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复 合 地 基(精品).doc
3页7 复 合 地 基7.1 一般规定7.1.1 复合地基设计应在有代表性的场地上进行现场试验或试验性施工,并进行必要的测试,以确定设计参数和处理效果7.1.2 对散体材料复合地基增强体应进行密实度检验;对有黏结强度复合地基增强体应进行强度及桩身完整性检验7.1.3复合地基承载力的验收检验应采用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对有黏结强度的复合地基增强体尚应进行单桩静载荷试验7.1.4 复合地基增强体单桩的桩位施工偏差对基础的边桩沿轴线方向不得大于1/4桩径,条形基础的边桩沿垂直轴线方向不得大于1/6桩径,其他情况桩位施工偏差不得大于1/2桩径;桩身的垂直度偏差不得大于1%7.1.5 复合地基承载力应通过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或采用增强体静载荷试验结果和其周边土的承载力特征值结合经验确定,初步设计时可按下式估算承载力: 1 对散体材料增强体复合地基: (7.1.5-1) 式中: fspk——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天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 ——桩间土承载力发挥系数,应按静载荷试验确定或按地区经验确定;n——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应按试验确定或按地区经验确定; m ——复合地基置换率,;为桩身平均直径(m),为一根桩分担的处理地基面积的等效圆直径(m);等边三角形布桩,正方形布桩,矩形布桩,s、、分别为桩间距、纵向桩间距和横向桩间距。
2 对有黏结强度增强体复合地基: (7.1.5-2)式中: ——单桩承载力发挥系数,应按试验或地区经验取值,无经验时可取0.7~0.9; ——面积置换率; ——单桩承载力特征值(kN); ——桩的截面积(m2); ——桩间土承载力发挥系数,宜按试验或地区经验取值,无经验时可取0.9~1.0; ——处理后桩间土承载力特征值(kPa),应按静载荷试验确定;无试验资料时除灵敏度较高的土外可取天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7.1.6 增强体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应通过现场静载荷试验确定初步设计时也可按式(7.1.6)估算: (7.1.6) 式中:——桩的周长(m);——桩周第i层土的侧阻力特征值(kPa),应按地区经验确定;——桩长范围内第i层土的厚度(m);——桩端端阻力发挥系数,应按静载荷试验确定或地区经验确定; ——桩端端阻力特征值(kPa),可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的有关规定确定,对水泥土桩,可取桩端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7.1.7 有黏结强度复合地基增强体桩身强度应满足式(7.1.7-1)的要求,当复合地基承载力验算进行基础埋深的深度修正时增强体桩身强度还应满足式(7.1.7-2)的要求 (7.1.7-1) +] (7.1.7-2)式中:——桩体试块(边长150mm立方体)标准养护28d的立方体抗压强度平均值(kPa),对水泥土应满足7.3.3条的规定;——基础底面以上土的加权平均重度(kN/m3),地下水位以下取浮重度;——基础埋置深度(m);——复合地基桩荷载分担比,可按试验确定或按(7.1.5-2)式计算确定;——一根桩承担的处理地基面积(m2)7.1.8 复合地基变形计算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的有关规定,复合地基变形计算深度必须大于复合土层的深度,在确定的计算深度下部仍有软弱土层时,应继续计算复合土层的分层与天然地基相同,复合土层的压缩模量可按下式计算: (7.1.8-1) (7.1.8-2)式中: Esp —复合土层的压缩模量(MPa)。
Es —天然地基的压缩模量(MPa)7.1.9 复合地基的变形计算经验系数应根据地区沉降观测资料统计确定,无经验资料时可采用表7.1.9的数值表7.1.9 复合地基变形计算经验系数(MPa)4.07.015.030.045.01.00.70.40.250.15 注:为变形计算深度范围内压缩模量的当量值,应按式(7.1.9)计算: (7.1.9)式中: Ai——加固土层第i层土附加应力系数沿土层厚度的积分值; Aj——加固土层下第j层土附加应力系数沿土层厚度的积分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