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情与自由之歌稿.doc
3页爱情与自由之歌,使生命更加灿烂-------论布朗宁夫人的人本思想江苏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 平丽芳【摘要】布朗宁夫人是十九世纪英国著名诗人,她的诗以爱为主线,像火一样的热烈,表达了对情人的挚爱,对社会对人类的大爱、博爱她的诗展示了对民主与自由的追求,体现了人本主义的精神她对妇女儿童的关爱和对意大利的民族独立都倾注了关怀之情关键词:爱情与生命 民主与自由 人本思想 布朗宁夫人,原名伊丽莎白·巴莱特(Elizabe Barrett)1806年生于英国的达勒姆,其父是甘蔗种植园主,家庭很富裕她天生好学,有文学天赋,童年时常伴着荷马史诗而入眠她生长于英国的乡间,家庭的熏陶、浓荫的树林,和花草垂柳摇曳于两岸的清溪,孕育着她对自然和生灵的热爱她就像一团火,每走到哪里都充满了火焰般的热情她也衷情于火,因为火给了人类的光明,所以她很崇拜盗火的英雄普罗米修斯也许是她太聪明、太热情、太顺利的缘故吧,天降灾难于斯15岁那年从马上摔下,不幸跌伤了脊椎,从此与床榻相伴,再也不能驰骋于绿野、漫步于溪边了天降的灾难能使她沉沦丧志吗,不能与生命的抗争,对自然的崇拜和对生灵的热爱,促使她不停地讴歌,不停地写作。
歌唱自然、歌唱人性、歌唱自由、歌唱爱情她仍像火一样的热烈,用爱情和诗歌为燃料,为人类咏叹,为自由歌唱,为民主呐喊一、 诗歌爱情与生命伊丽莎白·巴莱特的诗以爱为主线,倾注她全部的情感和生命我们可以把她的诗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童年少女的美好时期诗歌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充满了对人生的幻想她以一颗纯朴的童真去感受诗歌的美妙,去探究自然的奥秘,去体会人间的温暖她没有上过学,没有受过正式的教育她的才华来自于天资,她热爱文学,更酷爱希腊古典文学,并为此而学习古希腊文八岁学诗,十三岁就写出了四卷史诗虽然是模仿之作,但诗的格调清新明快、热情奔放她翻译了埃斯库罗斯的悲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表明了她对盗火英雄的崇拜她像一团火,在那18世纪还是一片黑暗的社会里,把自己燃烧起来,她要像英雄那样盗来火,为人类送来光明,送来温暖第二阶段是与病魔作斗争,为人类为社会而咏叹的时期由于受伤瘫痪在床,死的绝望和生的召唤都在引诱着她她没有沉沦,而将个人的痛苦化作对人类的爱,对生的希望因此而创作了《天使们》(The Seraphim)、《孩子们的哭声》(How Dol Love Thee)等长诗她感叹人生,诅咒恶魔,对不平等的社会、对压迫和剥削者发出呐喊。
第三阶段是其爱情、大爱、博爱的高峰时期布朗宁先生对她的挚爱和真诚,使她绽放了生命的火花,由此而产生《抒情十四行诗》44首爱情使她有了生的勇气,爱情使她从病床上奇迹般的站立起来,爱的力量是伟大的,爱的魔力是永恒的《抒情十四行诗》是她的生命之歌,啼血之唱,也是她的巅峰之作新的生命诞生了,但她没有沉溺在个人的爱河中,而和丈夫布朗宁为社会呼喊,为民主和自由奔波,谱写了人生中最完美的篇章二、善良的人性,人本的思想1、火一样的热情要知道,爱就是火,火总是光明的,无论着火的是庙堂或是柴堆,无论是栋梁还是荆棘在燃烧,火焰里总是跳出同样的光辉……”这是《十四行诗》的第十首,“爱就是火”诗人通过火的比喻,把爱与火融为一体,体现其炽热而又强大的生命力,诗人若火诗歌似火,不光溶化了爱情更是融化了心灵在我的心坎里,而在那灰暗的深处,那灿红的火焰又怎样的在燃烧……”(《十四行诗》第五首)诗人的爱情如火,她的火在爱人的心中燃烧,在社会中燃烧,在人类中燃烧一颗跳动的心如同一个火花,一份爱如同一把干柴,点燃了,燃烧吧,让爱情尽情的发光,让生命更加灿烂让爱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让火燃烧着每一个人的心2、为了孩子的苦难而哭啼。
