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德的“社会静力学”思想[权威资料].doc
8页孔德的“社会静力学”思想本文档格式为WORD,若不是word文档,则说明不是原文档最新最全的 学术论文 期刊文献 年终总结 年终报告 工作总结 个人总结述职报告实习报告单位总结摘要:仅仅将孔德的"社会静力学”思想作为实证性的 经验科学来研究,必然造成〃社会学何以可能"这一问题被遮 蔽文章从实证哲学角度出发,站在存在论立场上,通过对形 而上学的批判,人性结构和社会性结构的探析,以探讨〃社会 学何以可能"这一问题,以便更好的理解孔德建立在实证哲学 上的社会静力学思想关键词:孔德;社会静力学;存在论;人性结构和社会 性结构B565.42A1672-1101 (2012 ) 02-0017-03孔德被称为"社会学之父",之所以将此雅号授予孔 德,是因为孔德将社会学从哲学中剥离了出来,实现了社会学 作为一门独立科学而存在同时孔德也是一位哲学家,实证主 义的创立是作为哲学家的孔德的又一大贡献而且可以毫不夸 张地说,孔德在社会学上的成就完全基于他在哲学上实现的突 破,因为只有站在实证哲学的角度,才能真正解释孔德的社会 学思想的出现,即正确地理解社会学何以可能的问题其实这 个观点已经反映在孔德社会学思想的核心之一——社会静力学 的思想中。
但是不幸的是,今天大部分的社会学研究者只是在 陈述孔德的社会静力学思想的知识性的内容,仅仅将其作为实 证性(与上面的实证哲学不同)的经验科学来研究这样就必 然造成〃社会学何以可能的问题”被遮蔽因此,本文围绕孔 德的”社会静力学"思想的分析,试图揭示出〃社会学何以可 能"的问题—、社会静力学何以可能——对〃形而上学〃的批判孔德的社会静力学思想又被称为"社会秩序论〃,"孔 德的社会静力学是研究各种社会的基本秩序及某个特定整体的 各个机构之间的相互关系n [1]23可见,社会秩序是孔德社 会静力学思想研究的核心那么,随之而来的问题便是社会秩 序是什么?为何孔德要提出社会秩序作为自己研究的重点?这 种研究又是如何使社会学得以可能的?三个问题的关键是在第 二个问题上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不能仅仅将其归结为一场革 命(法国大革命)之后的社会的动荡因为对于这个观点的反 驳是再简单不过了,每个时代都有革命,革命之中或之后的社 会总是不稳定的,对于这种不安定社会的担忧并非是属于孔德 先生一个人的〃专利〃,很多的先前与后来的伟大的思想家都 会去分析和考察社会的不安定的现状所以,问题的关键之处 便是:在同样的社会动荡的情况下,为何孔德在研究社会秩序 时,便使社会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不是其他的伟大思想 家做到了这点呢?当问题的思考进入到这个层面时,思想本身 便不会要求自己仅仅停留在表面,不会重新将答案归结为革命 范围的大小以及孔德先生个人智慧的高低,当然这些因素是实 际存在的。
可是它们并非真理本身,对它们的留恋只会像黑格 尔所说的,“以历史的真实内容来掩盖历史本身〃所以,对 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我们真正要做的工作便是回到孕育思想产 生的时代本身当中去,即回到革命本身当然,这种回复不是物理时间意义上的,而是一种哲学 思想境界的通达孔德生活的时代是一个思想转型期的酝酿的 时代,它表现为理性形而上学危机的蔓延理性形而上学走的 是一条"知识论〃的路向,它致力于理性对感性实在的追寻 这种追寻发展到德国古典哲学时达到了它的顶峰,它表现为概 念,推理,判断正如孔德所说:"这样,再不是纯粹的想象居于操纵地位,也不是实在的观察凌驾一切,而是推理获得充 分的展开,并隐约地酝酿着真正的科学运作 [2]理性形而上学走上概念化的道路之后,同时便意味着它 对感性生活本身的彻底抛弃,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就是最好 的证明理性形而上学也在世俗世界得到了自身最好的体现一 —资本的出现资本的本性是不断的增值,一旦停止增值,资 本就是无(非资本)资本的这种增值属性来源于理性形而上 学,即绝对主体对感性世界的强制性控制,以至于在这种控制 之下对感性生活本身遗忘这种遗忘在资本世界中的表现便是 异化现象对人类社会的不断腐蚀,最后直至人类文明危机的出 现。
