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西方哲学复习大纲.doc

7页
  • 卖家[上传人]:kms****20
  • 文档编号:40940441
  • 上传时间:2018-05-27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6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1.爱利亚学派的重要性:爱利亚学派是早期希腊哲学中最重要的哲学流派,其重要性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爱利亚学派开始转变哲学研究的重心,变本原的追溯为存 在的探讨,从而为本体论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他们首次使用了逻 辑论证方法,为哲学思想的表述确定了基本的话语方式,最终演变为整个西方哲学主要的 表达方式 2.经院哲学:所谓“经院哲学”最初是在查理曼帝国的宫廷学校以及基督教的大修道院 和主教管区的附属学校发展起来的基督教哲学这些学校是研究神学和哲学的中心,学校 的教师和学者被称为经院学者,故他们的哲学就被称为经院哲学经院哲学研究的主要问 题是共相和殊相、一般与个别之间的关系问题与教父哲学不同,经院哲学在总体上已经 不再以创立教义、制订神学内容为己任,而是要从理论上论证、阐释教义,化解圣经或教 父哲学中所包含的一些不协调因素,使神学进一步系统化、理论化通常我们可以把经院 哲学划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三个阶段早期经院哲学仍然是奥古斯丁和新柏拉图主义占 统治地位的时期,中期是经院哲学的繁荣时期,亚里士多德逐渐成为哲学的最大权威,晚 期是被看作异端的唯名论盛行的时期,经院哲学式的理性主义从此一蹶不振。

      3.逻各斯:逻各斯概念的引入和阐述是赫拉克利特对于哲学的一大历史功绩,对他本 人的哲学和后来思想的发展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作为运动变化的尺 度,亦即我们所说的规律,就使知识有了确定性早期希腊自然哲学从朴素的辩证法出发, 断定自然万物均处在运动变化之中然而,如果一切都处在运动变化之中,知识就没有立 足的依据另一方面,由于逻各斯的介入,亦使赫拉克利特的哲学具有了某种二元式的结 构:始终处于生灭变化之中的自然万物,和永恒不变的逻各斯这些在后来的巴门尼德、 阿那克萨戈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的哲学中,都有或明或暗的反映更重要的是, 在后来西方哲学、神学和科学的发展过程中,逻各斯概念及其衍生的“逻辑”一直起着重要 的作用 5.近代哲学的基本特点:1. 坚决反对经院哲学;鲜明的理性主义精神;强烈的实用主 义精神;本体论转向了认识论;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对立;神学的不彻底性 6.美德即知识: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哲学观点苏格拉底终生探讨美德的本性,把 道德伦理问题归结为一个知识问题,提出“美德即知识”这个著名的命题首先,知识是 美德的基础苏格拉底认为正义等品质是神分给每个人的,人人都潜在地具有德性。

      知识 不是感性的知识.不是对具体道德行为的意见,而是对德性的概括性、理性之把握,是— 种理念的知识,善的知识因此假如潜在于人自身的德性没有知识和理性的指导,就不能 是善的、有益的,只能是有害的知识就是德性,无知即是恶其次,建立在知识基础上 的美德是可教的、可传授的这个命题把道德建立在理性知识的基础上,使道德成为科学 的对象,奠定了理性主义伦理学的基础.然而苏格拉底把道德与知识绝对地等同起来,忽 视了两者的差别,这是错误的因为由知识到道德的现实转化还需要与人的意志相结合, 正如亚里士多德所批评的那样,苏格拉底把德性当成—种知识是不可能的因为他抛弃了 心灵的非逻辑的、感性的一面,亦即抛弃了欲望和习惯 7.批判哲学的含义:在《纯粹理性批判》一书的第一版序言中,康德解释了“批判”的 含义:所谓“批判”不是对书本或者理论学说的批评或驳斥,而是对理性之认识能力的“分析” 亦即根据理性具有普遍必然的科学知识例如数学和物理学——这是康德时代公认的两门 科学,对理性的一般认识能力进行分析,其目的是最终确定形而上学的命运因此,所谓 “批判”也就是对理性的分析和考察在康德看来,以往的形而上学错就错在它们通常只是 武断地论定,当它们提出这样或者那样的理论教条时,没有去考察一下我们的理性究竟有 没有这样的认识能力。