诗人有强烈的爱和恨,更有社会责任感1843年她在报纸上读到一篇关于工厂和矿区滥用童工的报道,引起了她的极大愤慨,于是写了一篇160行的长诗《孩子们的哭声》,用抒情的语言向人们诉说童工的悲惨遭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残酷剥削提出控诉你可曾听见儿童的哭声,啊我的兄弟们,他们的悲哀,难道不是已有好多年?他们把孑弱的头靠着母亲,但这并不能停止泪流满面小羊儿在草地上咩咩喊叫,雏鸟则在巢中唧唧,小鹿在阴凉里玩闹,小花儿则被风吹着向西但这些小小孩,啊我的兄弟们,他们正凄苦的在哭他们在哭,而别的小孩则玩的很高兴,在我们这号称自由的国度里……”诗人仿佛听到了童工的哭啼,仿佛感受到了他们的痛苦,用对比的手法来比较,小羊、小鸟、小鹿、小草的自由自在,还有别的孩子的幸福,以此来讽喻这这种“自由”的国度儿童说,因为啊我们很疲累,已没有精力跑跳我们一直弯腰工作,已累的发抖,我们葡倒在地,被压弯了头因为我们整天的重担多达好几吨,在那漆黑的地底,或者在工厂,拉着大铁轮,一圈一圈转的不休息孩子们的痛苦也是诗人的苦痛,于是诗人为悲惨的童工而呐喊“眼睛望着天主,啊残忍还有多久?你管治的世界能否考虑到孩子们的心诗人对剥削和压迫愤愤不平,她责问权贵们“啊,我们的暴君们,你的华丽的足迹的每一步,都是靠着铁蹄把不平压下,你的权力的宝座,是靠踩踏着平民而升起。
诗人凄美的语言和愤怒的呼声感染着人们,引起了社会的共鸣,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第二年,英国国会被迫通过禁止雇佣童工的议案诗人也因此得到人们的爱戴3、为妇女、为人权而呐喊1856年,诗人的《奥萝拉·莉》(Aurora Leigh)出版,受到人们的欢迎这首长诗的主题是,妇女要有独立的人格,有和男子平等的社会地位,和男子一样有工作的权力头疼,对于我们女性,我觉得竟是高不可攀心疼,你们认为才不失体统因为那才是女性的本份、专职这样的疼,才让人消受得了,虽说对于女人,却并不好受……”当时的权贵及男人们把妇女当作是没有思考能力的“感情动物”或者是当作玩物妇女地位低下,没有人权,没有工作的权力,诗人把妇女争取工作的权力放在重要的地位,提出为妇女争取工作的呼声是正派,勤恳的男人就有工作,妇女也这样,否则她就倒下去,没法能和男性的尊严相并肩,而接受奴役自由的人,自由的工作……”这首长诗的清新宽广的思想境界,博得了英国人的好评,英国妇女各团体都纷纷推荐这首诗,也引用这首诗来争取妇女的权力4、反对蓄奴制,并为意大利的民族独立事业而斗争诗人虽然出生于种植园主的家庭,但她却是家庭的叛逆,她反对蓄奴制度1833年英国废除了奴隶制,她给友人写信,对国家废除奴隶制十分高兴,“我家的震动也像受了当头一棒,可是我是高兴的,永远是高兴的,黑人事实上是自由了”也许是为此而父女决裂,诗人决然的走出家门。
她在晚年还写了一篇《对一个民族的诅咒》进行反对美国的蓄奴制,可见诗人民主人权思想的可贵性诗人和丈夫曾迁居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四年,在此期间曾多次和丈夫一起参加意大利的独立研讨会和聚会,她积极支持意大利的独立,盼望意大利早日摆脱奥地利的统治《‘吉弟居’窗前所见》(Casa Guidi Windows)是诗人记叙欧洲1848年革命的情景,她亲眼所见了意大利革命的高涨,经历了失败的痛苦,她把感情投入到意大利的革命事业中,对意大利人民的命运倾注了一切的关注在她去世时,“吉弟居”所在的市区的商店都自动停业,表示对她的哀思佛罗伦萨市府还在“吉弟居”的墙上立了一块纪念牌,以纪念诗人结语:爱使诗歌的生命得到永恒布朗宁夫人的一生就是爱与火的化身,用她的纯洁之爱、同情之爱、正义之爱、民主之爱、自由之爱点燃了生命的火花并以此有限的生命犹如杜鹃啼血那样把爱抛洒人间,传播到世界各地,影响着社会,影响着人类诗人的一生就像一粒火花,是那么的孱弱,而诗人的诗歌却犹如一团烈火,燃烧着心灵,感染着人们,唤起人的灵性和情感这团火是人性之火、民主之火、自由之火,虽然她的一生是短暂的,而她的诗歌激励着整个时代,她的诗魂精神永在参考文献:方 平 《布朗宁夫人抒情十四行诗集》 四川人民出版社 (成都盐道街3号)1982年书号10118.502曹瑞青 《创造真爱------再读﹤布朗宁夫人十四行抒情诗﹥》》赤峰学院学报 (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9卷第1期 2008年1月王伶伶 《﹤葡萄牙十四行诗集﹥艺术结构 评析》 阿坝师范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第22卷第2期 2005年6月刘爱兰 《试论伊丽莎白·布朗宁的爱情诗歌》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第26卷 第8期 2005年8月 王冬梅《婉清丽的女性抒情世界-----布朗宁夫人与李清照的诗词比较》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 (哲社版) 1999年第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