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学生个体差异的因材施教研究与教学改革实践高等教育论文.doc
4页基于学生个体差异的因材施教研究与教学改革实践_高等教育论文 摘要: 在大学教育越来越成为大众教育的今天,因材施教在高校的实施中面临着诸多困难鉴于学生在学习动机、学习风格和学习目标等方面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我们必须对过去“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和考核体系进行改革,建立适应学生个体发展的全新教学模式本文作者在因材施教的原则下,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多方面探讨了教学改革的策略 关键词: 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教学改革 一、因材施教面临的困境 因材施教是古今中外倡导的教育教学原则,这里的“材”,即指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个体差异最早进行研究的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孔子通过听其言、观其行的方法,发现不同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各异,于是在其教育、教学中因人而异地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孔子提倡,育人要“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即“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教育家蔡元培主张教育要“尚自然,展个性”;现代教育论则强调弘扬人的主体性,特别重视学生敏感的个性、独立人格和能力的培养等上述理论中都含有因材施教的思想,也说明了因材施教的必要性但是在大学教育越来越成为大众教育的今天,因材施教在高校的实施却面临诸多困难。
一方面,在教学工作中,传统的教学方法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仅仅把学生当做教学的对象,压抑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束缚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在一个班级中,教师们面对少则几十多则上百个学生,通常采用的策略是“面向大多数”,即对一个班级里学生总体的发展水平和知识基础进行笼统的估计,并据此设计出适合于大多数学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策略至于班级中的其他学生,因其不具代表性而往往受到忽视然而,每一个学生都来自不同的地域和背景,其性格、能力、学习动机和习惯都表现各异同一种教学方法和策略必然无法满足学生多元化的需求,长此以往,容易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限制他们的个性化发展 另一方面,现行教育管理的过多“统一”也使因材施教难以实施因材施教原则体现的是以“每一个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而我国现行教育依然“统一”得过多,“统一”得过死用同一本教材和同一套大纲教不同智力水平、不同知识基础的学生;用同一套试题测试不同发展水平、不同兴趣的学生,就连试题答案都是同一标准在这种忽视不同学生个体差异的教育管理体制下,我们培养出来的大学毕业生犹如生产线上的一个个标准化的产品,个性缺失,思想僵化,缺乏创造性和自主意识。
二、对学生个体差异的研究与调查 就个体差异而言,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划分学生比较普遍的一种方式是依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进行纵向划分,将学生分为优等生、中等生和后进生(或用A、B、C三级来代指),进而实行分级教学这种“因材施教”比较侧重于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在难易程度上的把握,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但这种分级教学的办法如果操作不当,可能会伤害到一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导致产生抵触情绪,影响教学效果其次是依据学生的学习风格进行分类教育研究者们对学习风格又进行了不同角度的分类比如,雷曼斯的感觉通道理论,根据学习者对视觉、听觉和触觉的不同偏重程度来界定个体差异和学习风格;美国心理学家威特金把个人的认知方式分为场依存性和场独立性;另一位美国心理学家柯勃将学习风格分为想象型、分析型、普通型和活动型四类;伯妮斯博士在柯勃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每种类型学生的优缺点,设计出扬长避短的教学策略这些研究成果对“因材施教”的具体操作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信息我认为还可以依据学生的学习动机(或对未来的发展定位)进行横向划分,实施分组教学有的学生为升学而学习,有的因兴趣使然,有的为就业做准备学生的学习动机不一样,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需求就不一样。
针对不同需求的学生采取不一样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比较容易获得学生的配合,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综合以上几种对学生个体差异的研究,为获得这方面的一手资料,我对所授课的金融和会计两个专业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根据收回的310份有效问卷,我选取学习动机、学习风格、学习目标这三个方面来分析学生的个体差异 1.学习动机差异 调查结果表明,有一半(50.7%)学生选择为进一步升学而学习,其次还有四成以上(45.8%)的学生是为了将来更好地就业而来学,选择因兴趣而学的只有3.5%而在选择升学的这部分学生中,又有多少人是冲着高学历更有利于就业就不得而知了由此可见,现今大学生们的学习动机倾向于实用主义,较大的生存压力使他们宁愿选择放弃自己的兴趣 2.学习风格差异 对于“最喜欢哪一种学习方式?”这个问题,有57.6%的学生选择由老师带着学,23.2%的学生选择同学间相互讨论,只有19.2%的学生选择以自学为主此外,对“在学习方面依赖最多的感觉通道是哪一种”这个问题,有49.4%的学生依赖最多的是听觉(听老师讲),另有30.9%的学生更依赖视觉(看书),剩下19.7%的学生选择的是触觉(动手做)。