      与这种“独断论”不同,康德主张在对事物下判断之前,先来分析我 们的认识能力,进而提出我们的认识能力是有范围的康德对理性认识能力的批判是其哲2学思想的基础,在此基础之上,他对理性的全部领域进行了考察,从而形成了由三大批判 组成的“批判哲学”,即《纯粹理性批判》 、 《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 8 唯名论:唯名论否认共相具有客观实在性﹐认为共相后于事物﹐只有个别的感性事物才是真实的存在认为没有离开人的思想意识和个别事物而独立存在的“共相”(一般) ,只有 个别事物才是真实存在的;“共相”只是人用来表示个别事物的名词或概念 (第 94 页) 9.四假相说:即“种族假相” 、 “洞穴假相” 、 “市场假相”和“剧场假相” 是英国近代 哲学家培根对包括经院哲学在内的认识障碍和偏见的概括 “种族假相”是人类天生就有的 偏见,它是由于人们总倾向于以主观感觉为尺度,把自己的感觉、意志和感情灌输到对事 物的认识中而造成的 “洞穴假相”指某个人由于所受教语、与人的交往等方面的局限而造 成的认识上的片面性 “市场假相”是由于人们在交往个语言上用语不当,不能正确表达思 想而造成的假相 “剧场假相”是指盲目信仰权威、崇拜历史上与现存的各种哲学体系而造 成的认识上的停滞。

      培根认为,这四种假相是妨碍人们正确认识自然界的大敌,是科学发 展的障碍他号召人们以坚定的决心肃清各种“假相”的影响,使人类“理智完全得到解 放和刷新” ,以期获得关于事物的全面正确的认识培根的“四假相”说从先天和后天、语 言逻辑以及传统、权威的影响方面揭示了人的认识之所以有错误的原因,有益于帮助人们 自觉克服各种偏见,使认识得到健全的发展 10.阿那克萨哥拉在西方哲学史上的贡献:在希腊哲学史上,阿那克萨戈拉凭借自己的 哲学活动和哲学思想赢得了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他的光辉业绩可以概括为三个“第一” 首先,他第一次把哲学从外邦带到希腊本土,使这朵智慧之花在雅典的沃土中大放异彩, 结出丰硕之果,产生了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思想巨人其次,他第一次明确 而公开地把精神性的东西──“努斯”或“理智”作为本原,从而为后来的哲学革命奠定了基础 最后,他第一次把看不见的物质元素“种子”作为本原,使自然哲学对事物内部结构的探讨 更加深入 11.唯理论与经验论的主要分歧:围绕着认识的来源和基础、真理的标准、认识的方法 论等问题,哲学家们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形成了两大对立的派别,亦即经验论和唯理论 两者的理论分歧大致有这样几个方面:首先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问题。

      一般说来经验论者 认为认识来源于感觉经验,一切知识必须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唯理论者则主张认识来源 于天赋观念,知识必须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其次是真理的标准问题一般说来,经验论 者认为,知识的真理性就在于它能够与认识对象相符合,至少可以被还原为经验;而唯理 论者则认为,知识的真理性乃在于清楚明白、无可怀疑,亦即具有自明性和不矛盾性最 后是认识的方法问题一般说来,经验论者认为最有效的方法是经验的归纳方法,而唯理 论者则主张从不证自明的公理出发,经过理性的演绎方法,推导出结论 我们之所以在说明经验论与唯理论之间的分歧时反复强调“一般说来”,是因为实际上 既不存在“纯粹的”经验论者,也不存在“纯粹的”唯理论者,哲学家们的思想往往是非常复 杂的,例如经验论者的思想中有唯理论的因素,唯理论者的思想中也带有经验论的痕迹 另外,这一时期的哲学家虽然有派别之争,但是他们的根本目标都是为了追求知识,探索 真理,更何况他们还有共同的对手,那就是尽管已经衰败但却仍然不肯自行退出历史舞台 的经院哲学 12.斯多亚学派的特点:与晚期希腊的其他学派相比,斯多亚学派有三个明显的特点: 一是它起源于东方希腊主义国家,代表人物基本上不是出生于希腊本土;二是与统治阶级 的上层人物关系密切,曾经成为晚期希腊和罗马时期的官方哲学;三是晚期希腊哲学中延 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广的一个派别。

