野先生交往中的哪几件事?请结合具体 词句谈谈,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藤野先生 全班讨论,教师点拨(提示:在学生容易忽略处着力): 第一节课:工作中规中矩,生活不拘小节 诵读:让学生模仿“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自我介绍:“我就是叫做藤野严九郎的” 添改讲义:诲人不倦,一丝不苟 诵读:“你能抄下来么?”是商量询问的口吻;“拿来我看!”为学生可以抄下来讲义而兴奋 比较:“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添改”,改为“修改”或“订正”行不 行?(“添改”,即增加和订正如果说增加讲义中脱漏的地方还是一位医学老师的职责的话,订正文法 的错误就不是他份内的事了 纠正解剖图:既严格又耐心 比较:“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 画和原文比较,想想能不能这样改原文是委婉的批评,耐心的指导,怕“我”难堪。
关心实习:无微不至,充满尊重 比较:体会下列三句话的表达效果:(屏显) “听说中国人是很迷信鬼的 “听说中国人是很相信鬼的 “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 (作为一个医学教授,本可以坦言,没有鬼,不必迷信之类的话,但是怕伤了“我”的自尊,故意委 婉地说“敬重”,而不是“迷信”或是“相信”,这是对“我”的尊重,也对中国文化的尊重即使它 可能是落后的、愚昧的 迷信是贬义词,相信是中性词,藤野先生不用贬义词,也不用中性词,而是选用了褒义词来说,体现 了对鲁迅对中国人对中国对中国文化的尊重,体现了藤野先生的高尚人格 了解女人裹脚:求实精神,善良心地 比较:(屏显) 原稿:总要看一看才好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定稿: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定稿更强调了一种郑重的态度、求实的精神,以及对中国妇女遭受摧残的同情,为自己不能亲见的 遗憾好”字,还容易引起误解 3 / 7 屏显:添改讲义:诲人不倦,一丝不苟工作认真负责 纠正解剖图:既严格又耐心对学生要求严格 关心解剖实习:无微不至,充满尊重为人热情诚恳 了解女人裹脚:求实精神,善良心地可贵的求实精神 小结:还有一些细节要注意,比如“叫我”“将我叫到”,三次都是老师主动喊学生。
写人,一定要 选择典型的事例,把人放在具体的叙述和细致的描写中去表现 2. 引读:与这位治学严谨、以诚待人的老师离别二十多年后,鲁迅还深沉地感叹:“但不知怎地 ”(齐读) 课文读到这儿,你觉得“伟大”这个词有着落了吗? 小结:如果孤立地去看这几件事,就说藤野先生是“伟大”的,还有些单薄,还不足以让鲁迅、让我 们感动,因为这更多的是一个教师,至多是一个好教师的职业本能那么,到底还有什么原因呢? 三、感受“伟大”:体味一段境遇 1. 据你的经验,一个人在什么情况下,最感动于别人的帮助呢?(第一,这个人非常需要帮助,甚至 走投无路;第二,你给了这个人最需要的东西 2.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藤野先生,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和鲁迅相识、交往的 出示资料:在藤野先生的前一篇琐记中,鲁迅这样写道:“爬上天空二十丈和钻下地面二十 丈,结果还是一无所能,学问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了所余的还只有一条路:到外国 去他在自序中也写道:“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 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 从材料可以看出,鲁迅去日本是因为在国内已毫无出路,到日本寻求学问。
那么抱定希望远涉重洋到 了日本又怎样呢? 3、默读第13 段 思考: 1、第 1-3 段,在东京、到仙台的鲁迅心情境遇是怎样的?这与藤野先生有什么关系? 鲁迅到日本的第一站是首都东京,后来他为什么又选择去一个不大的市镇仙台呢?(通过在东京 的两件事:赏樱花、学跳舞,他看到的是清国留学生的不学无术、附庸风雅,到处乌烟瘴气,没有自己想 要的学问 哪句话概括地表达了他对东京的态度?(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反复朗读对比(屏显): 东京也是这样 4 / 7 东京无非是这样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无非,只不过也”字,有照应上一篇的意思,表明作者的失望和焦虑并没有因为到了东京而改 变这句仅仅八个字,先声夺人,一下子道尽了鲁迅内心的极大愤慨、失望、厌恶等复杂而沉重的感情 分析“标致”反语作用)愤懑 2、“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这岂不就是在极度失望之后再碰碰运气的侥幸和无奈吗?自己 读读第4 段,你感觉去仙台的路上,鲁迅的心情怎样?(“日暮里”,让人想到“日暮途穷”或“日暮乡 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水户”,是他的浙江老乡客死的地方这两个地方会让他很自然地联想 到自己渺茫的前途从这两个地名来看,他很颓唐、很失落,有点“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味道。
