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艺术展现科学之美.doc
2页用艺术展现科学之美用艺术展现科学之美我原本希望能成为一名科学家,但阴错阳差进入了图像设计系,于是转而 用艺术的方式展现科学7 月 10 日,在中科院研究生院“科学与艺术”国际研讨 会上,一袭黑衣的河口洋一郎压轴登场误入”艺术领域的他拥有多元身份, 既是日本东京大学工学系人工物工学研究中心的教授,同时也以电脑图像 (CG)艺术家的身份活跃在世界舞台上在日本甚至在世界的 CG 界,河口洋一郎都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字早在上 世纪 70 年代末,他就提出了“成长模型”(Growth Model)理论,这个理论在今 天看来仍然惊艳十足他的“生物建筑”差点成为上海世博会日本馆,“可惜因为 经费原因,这个设计最后没能实现河口洋一郎对此表示相当遗憾研讨会现 场,他展示了这个用他的话来说颇为“怪异”的设计——在三维立体效果图上, 建筑主体高达 40 米的绿色树木形外观非常醒目成长的生命体成长的生命体河口的 CG 创作生涯开始于 1975 年当时他还是九州艺术工科大学(现 九州大学)图像设计系的一名学生他的“成长贝壳”(Growth Shell)是最早用 电脑进行表现的图像作品之一如漩涡般的螺旋一直深深吸引着河口。
他早期的作品,也一直围绕着螺旋 结构做文章1981 年,他在“成长贝壳”基础上,发展起复杂的螺旋结构这一 作品在次年入围 SIGGRAPH 电脑图像和互动技术展览会议,一举斩获大奖 业内最权威会议的肯定,将当时年纪尚轻的河口一举推上了世界舞台早在二十多年前,河口洋一郎就搭建了一个运用成长模型(Growth Model)组织起来的独特艺术世界借由数学模型和成长运算法,作品中的生 命体可以自行繁殖,并在数学和物理算法下自我进化,并符合生物进化的自然 原理因而河口的设计有其独立的生命连我都不知道最后会长成什么样 河口笑着解释伴随着成长模型在图像设计中的运用,河口用艺术表现科学的 梦想得以实现进入上世纪 80 年代,河口的创作从平面扩展到动画当时的电脑艺术还 都是直线,河口的作品“成长模型之目标球”(Growth Model with Meta Ball)第 一次尝试曲面设计对象自我的生命仍是最惹人注目的部分,在作品中不仅有 生命,还有对抗生命的一切,包括毒瘤观看这些动画并不完全是令人愉快的经历——不断滚动再生的毒瘤让人颇 有些寒意但是时至今日,河口的这些作品仍让人大为惊叹上世纪 80 年代 很多美国大片已经使用动画制作特效,但这些特效都由既定的程序编写,拥有固定的结果,因而“目标球”一问世,这种可以自发生长的生命体就带给好莱坞 很大触动。
生命、自然、宇宙生命、自然、宇宙把生命与现代技术结合起来,是河口多年来坚持的艺术理念从贝壳到自 我成长花卉,再到自然外观的未来城市,与大自然同呼同吸的气质一直贯穿在 河口的创作中河口洋一郎出生在日本鹿儿岛系的种子岛这个小岛为人所知完全源自岛 上的日本航天发射中心少年时代的经历让河口一直怀揣着对宇宙的幻想与憧 憬,并将这份憧憬流露在他的作品之中上世纪 80 年代中期,河口运用成长模型创作了一批以贝壳为原型的多面 体作品这些作品的灵感来自海洋,也来自宇宙:强度很大的贝壳可以承受两 三千米的水压,因而河口设想能以此为模型做成仿生潜水艇或者进入太空2000 年,在东京写真博物馆的“虚拟 2000”展览中,河口“Gemotion”系列 作品第一次登场Gemotion”集遗传基因(Gene)、成长(Growth)和情感 (Emotion)三位一体在这一概念下,图片和动画可以与人进行互动,根据 人在屏幕前做出不同动作,作品的色彩线条都会变化这一设计的出发点仍然 是宇宙航行我想宇宙舱内会很寂寞,所以设计了这个可以互动的作品之 后,Gemotion 系列新增了“花鸟风月”舞台——这一作品将 CG 动画与日本舞蹈 结合,随着舞者的动作,屏幕产生动态变化。
在西方色彩几乎一统天下的 CG 界,这件展现东方神韵的作品一出现就十分夺人眼球河口的概念与设计一步步从平面到动画,再演变成实物多面体系列的作 品之一已经装入机械设备,成为了可以活动的装置这个装置刚结束在上海长 宁区美术馆的展出,而在 2012 年的韩国海洋博览会上,河口作品中为数不少 的以海洋生物为灵感的作品将参展很多生物机器人、生物建筑的设计也已经 完成,只是实物的诞生还需要假以时日在河口洋一郎眼里,这些不同介质、 不同形式的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们都是在物理计算条件下获得的,用 来表现科学的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