      13.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区别: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确堪称人类的导师,不过3这两位“人类导师”的哲学虽然有相同或相近的一面,但区别却是主要的概括而言,他们 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基本风格不同柏拉图是激情的理想主义者,他狂热追求恒真、至善、尽美,并 企图以此服务于政治,匡正现实亚里士多德则是理智的现实主义者,他也追求崇高与至 善,但懂得最好不等于最可行的道理,因而以平和的中道为标准,且尽量不介入政治 二是知识背景不同柏拉图由于贬低处在动变状态的感性事物,对自然领域诸学科的 知识吸收不够,只对数学感兴趣,并以此为其哲学的知识背景亚里士多德则非常注意吸 收各门学科的成果,对自然领域的事情尤其感兴趣,以生物学作为自己哲学的知识背景 三是治学方法不同柏拉图继承并发展了苏格拉底的问答法,热衷于论战性的讨论, 是典型的辩证法家亚里士多德则以探索性的分析见长,在分析中澄清问题,论证观点, 发现真理 四是崇尚的境界不同柏拉图虽然重视逻辑推理和思辨作用,但把真善美的最高境界 视为一种直觉的、感悟的迷狂,从而消解了理性与非理性、思辨与神秘、理智与情感的界 限亚里士多德则自始至终崇尚理智的思辨活动,把思想对自身的思想看成灵魂的最高功 能和人生的最大快乐。

      正因为亚里士多德坚持的是彻底的理性主义,否定了神秘的直觉和 顿悟,所以在迷信色彩比较浓重的希腊晚期和中世纪早期,他的影响远远不如柏拉图(当 然还有其他原因) 14. 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在认识论问题上,康德主张“调和”经验论与唯理论他一 方面同意经验论的原则--一切知识都必须来源于经验,另一方面亦赞同唯理论对经验论 的批评--对科学知识来说仅有经验是不够的,它们的普遍必然性只能是先天的但是这 样一来,我们便陷入了两难的困境:如果知识必须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之上,知识就不可能 有普遍必然性;如果知识有普遍必然性,它就必须是先天的而不可能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 康德用一句话把这个难题摆了出来:我们如何能够先天地经验对象?在康德哲学中, “先天 的”与“后天的”是一对基本概念 “后天的”意即单纯经验的,就知识而言表现为个别、偶然 和相对的 “先天的”意即独立于经验而且是经验的先决条件,就知识而言表现为普遍和必然 的,康德因而也称之为“客观的”显然,如若我们承认普遍必然性的科学知识是存在的, 它就必须同时具有经验和先天这两方面的因素,然而看起来后天的经验与先天的因素却是 水火不相容的 那么,我们如何能够先天地经验对象?如果按照形而上学关于知识的传统观念,亦即 知识必须符合对象才能成为真实可靠的知识,我们永远也不可能证明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 性。

      因为我们既无法说明外部事物及其属性如何能够挪到意识之中来,更不能证明必须建 立在经验基础上的知识如何具有普遍必然性经过长时间的深入思考,康德形成了一种奇 特的观念:既然当年哥白尼可以把地球与太阳之间的关系颠倒过来,设想不是太阳围绕着 地球转,而是地球围绕着太阳转,从而提出了“日心说”假说,我们为什么不能按照这个思 路考察知识问题呢?换言之,如果知识必须符合对象这条路走不通,我们不妨像哥白尼那 样换一个角度,把知识与对象之间的关系颠倒过来,看一看让对象符合知识亦即主体固有 的认识形式会有什么结果在康德看来,问题由此便得到了完满的解决:一方面,我们的 知识的确必须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之上,但是另一方面,进行认识活动的主体本身亦具有一 整套认识形式,由于这些认识形式在经验之先并且作为经验的条件而存在于我们的头脑之 中,因而便使知识具有了先天性或普遍必然性换言之,经验为知识提供材料,而主体则 为知识提供对这些材料进行加工整理的形式,知识就其内容而言是经验的,但就其形式而 言则是先天的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由此就得到了证明这就是被人们称之为“哥白尼式 的革命”的康德哲学革命 15.水:西方哲学之父泰勒斯认为:“水是世界的本原” 。

      在他看来,水是万物统一的4基础和原因,万物从水产生又复归于水,世界万物形形色色、千变万化,唯有水是不生不 灭的泰勒斯关于水是世界本原的论断,是古希腊哲学史上第一个哲学命。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