从这两个问题的调查结果来看,在我国传统教育方式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们,大多形成了依赖于老师的学习风格,其学习自主性比较差 3.学习目标差异 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学习动机决定了他们的学习目标在“理论功底扎实”和“善于学以致用”这两个选项中,76.7%的学生不约而同地选择后者作为自己的学习目标,只有23.3%的学生更希望自己在理论上打下坚实的基础这说明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目标非常务实,能否灵活地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是他们评价其学习效果的首要因素 三、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实施教学改革 鉴于学生在学习动机、学习风格和学习目标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差异,我们必须对过去“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和考核体系进行改革,建立适应学生个体发展的全新教学模式 1.全面了解班级学生,进行合理分类 首先,教师要通过观察、访谈、调查和学生自我鉴定等途径,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班级学生然后,根据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风格、学习目标等方面的差异,将学生进行合理分类比如从学生的学习风格和学习动机的角度来分类的话,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一是理论导向型(习惯于传统学习方式,看重考试分数和奖学金,有升学计划);二是实践导向型(关注现实生活,善于自学,注重知识的运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三是兴趣导向型(不满足于教材内容,对感兴趣的东西勤学好问,愿意深入钻研,但对不感兴趣的领域满足于考试通过)。
当然,有的学生可能兼具两种以上类型的特点,这就需要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特点并结合其本人意向来确定值得注意的是,在分类前,教师要向学生解释分类的目的,使学生认识到分类的必要性,防止由分类而产生负面影响分类后,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个人意向,适当作调整,合理地进行流动,保持动态平衡,让他们始终处于最匹配的类型之中分类要兼顾志同道合、性格互补、性别搭配合理的原则这样既便于互帮互学,又能使学生的能力在愉快的合作学习中得到提高 2.针对学生类型,实施分组教学 为了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可以针对学生的不同类型,实施分组教学法,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资源,尽可能地让每一类型的学生都获得最大的收获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状况分成若干学习小组,然后教师采取分组提问、小组讨论、个别指导、最后小结的步骤进行教学比如,对理论导向型的学习小组,设置的问题应以教学大纲的要求为依据,在进行指导时力求清晰透彻,以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对实践导向型的学习小组,可以将问题设计得灵活一些,生活化一点,注重培养学生解决现实问题能力而对兴趣导向型的学习小组,设置的问题要尽可能有趣味性,难度也可适当大一点,让他们在向未知的领域发起挑战的同时,又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3.设计匹配作业,采用多种批改方式 为了符合不同类型学生的要求,布置的作业必须与学生类型相匹配,进行“量体裁衣”,使各类学生都有适合自己的题可做对理论导向型的学生,作业应贴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并突出重点在批改作业时,强调答案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对于实践导向型的学生则可根据教材的内容,设计应用性较强的选做题,培养他们综合地运用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对兴趣导向型的学生,可鼓励他们选做难度大一点,涵盖的知识点广一些的作业在作业的批改方面,也可以形式多样,如面批、小组内互改、小组集体批改等,评分可采取等级制、百分制、更要用评语把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结合起来学生作业的答案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就要予以肯定对见解独特、作业态度认真、正确率高的作业等,可加鼓励性评语对出现错误的作业,暂不评分,待学生订正后再重新评分,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改革考核方式,实行多元化评价 首先,调整平时和期中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比例,二者在总成绩中的分量不低于40%我在所任课班级的具体做法是,平时成绩占20%,包括考勤、课堂演练(提问、讨论、演讲等)和课外作业(包括课后习题、读书笔记);期中考试占20%,包括社会调研报告和学术论文;期末成绩占60%,试题分基础题和应用题两部分。
其次,笔试和口试考试相结合不同的考试方法有不同的功能,所考察的能力点也不同笔试主要检测学生的认知领域,如记忆、想象、思维;口试主要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的敏捷性、心理素质等方面因此,期末考试采取传统的笔试方式,而期中考试则结合专题演讲和论文答辩的方式,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考查学生 四、结语 本文从学生个体差异出发讨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改革策略当然,个体差异并不是制定教学策略的唯一依据,但它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依据因材施教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是值得我们为之深入研究探讨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李介,李树宏.学习方式的个体差异与因材施教的研究综述[J].大理学院学报,2002.3:102. [2]林小梅.在因材施教原则下实行量体裁衣式的考试评价刍议[J].教育与考试,2007.2:94. [3]吴树敬,叶云屏.分析学生个体差异,探索因材施教有效途径[J].外语界,2006年增刊(总第117期):34. [4]周光明,彭红军.尊重差异、因材施教,构建和谐“教学”新模式[J].中国大学教学,2007.6:6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