读第 5 段,想一想:3、初到仙台的鲁迅,受到了怎样的优待?鲁迅的心情怎样? 很寂寞那里只有一个中国留学生 很寒冷鲁迅是哪里人?绍兴人,江南人到了日本那么冷的地方,确实不习惯 很痛苦吃难以下咽的鱼羹汤 很安稳睡觉居然能睡安稳还有免费的饭食 鲁迅自己总结为“物以稀为贵”,鲁迅在困难中苦苦求索可这与写藤野先生有什么关系呢?更加衬 托出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关心 (“不但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鲁迅最需要的是学问和振兴祖国的良方,不收学 费、操心食宿都不是他需要的,所以他才把这些关心幽默地统归为“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可见鲁 迅对这种优待的态度是感谢但并不感动 独处异国他乡,在失望中苦苦追求的鲁迅,真是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境地正是在这样的处境 下, 藤野先生雪中送炭般地闯入了鲁迅的生活这又可谓是“柳暗花明又一村”!作者暗示我们:第 一,他的境遇很糟,需要帮助;第二,他到底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而这时,是藤野先生给了鲁迅最及 时、最急需的帮助!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再去朗读第37 段齐读) 现在,“伟大”这个词有着落了吗?我们可能觉得已经够了,但鲁迅先生并没有止笔 再看第2431 段,写了两件事: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
边默读边思考:4、这两件事给了鲁迅怎 样的刺激?这和写藤野先生有什么关系? 小组讨论展示,教师点拨: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 疑惑 5 / 7 “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在反复诵读中感悟:鲁迅是不是对对方的言行表示理解?“意见却变化了”什么意思? (这两件事不仅是鲁迅弃医从文和藤野先生分别的直接原因,更重要的是,给藤野先生做了反面的衬 托: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关怀,是发生在这样的心理背景之下不但是在失望中苦苦追求,而且在追求中 常常受辱;是发生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日本举国都在歧视中国人;中国人自己也麻木不仁 藤野先生这种无私的关爱和真诚的鼓励,已经是常人所不及的大爱、大善、大美!这样的人格才是 “伟大”的,这样的老师才是“伟大”的!所以鲁迅感激地说(齐读第37 段) 四、升华“伟大”:铭记一份感动 1二十年后,在寂寞中战斗的鲁迅,从这段温馨的回忆中汲取到无穷的力量所以他感慨地说 (再读第37 段) 2如果说,我们最初提到“伟大”,是模糊的,在解读了两人的交往之后,“伟大”一词开始变得 清晰,那么,在弄懂了他们交往的背景之后,“伟大”这个词就是立体的,动人的。
它分明让我们感受 到,一个曾经怎样的鲁迅,在一个怎样的境遇之下,遇到了一个怎样的藤野先生所以鲁迅真诚地说 (再读第37 段) 3鲁迅离开仙台后就与藤野先生失去了联系,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这位异国的恩师1935 年,日本一 家出版社打算出版鲁迅选集,专门去征求鲁迅先生的意见鲁迅先生回答:“一切随意,但希望能把 藤野先生这篇文章选录进去 一个偶然的机会,已偏居乡下的藤野先生看到了别人推荐来的鲁迅全集得知昔日的学生已成为 中国的大文豪,他异常惊喜但没过多久,鲁迅先生就与世长辞了,师生再也没能见上一面当藤野先生 听到鲁迅逝世的噩耗后,他正襟而坐,默哀良久,徐徐抬起头来,用颤抖的双手把鲁迅的照片高高举起, 然后饱蘸浓墨,提笔写下“谨忆周树人君” 后来当有人问及他当年教鲁迅的心情时,藤野先生说:“少年时期,有一位先生教过我汉文,我尊敬 中国,也就觉得对那个国家的人也应该高看的前后外国留学生只有周先生一人因此我帮他寻找住 处,学习日语,虽我能力有限,却要尽力关心我是为了对道德的先进国家表示敬意,而不单为周先生 一人屏显) 最后,让我们深情朗读课文最后一句话(屏显并齐读) 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 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 字。
6 / 7 五、写作(或说话)练习 夜深入静之时,面对挂在东墙上的藤野先生的照片,想到与恩师已阔别20 年了,鲁迅一定有许多话想 对先生说 把握课文主旨,展开合理想像,模仿作者口吻,给藤野先生写一封信,表露作者当时的心迹 六、中考链接 1、阅读:开头至“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回答问题: (1) 根据选文,说说鲁迅先生为什么要离开东京,独自去仙台学医 因为东京的环境不能满足鲁迅先生渴望学到本领来报效祖国的愿望,东京不学无术、浑浑噩噩的清朝 留学生也让他厌恶之极 (2) 文中对藤野先生衣着的描写,表现了他怎样的品德和性格? 生活简朴,不拘小节 (3) “我”看到藤野先生为“我”添改的讲义后,感到“吃惊”“不安”“感激”的原因分别是什 么? “吃惊”是因为藤野先生极其认真、仔细地为“我”这个中国学生订正讲义;“不安”是因为讲义中那 么多的脱漏和错误让先生费心费力;“感激”是因为藤野先生对自己的关心和严格要求 (4)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藤野先生与“我”关于解剖学的三次谈话的内容 第一次谈话,纠正“我”解剖图中的错误;第二次谈话,对“我”肯于解剖尸体,感到放心;第三次 谈话,询问“我”中国女人缠足的情况。
2、阅读“有一天,本级的学生会干事到我寓里来了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回答 问题 (1) 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本级的学生会干事到我寓里来了,要借我的讲义看干事查看讲义,其实是查看藤野先生是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