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促进幼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五种强化策略.doc
5页促进幼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五种强化策略一、研究的背景目前的家庭中以独生子女居多, “家庭银河系”(6 个大人围着 1 个孩子转)现象突出以我园中班幼儿为例, 在 120 户家庭中“,家庭银河系”型的家庭占到了 94%从家长问卷表中, 我们发现: 稍有不称心就发脾气的孩子有 68%、生活上不愿自理的孩子有 91%、能主动与他人分享物品的孩子仅 33%从教师问卷中, 我们又发现在日常表现中自主表现出良好行为习惯的幼儿也不多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虽然是一个老话题, 但是, 我们认为从目前的现状来看, 还是非常有必要倡导教师在相关的心理学方法——斯金纳的强化控制理论的指导下, 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为幼儿一生的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斯金纳认为, 人的行为大部分是操作性行为, 任何习得行为, 都与及时强化有关因此, 可以通过强化来塑造或改造儿童的行为儿童之所以要做某一件事, “就是想得到成人的注意 ”如果儿童的一个行为发生后, 成人立即予以注意, 如加以赞扬、或加以呵责, 都会起到强化的作用如果一个儿童出现了不良行为, 如愤怒发作或无理取闹, 成人可以暂时不予以理睬, 采取“冷处理” , 排除对他的注意。
儿童的这种不良行为由于得不到强化而逐渐消退对于学前期的孩子来说,是否多次得到外部刺激强化 (尤其是成人对其行为的反应),是他衡量自己行为是否妥当的唯一标准幼儿在幼儿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是确保其个性、心理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些良好的行为习惯若能在幼儿期就得到及时的强化, 那么, 就会有助于这个孩子今后在这方面形成永久的好习惯因为, 此时幼儿的行为表现具有反复性、重复性的特点, 任何行为习惯在幼儿期都处于萌芽阶段既易于养成好习惯, 一些坏习惯也易于得到纠正根据斯金纳的“强化控制”理论,我们在实践中尝试了以下几种行为强化策略二、运用强化理论的原则1.在实施过程中, 要根据幼儿的个性特点采用不同的强化措施幼儿的性格、脾气、喜好不同, 我们所采用的强化方式也应该是不一样的2.将目标按阶段进行分解, 并予以具体化幼儿期的思维具有直观形象性,所以, 对孩子的激励, 首先要设立一个明确的、鼓舞人心而又切实可行的目标同时, 还要将目标分成许多小目标, 使目标始终处于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中当孩子完成一个小目标后, 要及时给予强化, 这样不仅有利于目标的实现, 而且通过不断的激励可以增强信心如果目标定得太高, 孩子会因为不易达到或者说能够达到的希望很小而产生排斥感, 这就很难充分调动幼儿为达到目标而做出努力的积极性。
3.及时反馈所谓及时反馈就是通过当孩子完成一项任务后, 成人就要及时将完成情况的评价告诉他要取得最好的激励效果, 就应该在行为发生以后尽快采取适当的强化方法在孩子表现出某种良好的行为时, 即使老师仅仅以点头或微笑的形式表示“已注意到这种行为”的简单反馈, 也能起到正强化的作用反之, 如果老师对这种行为置之不理或反应漠然, 那么这种行为重复发生的可能性就会减小以至消失4.用消极强化替代惩罚消极强化是为了增强行为, 激励行为, 而惩罚是为了企图消除行为, 两者的目的是不同的根据斯金纳建议以及教育的正面性来说, 在教育过程中采用惩罚的方法是违背教育原则的, 应该予以禁止我们提倡以强化理论中的消退法来取代惩罚的方法, 更多地发挥强化的作用三、实施策略1.注重强化的有效性英国哲学家罗素认为儿童的天性中含有狡猾的成分, 不可放纵迁就在如何对待幼儿的无理取闹的问题上, 卢梭提出了“自然后果法”的教育方法, 斯金纳提出了操作强化理论他们都认为对于孩子需求的满足也要适可而止, 止到自然所容纳的范围之内, 否则孩子会得寸进尺所以, 我们在运用强化的手段时, 不能滥用, 要注意其有效性的体现必须在孩子达到或基本完成了预定的目标, 才能给予一定的强化刺激。
如果, 在孩子还没有完成或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 老师就心急的给予奖励, 孩子就会认为即使做不到老师也会奖励的久而久之, 就失去了强化刺激的意义了同时, 还会产生一定的负面作用因此, 作为教育者, 在孩子行为形成的过程中, 要注重随时的观察、指导、鼓励, 使其始终处于为完成目标而不懈努力的积极的状态中这样,不但体现了强化的有效性, 同时也培养了孩子做事的坚持性2.注重强化的及时性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 有的老师强化手段运用得太多,孩子觉得无所谓; 有的老师又运用得太少, 孩子会觉得遥不可及这都不利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主要存在老师对幼儿良好行为形成过程的不够关注, 致使幼儿良好的行为得不到及时的强化有的教师对孩子的要求过高,如果孩子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 稍稍出现一点偏差, 就认为其没有达到, 而取消原先的奖励一个学期下来, 对幼儿的行为表示赞许、鼓励、肯定的言行少之又少相反, 批评、斥责却不少, 动不动就对幼儿予以严厉的批评, 有些老师甚至对幼儿进行体罚或变相体罚这样, 幼儿行为中的闪光点总是因老师的忽略而得不到及时的强化渐渐地,幼儿对各类活动就会失去兴趣, 有的就会产生厌学情绪, 觉得老师很凶的, 在幼儿园不开心。