当然危机的另一端也是指向理性形而上学本身的——虚无 主义再者,人们还应该注意到:由于存在着热衷于推论而 不是热衷于观察的顽固倾向,思辨的成分一开始就被过分夸 大;形而上学精神,在所有方面,通常便都以这种倾向为其特 征,即便在最杰出的人物当中也是如此 [2]9在这种双重危机之下,在理性形而上学面临自身瓦解的 前提下,孔德的实证哲学应运而生这里有必要澄清一下,实 证哲学不是实证科学实证科学追求是具体经验的理性证明, 而实证哲学则是对这种证明做出进一步的思考与批判〃如果 理性不是把目光对准经验对象,而是对准产生出经验对象的人 性的活动本身的话,理性就是在对人性的活动、或者说对入类 文明本身作出反思相对于科学而言,我们可以说,理性在这 时候是对科学本身奠定其上的人类生活基础作反思[1]43因此可以说,真正的实证哲学是对〃人类生活〃本身的—种体悟,而这种体悟在孔德生活的时代就是要思入资本社会 本身资本社会本身虽有弊端,但是它也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 步这种进步表现为单子式的市民社会的兴起,这是一个崭新的感性生活领域这个领域虽然有自己的精神家园的存在—— 理性形而上学,但是它的发展同时意味着自身无家可归的走向 ——虚无主义。
于是,孔德提出了社会静力学思想,以驳斥概 念范畴对市民社会本身的遮蔽,要求真正体悟社会生活本身, 只有这样社会学才有可能成立,并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而存在至此我们已经解决了三个问题中的两个,对于第一问,即”社 会秩序是什么"O这个问题的答案并非是一个概念或者定义, 它要求的是对整个静力学核心思想的理解,即一种前逻辑性的 体悟二、社会静力学的构建——对”家庭〃的存在论探讨孔德认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通常,对于作为一个研究 社会学的学者来说,这一思想已经成为了一种基本常识但正 如黑格尔所说的,熟知并非真知要真正理解孔德为何会提出 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就必须联系他的实证哲学的立场,否则 对孔德的上述思想的解读必然会走向一个实证科学的维度而走向实证科学的维度,便是投向了形而上学的怀抱举例来 说,实证科学成立的条件是哲学上的决定论的存在,决定论简 单来说就是因果关系,而因果关系对于实证科学来说则是一个 外在的实体(即规律),而向这个实体无限的靠近则是现代科 学发展的根本动力可见,“实证科学的脆弱性就宛如基督教 中的上帝的虚无一般〃 [4]75所以当休谟剥夺了因果关系的 理性天性时,科学家们就陷入了困境之中。
所以,一旦进入实 证科学的维度来理解孔德,那么我们离孔德就越来越远,甚至 成为他所要批判的对象 当然,将孔德提出将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这一思想的理由,归结为是为了“实现利己和利他 的统一「⑸132也是对孔德作出了实证科学的解释因为它 把本来应该当作结论的东西视为了前提前面我们已经讨论了实证哲学是要讨论回到人的感性生活本身去,它要研究社会现 实,而不是依旧在范畴的王国中沉睡所以孔德提出家庭是社 会的细胞不是作为一个结论,而是作为一个前概念的发现,即 —种存在论的存在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不是国家决定市民社 会/而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甚至可以这么说,孔德对〃家庭〃的存在论分析就是, 为了告诉人们时代的步伐已然迈入了"市民社会〃的境遇然 反时代而行之的,则是这个时代的精神精华——近代理性形而 上学理由是显而易见的,是"社会现实〃在构建着整个市民 社会的一切,社会现实不是僵死事实,社会现实不能在理性构 筑的堡垒内生存,因为概念和逻辑总是以主观的姿态来遮蔽一 切的感性因素社会现实在理性面前,不是被一条条方法论式 的表述分解掉,就是被记载为一件件带有神秘色彩或疑惑性的 历史事件与此不同的是,孔德认为,”善于自发地在个体中 建立合乎逻辑的和谐,在整个群体中促成精神的一致,而不像 古老的精神状态,必然引起无穷的疑惑和无尽的争论〃 O所 以,在组成市民社会的诸多〃社会现实"中,孔德拾起了最具 有个体性特征的存在——家庭。
