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块三必选案例分析1900字.docx
10页模块三必选案例分析1900字 模块三必选案例分析1. 你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使用了什么教学模式?答:我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使用了:①发现式学习的教学模式, 如: 陈老师让学生动手折纸,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发现每次折叠的层数以倍数的形式增加,从而认识乘方的概念像这样引导学生探究发现新知,并对自己的发现过程进行反思和概括,都符合发现式学习的教学模式的特点 ②探究性教学模式,如:陈老师按照数学问题生活化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在设计上,既注重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又注重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特别是作业设计中的知识拓展,让学生能利用所学知识加以运用③有意义接受学习教学模式,如讲乘方的定义和幂的一些概念时,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本节课的设计从“情境,引入新知--探索新知,讲授新课--课堂小结--作业"等环节来完成教学目标,遵循新知识与旧知识建立联系④基于问题式学习的教学模式,如请大家动手折一折,一张纸折一次后沿折痕折叠,变成几层?如果折两次,折三次呢?层数和折叠的次数之间有什么关系?能解释其中的道理吗? ( 学生动手折叠,提问层数和折叠的次数的关系,并板书折叠的次数和对应的折叠层数 , 归纳出每一次折叠的层数都是上一次折叠层数的 2 倍 )就符合这一模式的特点。
⑤计算机辅助式教学模式:陈老师在计算机上用 Math3.0 演示乘方运算,引导学生展开分析,说明简记的必要性求任意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通过计算机教学辅助学生2. 你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中体现了哪些教学策略?体现在哪里?答: 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中采用的教学策略:一是探究式教学策略:陈老师设计的“当底数是正数或零,不管多少次方都是幂都是正数,这是不对的 , 困难在于底数是负数的情况让我们猜想这其中有什么规律”二是启发式教学策略:如:在“幂的符号规律探究”中,老师通过逐渐深入的引导性问题,让学生逐步找到规律三是情境式教学策略:如:在引入新知中,陈老师设计了一个折纸的活动,请大家动手折的层数和折叠的次数之间的活动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学生是主体,教师主导,学生在探索中学习求知四是自主式教学策略陈老师让学生通过几个运算式子,让学生发现负数的幂的正负有什么规律?并让学生解释这其中的理由体现了自主学习教学策略五是动机教学策略陈老师通过日常生活折纸、有理数乘方新知识与面积、体积计算的旧知识联系,唤起学生的认知兴趣,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3 .陈老师设计用 Math3.0 演示乘方运算,你是否认同他的设计?给出你的理由。
答: 我个人比较认同陈老师用 Math3.0 演示乘方运算的设计其理由是,数学本来就枯燥无味,陈老师用Math3.0演示乘方运算是教学的需要,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更直观的呈现教学内容,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让学生从繁琐的计算中脱离出来,有助于本节课目标的达成在信息化的时代,应该让学生学会使用一些信息化软件教师使用Math 3.0,方便快捷,既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率,同时也使学生脱离了枯燥的公式记忆和繁琐的计算,提高了学习的兴趣4. 你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在创设情境、问题设计、知识扩展等方面有哪些优点? 答: 陈老师的教学设计创设情境方面的优点:能够听取老教师的意见从学习者的特征出发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另外,自始至终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如让学生自己做折纸的游戏,简明额要地引出乘方,设计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的情境,生动有趣,让学生做到既动手又动脑;问题设计方面的优点:陈老师的教学设计能够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学生的差异性,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层层深入,环环相扣;知识扩展方面的优点:分层教育和问题引导体现出学习知识的扩展所设计的问题适应于当时的教学情境,且问题具有启发性、有助于学生的挖究性学习。
5. 对于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你有什么改进建议? 答: 陈老师的教学设计已经能够体现教学的目标和要求,本人认为在本堂课上,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课堂上一直是陈老师在边主讲、边总结,觉得陈老师讲课时与学生交流不多,以老师传授知识为主体,学生参与甚少,所以建议教学设计时要全面考虑,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作为数学学科,数学问题的设计如果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更加紧密一些,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关于数的乘方生活中运用的机会也很多,也可以引导学生去观察为了真正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从培养学生发现的意识第二篇:活动1模块三必选案例分析 3800字模块三必选案例:《有理数的乘方》案例分析1、你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使用了什么教学模式?答:我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使用了以下教学模式:(一)有意义接受学习教学模式陈老师的课堂环节包括了以下几部分:(1)呈现先行组织者:即为了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在学习之前先给学生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新教材更加抽象、概括和综合,并能清晰地反映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的联系在教学之初,教师设计了请大家动手折的层数和折叠的次数之间的活动。
