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创新思维培养的中医教学模式研究.docx
7页基于创新思维培养的中医教学模式研究 张琰[摘 要] 中医临床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中医教学的第一任务,同时也是中医教育的重点、难点基于此,提出基于创新思维培养的中医教学模式研究以课程内容整合为手段,以培养中医临床创新思维能力为教学目标,中西医学应互补互用实现创新思维培养的中医教学模式研究[关 键 词] 创新思维;中医教学模式;人才[] G712 [文献标志码] A [] 2096-0603(2019)20-0178-02医学技术的进步使医学服务于社会的能力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这都有赖于医学自身认知思维能力的不断提升,更是依靠富有创新思维能力的医学专业人才的逐渐成长与发展[1]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关系到医学未来可持续发展,关系到爱护大众生理健康和提高居民生命质量培养与造就富有创新思维能力的医学专业人才,这是社会赋予医学专业教育的神圣使命,更是医学教育需要努力攻克的深奥问题医学是一门横跨文、理两大学科的综合性学科医学知识的创新与医学知识的进步有其独特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会对包括医学创新思维能力在内的医学知识及其思维认知能力的提升提出更高的要求,这种特有的认知能力主要来源于其特有的知识体系结构,而这种医学思维认知下的知识体系结构,对医学生来说,无疑是通过在大学五年读书期间系统的课程教育才能够建立起来[2]。
着眼于知识体系结构的建立以实现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医学专业教育来说,自然涉及医学知识专业课程以及教育教学的问题如同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人文医学,在医学生的知识体系结构建立与创新思维能力形成过程中始终发挥着特殊功能与作用一样,有利于包括医学创新思维能力在内的医学知识与思维认知能力的形成一、以課程内容整合为手段现今,整个中医专业教育的课程体系甚至是课程教学模式,主要还是以学科教学为主体,医学方法学课程也无例外作为课程内容的“学科”与科学体系分类中的“学科”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实质关系:“‘学科在某种程度上形象化地反映出‘科学的内在结构‘学科的教学内容并不是片段式的、琐碎的零散知识的集合体‘科学不可以没有内在逻辑,而且,‘学科的内在逻辑主要还是依存在‘科学的内在逻辑之中科学的逻辑认知架构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始终是比较稳定的,因而‘学科的内容也必须依据这一认知架构加以厘清[3]这种内在的逻辑认知关系在中医方法学课程内容的选择和教学内容体系的建构中,表现出一种别样的姿态——极其明显、极其显著的知识融合性方法学知识和中医学知识的融合,抽象化的、程序性的方法学知识和中医学社会现实问题及其解决的实际过程相融合。
这一特征清晰明确地表现在各种中医学方法学教材中高等教育中教材内容在当代的基本表现形式首先是学科[4],之后再进行专业细分与重复组合,并转化为教材或课本,再进一步转化为课程教学与动态化的日常教学活动中医学方法学学科甚至是中医学方法学课程的大量特点,自然而然就会影响到或决定着中医学方法学课程的教学模式以日常教学内容整合为主要手段而言,在大学的中医教学实践活动中,每一门课程都存在其自身的相对独立性[5]如果从系统论的立场来说,每一门课程都属于一个独立的课程知识体系,而每一门课程又属于配套课程组合的一部分,每一个课程组合又会进一步发展成为整个课程体系或课程系统所属的一个子系统当代社会,人们普遍形成并认同了这样一种共识,即系统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要素所组成的具备特殊效能的有机整体系统的功能发挥主要取决于其认知结构的构成,其认知结构是由众多组成要素根据一定逻辑规律组合而成的从课程及其教学立场而言,最为基础的教学工作就是根据这种全新的、更高水平的教学目标,对有关中医学课程的专业知识内容做系统化重组、序化式的知识整合这种知识整合,并不是强硬的减编、重构为一门系统化的教学课程,而是着重强调比较独立的每一门中医学方法学课程,在课程内容的选取和组织过程中,需要在原本教学课程目标的前提条件下,明确表现出中医学方法学课程的综合性教学目标,具体的医学科学体系示意图见下图所示。
自20世纪90年代高等医学教育体制进行改革以后,每每涉及课程教学内容这一话题,这其中说得最多的便是课程教学内容的反复[6]对此,决不可将其一概而论,而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析是否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如果各个中医课程之间存在若干专业知识内容的重复,是以不同语言对同一内容的分别表达,是以不同手段对同一内容的演化,是从不同立场对同一内容的着重强调,这样一来就不单单是应该的,而且还是必须的因而表现了医学专业知识的内在实质性关联,表现了中医课程创新思维逻辑的交叉并行,表现了教学原则中温故而知新的原则,有利于学生在头脑里形成一幅相对来说比较完整的知识脉络,建构出一个三维立体的逻辑知识结构二、以培养中医临床创新思维能力为教学目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中医学术长远发展与临床医学水平显著提高的现实需求恢复高考以后,我国几十年的中医院校教育,虽然培养出了一大批中医人才,但是在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方面稍显不足教学模式的设计上必须在遵从中医认知规律与逻辑特征的基础上,吸取心理学、数学、教育学的新理论,努力创新出符合中医临床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