家庭相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它 是一个个体但是家庭本身又是整个社会的〃缩影〃社会现 实在改变,家庭也在历史性的运动中展开对家庭的关注不是 为了总结出一些教条式的理论,以便我们运用这些理论方法, 来简化正在进行或将要进行的调查研究相比这样的目的,孔 德对家庭的青睐更像是,为了重新塑造出一门关注社会现实的 学科所作出的努力如前所述,孔德的实证哲学对形而上学采取的是一种扬弃态度,这使孔德能够真正回到市民社会本身,基于此,孔德 发现了〃市民社会的单个原子式的存在特征这一特征不是一种范畴的先在性,它是一种当下如此这般的存在,即它是一项 '现象事实’[6]227当然在此基础上,可以将它表述为政 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等等学科的知性范畴但是孔德在表述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这一思想时,一定是站在前者的高度的也 正是这样才有孔德静力学思想的两大部分:人性结构和社会性 结构三、社会静力学的突破——人性结构和社会性结构对〃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这一思想的存在论分析,可以 看到孔德的出发点是本时代的社会现实本身,即对市民社会中 单子式的个人存在的“现象事实〃的思考在此我们可以联系 中国为何不论在传统社会还是现代社会中,都没有轰轰烈烈地 兴起一场由实证哲学引发的中国特色社会学运动。
其关键便是 中国社会迄今为止,是一个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社会即使是 中国社会在当下深受资本的不断侵蚀,中国人不断地深受西方 化的熏陶,但是单个原子式的市民社会依旧没有革除中国人的 伦理观,而这种伦理观的根基便是人民生活本身而孔德提出人性结构的学说更是来自他对市民社会中单 个式的个人存在方式的阐发当然这种发现接踵而至的便是对 它的扬弃因为孔德的实证哲学已经深深体悟到,这种原子式 的存在是伴随着危机性的这种危机是由资本所造就的,“资 本不断增值的天性必然会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来维持自身 的存在〃 [7]23»24,孔德提出利己和利他的思想就是这种证 明所以孔德要将自己的人性结构和社会性质结构挂钩,“目 的在于在社会现实的范围内,找到一条人类可以安身立命的道 路,而不是祈求抽象的,思辨的逻辑推理带来的空 洞[8]5&57为的是不让人类在面对未来时,剩下的只有希 望和恐惧换个角度来看,将孔德所要表达的人性结构完全等同于 —种道德研究的做法是不妥当的因为早在孔德之前,将社会 性溶于道德的学说已经屡见不鲜了康德的实践理性需要呼唤 着将他人作为目的,而非手段这样的说法,不仅仅要求着道 德的个体自觉性,它更是一条绝对命令,命令的绝对性来源于 整个人类社会的支撑,它是普遍性和必然性的统一。
因此,孔 德如果再在道德的层面来论述人性结构的话,不仅会使自己的 学说显得累赘,甚至他会在形而上学家面前感到羞愧在单纯 的理论分析层面上,没有人会是古典哲学家的〃对手〃 O可 见,孔德所说的人性结构不会再在"道德天堂〃中寻求庇护人性结构提出的理由是社会结构所造就的,与形而上学所认为 的,普遍性源于必然性的说法不同孔德只是从当下的社会现 实中寻找人性现象,再将这些现象时刻还原为社会结构本身突出其中的危机性,显示出时代的危机感,这才是真正意义上 孔德所要说的社会秩序的真实内涵通过上面三个部分的讨论,可以说本文并非是一篇纯粹 介绍孔德社会静力学思想的知识性内容的文章实际上文章是 从哲学角度,站在存在论的立场上,去探讨社会学何以可能这 —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澄清是十分重要,因为只有做到这 点,我们才能体悟到伟大的思想家所要诉说的,属于他们那个 时代的精神精华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孔德建立在实证哲学 上的社会静力学思想,甚或整个现代西方的社会学思想参考文献:[1] 侯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 社,2001.[2] [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