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数学:初中三年数学如何衔接?.doc
7页初中数学:初中三年数学如何衔接? 初一做好小学到初中的顺利衔接有些家长觉得:初中有三年时间,初一可以好好放松一下〝初一不必太紧张,中考初【二】初三再准备也不晚〞而现实的情况是,60%小学非常优秀的同学在初一已经失去了领先的优势,究其原因还是由于初中学习和小学学习的巨大差异引起!初中数学特点:初一数学知识点多,初二数学难点多,初三数学考点多可以说,初一阶段的数学学习是中学数学的基础,而数学又是所有理科学习的基础学科由此可见,能否学好初一数学关系到学生整个初中阶段的理科学习质量初一全年成长历程事件表:时间节点初一大事件时间表重点目标7月初—9月暑假初中领先的最正确时期 ;提前学习初一内容,提前适应初中学习,顺利完成小升初的衔接8月初备战分班考试争夺优秀教育资源9月入学摸底考试部分学校开学有摸底考试,主要考察初一内容9—10月尽快适应初中生活,掌握工具性知识舍弃小学思路,培养初中学习习惯10月中第一次期中考试初中第一次检测,暴露问题→发现问题→马上调整解决11月绝大部分学校会把初一下学期的部分内容提到初一上学期学习如何提早预习和适应12月1月初期末考试升入中学以来的第一次检阅,对于直升签约较早的学校而言这次期末考试成绩也会作为参考依据1月末—2月寒假追赶和超越别人的最正确时期。
全面查漏补缺,提早预习下学期内容3月初一下学期开学学生需要很快进入学习状态4月底学校期中考试重点复习相交线平行线及三角形必须记住的几何模型6月初重点中学开始讲解部分初二知识点全等三角形基础拉到初一下学期讲,分担初二的压力7月初学校期末考试这次期末考试是对初一一年学习效果的检验,也是初二两级分化开始的前兆;做好自我分析关键初二:迎难而上升入初二的同学马上能感觉到初二知识的难度和初一不是一个级别,比如初二数学含中考60%的考点,中考几何最难得辅助线构造都在初二进行学习!初二全年成长历程事件表:时间节点阶段重要事件9月-10月初二上学期的初步适应阶段,学生逐渐进入初二的学习状态开始接触新学科物理,熟悉物理课程特点;初中几何难度开始出现较大提高;十一长假,学生容易开始出现松懈情绪11月初-11月底初二上学期学习中间过渡阶段学生学习习惯和态度逐渐形成; 初二上的学习情况逐渐定型12月初-1月中旬初二上学期的深入学习和收尾阶段学习内容和难度进一步扩大和加两极分化现象初步显露1月下旬-2月中下旬初二寒假阶段利用难得空闲时间做好期末考试的检查和反思工作; 未雨绸缪,要做好预习工作,提前分担初二下的压力。
2月底-4月底初二学年的重要转型阶段物理课程内容开始由直观定性,转向抽象定量;学生成绩下滑明显,导致学习兴趣开始下降,厌学情绪初步滋生;学生两极分化程度开始加深5月-6月初中学习能力和中考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关键阶段各科难度和容量最为集中的时期;很多同学前期积累的问题开始集中爆发;7月初初二学年最后收官和学生实力基本定型阶段两极分化达到高峰; 初中过渡阶段宣告结束,学生学习习惯和实力基本定型冲刺初三:重视知识体系初三的学习不再只是关注〝点〞,更多的是关注〝面〞,关注点与点之间的联系中考复习有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做一道题,会一道题第二种境界:做一道题,会一类题第三种境界:做一道题,会出一题初三全年成长历程事件表:时间重要事件9月学校做学期分析,制定合理计划10月11月期中考试12月—次年1月期末考试,次年2月总复习开始次年3月—4月底一轮复习+一模考试;各校大型中招咨询会次年5月二轮复习、专项复习及总复习;查漏补缺次年6月初至中旬6月底中考对于想提高数学成绩的学生来说,应做好初中数学学习规划最后在总结4个学习小贴士:1、按部就班:数学是环环相扣的一门学科,哪一个环节脱节都会影响整个学习的进程。
所以,平时学习不应贪快,要一章一章过关,不要轻易留下自己不明白或者理解不深刻的问题2、强调理解:概念、定理、公式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每新学一个定理,尝试先不看【答案】,做一次例题,看是否能正确运用新定理;假设不行,那么对照【答案】,加深对定理的理解3、基本训练:学习数学是不能缺少训练的,平时多做一些难度适中的练习,当然莫要陷入死钻难题的误区,要熟悉中考的题型,训练要做到有的放矢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4、重视平时中考试出现的错误:订一个错题本,专门搜集自己的错题,这些往往就是自己的薄弱之处复习时,这个错题本也就成了宝贵的复习资料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
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数学的学习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妄想一步登天是不现实的夯实基础,逐步提高,才是正道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那么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