通过这一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在探索中学习求知,培养其独立钻研、独立学习的能力为了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在学习之前先给学生一种引导性材料,通过在“一、情境,引入新知”板块中请大家动手折一折,引入了乘方运算---这是继加、减、乘、除之后我们学习的一种新的运算通过已有知识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在学习之前先给学生一种引导性材料,让学生“动手折叠,提问层数和折叠的次数的关系,并板书折叠的次数和对应的折叠层数 , 归纳出每一次折叠的层数都是上一次折叠层数的2倍”清晰地反映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的联系这就是先行组织者策略2)呈现新学习内容:即通过讲解、讨论、录像、作业等形式让学生接触新的学习材料或任务,学习材料的呈现必须逻辑清晰,让学生能容易地把握各个概念、原理之间的关联性另外,教师要注意集中和维持学生的注意力,要使学生明确了解学习材料的组织方式,对整个学习过程有明确的方向感陈老师通过讲解“我们把这种求几个相同因数的乘积的运算叫做乘方运算,这是继加、减、乘、除之后我们学习的一种新的运算—乘方运算 ” ;陈老师师在计算机上用 Math3.0 演示乘方运算,引导学生展开分析;巩固练习作业的形式让学生接触新的学习材料和任务,学习材料的呈现逻辑清晰,学生就能容易地把握乘方概念。
3)知识的整合协调:即帮助学生把新信息纳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之中教师可以提醒学生注意每个要点与整体知识结构的关系;向学生提问,以了解他们是否理解了学习内容;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从而使他们的理解能够超越所呈现的现成信息陈老师以提问的形式“层数和折叠的次数之间有什么关系?能解释其中的道理吗?”“猜猜看和谁大?”帮助学生把新信息纳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之中4)应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有关的问题:有意义接受学习教学模式是典型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它有助于教师引导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系统的知识,且在实施上经济、可行二)发现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操作,发现每次折叠的层数以倍数的形式增加,从而认识新的运算——乘方,引导学生发现探究新知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自己发现错误,比老师强调地讲100遍的效果还是要好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自己动手,并在动手的过程中观察纸的厚度是成倍的增加,从而得出如果折n次纸的层数是 层紧扣了课题创设了问题情境,在猜想中设置悬念,让学生带着学生满脸的不相信的表情,激发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实际上,该放手时就应放手!让学生动手,更应让学地动手的过程中动脑!(三)探究性教学模式:这节课通过折纸活动创设情境引入了乘方的概念,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既帮助学生掌握了乘方的概念又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方法的同时又获得了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为导入新课作好了铺垫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方法的同时又获得了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为导入新课作好了铺垫在问题的设计方面,注重了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发展了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四)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 陈老师在这节课中通过讲解、多媒体、练习等形式让学生接触新的学习任务,逻辑清晰,让学生能容易地把握各个概念、原理之间的关联性另外,教师能注意集中和维持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明确了解学习目的,对整个学习过程有明确的方向感并帮助学生把新信息纳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引导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有理数的乘方这一知识点2、你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中体现了哪些教学策略?体现在哪里?答:我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中体现了以下教学策略:(1)、情境教学策略在教学之初,教师设计了:“请大家动手折一折,一张纸折一次后沿折痕折叠,变成几层?如果折两次,折三次呢?层数和折叠的次数之间有什么关系?能解释其中的道理吗?”( 学生动手折叠,提问层数和折叠的次数的关系,并板书折叠的次数和对应的折叠层数 , 归纳出每一次折叠的层数都是上一次折叠层数的 2 倍)。
陈老师提供了资源型教学情境的创设,引出新知识教师引导学生在探索中学习求知,培养其独立钻研、独立学习的能力该情境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陈老师还提供了问题型教学情境的创设,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教师充分利用直观形象的白纸材料,创设问题情境,激励学生主动参与,达到发展学生,实现教学的目的2)、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陈老师在让学生学习“有理数的乘方”之前先让学生回答“折纸问题”,那么“折纸问题”概念就是学生学习“有理数的乘方”概念的陈述性先行组织者其中陈述性组织者体现在学生创设情境,列出算式后,教师讲述:我们把这种求几个相同因数的乘积的运算叫做乘方运算,这是继加、减、乘、除之后我们学习的一种新的运算—乘方运算比较性组织者体现在:当底数是正数或零,不管多少次方都是幂都是正数,这是不成问题的 , 困难在于底数是负数的情况让我们猜想这其中有什么规律?让学生通过比较,发现负数的幂的正负规律例如在教学有理数乘方的概念时,由小学已经学过的边长为 a 的正方形的面积为 a · a, 简记作 a2 , 读作 a 的平方(或二次方);棱长为 a 的正方体的体积为 a · a · a ,简记作 a3 , 读作 a 的立方(或三次方),进入到更一般的情况,帮助学生用先前学过的材料去解释、整合和联系当前学习任务中的材料。
3)、自主学习教学策略例如:陈老师让学生猜想这其中有什么规律:练习 3 :说出下列负数的幂的符号(1) ; (2) ; ( 3 ) ;( 4 )从以上的运算中,你发现负数的幂的正负有什么规律?你能解释这其中的理由吗? 从以上的运算中,你发现负数的幂的正负有什么规律?你能解释这其中的理由吗?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寻找规律,这属于自主学习教学策略教师把给学生练习也归结为让学生动手的机会,如果学生能发现的,教师又何须代劳呢?在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可以说课堂在小高潮不断的情况下达到一个大的高潮,此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到充分的体现学生是多么想参与啊!谁说数学课堂是枯燥无味的,这样的组织形式不是让学生在乐趣中增加数学知识吗?(4)、探究式教学策略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体现:教师在上课一开始首先让学生动手折纸,通过实际操作和教师的板书,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让学生理解了乘方运算的概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