即我们常说的“教学有法,法无定法”,换句话说,就是要求我们努力探寻全新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在创新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当代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在教育学的目标分类中将人的认知水平根据智力的活动程度分为六个等级:记忆、理解、利用、分析、综合、评价这六个等级的认知能力是根据智力活动从简单至复杂,从具体至抽象的等级依逐级递增的,换句话说,记忆与理解认知程度上属于简单的低级认知,利用、分析、综合、评价则属于比较复杂的高级认知中医临床课程作为中医学理论通往临床医学实践的主桥梁,其培养目标不单单是重视学生认知能力与医学知识的理解、记忆与累积,而应更注重学生的高级思维认知能力,换句话说,就是对中医医学技能的获取中医临床课程的教学目标在内容上应该在深度理解、记忆基础医学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提高学生中医临床逻辑思维的认知能力,了解、掌握中医技能,为临床医学实践打下夯实的专业基础教学模式的设计首先必须明确其教学目标,这也是教学模式的起点,同时也是最关键、最重要的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必须具备以下几点:(1)必须依据课程标准与基本学情,中医临床课程的教学主要分为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主要着重于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创新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要以学生原本的知识基础与认知结构为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帮助学生重新构建出新的知识;(2)必须努力细化、具体、可行。
教学目标必须是具体的、细化的,大目标的实现主要依靠平时小目标的逐渐积累,所以,对每一节课程都有必要制定出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3)全局掌握与逐级落实,中医临床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的事情,这是一个长时间的斗争过程,并且也是在疾病辨证医治的过程中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三、中西医学应互补互用创新性思维能力作为多种思维的全面体现,它既是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发散思维与分析思维、抽象思维与具象思维的统一,同时又离不开创造性的想象中西医学的逻辑认知上互补、互参,文化知识与结构的互渗,医学技能的互通,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中医学自身的创新与发展中西医学对生命起源、现象的认识以及处理、解决医学难症的方法、手段均不同,这主要是来源于其自身逻辑思维方式的差别中医学的逻辑思维方式和西医学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重视整体、讲究系统上强调整体的功能发挥并非只是简单的各个组成部分功能的叠加,而是指出实际意义上大于各个组成部分之和人体各个部分在生理上是互相联系,病理症状的时候是互相影响,治疗过程中又是全面综合考虑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中医学专业学生综合思维与综合素质的培养,并与当今医疗教学模式(综合、全面治人)相符合;(2)重视对灵感的捕捉,实际意义要强于感悟、直觉。
虽然有其缺点,可是却能够推动创造性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能够为中医学科学研究提供新的启发、新的思路、新的设计、新的发展道路中医学创新思维逻辑在方法上体现出灵活多变的特征,中医学的这些思维认知方法能够为人们提供一种发展创新空间,也可以大大丰富中医院校学生的创新思维本文对基于创新思维培养的中医教学模式进行分析,依托中医教学模式的发展与创新思维的结合机制,对中医学教学模式进行调整,实现本文研究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基于创新思维培养的中医教学模式提供理论依据參考文献:[1]丁慧芬,孟静岩,孙晓霞,等.基于“院校+师承”中医经典“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医教育,2017,33(2):7-10.[2]傅淑平,朱冰梅,卢圣锋,等.科研型中医专业研究生培养现状及思考[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7,12(23):74-77.[3]陈金红,陈玲名,樊威,等.中医经典学习及教育研究现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8,13(5):77-79.[4]蒋永光,邹世凌,邓中甲,等.中医临床思维:亟待加强的教学环节[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25(6):465-467.[5]孙丽霞,康立源,张伯礼.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培养中医临床思维[J].中医教育,2018,29(2):14-16.[6]林青,朱嘉龙,徐丽娟.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知识结构调查[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8(4):24-25.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