严重者会产生一提上幼儿园就又哭又闹的现象因此, 我们认为, 教师在组织各类教育活动时, 要关注并捕捉到每个孩子表现出来的良好行为, 及时地运用积极的激励机制, 使孩子表现出的良好行为的萌芽得到及时的肯定, 逐渐在情感意识上形成习惯3.控制好强化的频率我们在运用间隔强化时, 间隔时间不要太长, 幼儿得到了老师的一次表扬或奖励之后, 会有一个兴奋期虽然, 这个兴奋期与其得到的强化的强弱程度有关系, 但是, 由于幼儿年龄小, 持久性和自控能力比较差, 任何一个强化都不可能是长久的当一个强化的兴奋期过去以后, 应该有下一个强化但这下一个强化, 幼儿往往很难获得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这样一种现象: 某位幼儿因良好的表现, 好不容易获得了教师的一次表扬, 但是, 过一段时间以后, 这位幼儿的表现又不那么好了这时, 教师就会非常失望地对幼儿说:“你看,老师刚刚表扬过你没几天, 你的老样子又来了, 看来, 你这个人是不能表扬的 ”其实, 这问题不是出在幼儿身上, 而是出在教师身上幼儿在等待教师的第二次表扬, 但是, 幼儿等啊等, 结果没有等到, 幼儿的良好行为未能得到应有的强化, 不良的行为当然就趁机抬头这能怪幼儿吗?而许多老师也不会意识到这是自己的评价出了问题。
所以, 我们认为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决不能辜负孩子: 不能辜负孩子对鼓励的期待、不能辜负孩子对成功的期待、不能辜负孩子那颗易受伤的心同时作为老师也不要“吝啬”: 不要吝啬于一丝欣赏的微笑、不要吝啬于一句赞扬的语言、不要吝啬于一次亲切的抚摸4.体现强化的差异性教育的对象是幼儿, 而幼儿都是有个性的, 每个幼儿都有自己适合的强化方式比如, 有的幼儿喜欢在公开的场合得到表扬、奖励, 而有的幼儿则喜欢教师私下的鼓励; 有的幼儿喜欢教师的口头表扬, 而有的幼儿则喜欢教师给予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亲切的微笑; 有的幼儿喜欢物质的奖励, 而有的幼儿则喜欢精神的激励, 等等此外, 教师在运用强化手段时, 除了应考虑幼儿的个性外, 还应考虑幼儿的年龄因素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对强化物的选择也是有所不同比如, 对小班孩子来说奖励一颗糖果是非常有效的强化物对中班的孩子来说, 奖励小红花、五角星、卡通贴纸等可累积的物品更具激励性而大班幼儿可以铅笔、练习本、橡皮、棋类等实用物品作为奖品, 又或者在教室中创设“比比谁的星星多” 、 “大家来登山”等体现竞争性的环境, 可能更能激发大班幼儿的积极性因此, 我们在实践中, 要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 因人而异地选择更适合的、更有效的强化手段。
5.适当运用普雷马克原理幼小衔接的教育工作是大班学段的重要教育内容,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形成一定的任务意识, 比如要让幼儿知道必须先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然后才能去玩那么, 在大班第二学期, 我们可以适当运用普雷马克原理对幼儿进行这方面的培养所谓普雷马克原理,就是用高频的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强化物具体地说, 就是用幼儿喜爱的活动去强化幼儿参与不喜爱的活动比如, 如果幼儿不喜欢阅读而喜欢听故事, 可以让幼儿先完成一定的阅读任务之后再给幼儿讲故事又比如, 如果幼儿不喜欢写字而喜欢画画, 就可以让幼儿先写好字然后再让幼儿去画画等等由于这种方法带有一定的强制性, 所以比较适合在大班年龄段进行教师在实践运用中, 要注意控制好高频活动和低频活动的时间比例, 相应的孩子喜欢的活动时间可稍长一些关键是不能让幼儿有厌烦低频活动的情绪, 否则就会产生适得其反的作用了以上是我们尝试时机对幼儿进行行为习惯培养的五种强化策略, 在实践过程中, 有些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第一, 强化理论分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 老师们在实践中比较多的是运用积极强化的方法, 在使用消极强化时, 往往会与惩罚的手段相混淆。
因此如何适当的、合理的、有效地运用消极强化的方法, 来帮助幼儿改正不良行为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实践和研究第二, 在本次研究中注重的是强化原则在幼儿园中的运用, 对于如何指导家长在家庭有效运用强化原则的研究比较忽略家长是否能与幼儿园教育保持一致, 采取与幼儿园教育同步的教育方法, 能科学、有效地运用强化原则,同样是非常重要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进行相关的研究, 提升家长在家庭中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