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然资源学第四章资源评价原理与方法讲义.pdf
7页第四章资源评价原理与方法第一节 资源评价的概念及其分类一、资源评价的概念一、资源评价的概念1.资源评价:是根据资源类别、属性、形成原理和形成条件以及时空分布规律,从科学角度对其存在、数量、质量和可使用情况进行客观评述和估价2.2.自然资源评价:就是按照一定的评价原则或依据,对一个国家或地域的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地域组合、空间分布、开发利用、治理保护等进行定量或定性的评定和估价二、资源评价的分类二、资源评价的分类(一)资源评价分类方法1.根据评价对象, 自然资源评价可以区分为单项自然资源评价单项自然资源评价和自然资源综合评价自然资源综合评价2.根据评价侧重, 自然资源又可以区分为以自然属性评价为主的自然资源质量评价自然资源质量评价和以经济属性评价为主的自然资源经济评价自然资源经济评价3.根据评价的特定目的,可分为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评价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评价、自然资自然资源保护改造评价源保护改造评价等二)资源评价分类实例1.土地资源评价分类:潜力评价、适宜性评价、经济评价1)土地潜力评价土地潜力评价(或称土地利用能力)评价,是指土地在用于农林牧业生产或其他用途方面的潜在生产能力 它主要是依据土地的自然特性及其对某种持久利用方式的适宜程度或限制程度,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潜在生产力所进行的土地质量等级之评定与划分,故它又被称为土地潜力分级。
由于土地潜在生产能力与光、温、水、土及其他自然因素有关,尤其是气候与土壤两者乃是影响土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养分循环的主要环境因子, 所以是气候与土壤两者乃是影响土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养分循环的主要环境因子,所以有以气候要素以气候要素为主的潜力评价为主的潜力评价和以土壤要素为主的潜力评价以土壤要素为主的潜力评价以及将气候、将气候、 土壤土壤两者结合的潜力评价两者结合的潜力评价等三种2)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则针对一定的土地利用方式 土地利用方式的分类有不同的层次,高层类型如农业、林业、牧业、工业、交通、国防、城市、旅游等用地,底层类型如小麦、杉木、茶叶、果园、 居住与机场等用地 土地适宜性评价就是根据一定的标准,确定土地对一定用途适宜与否以及适宜程度高低 根据土地适宜性评价分类中是否用量化的标准可将土地适宜性分为两类①定性土地适宜性分类②定量土地适宜性分类 3)土地经济评价土地经济评价是运用经济指标对土地质量进行评定,即对土地进行投入和产出分析, 并由此来决定土地的适宜程度性类型及其适宜程度 其实质在于表现不同的自然条件与经济条件下,不同质量土地的生产耗费量与提供产品量的对比关系,或在相同投入量下取得不同产出量的经济指标。
这种评价强调土地的经济属性,从土地利用的经济学方面来评价土地的质量常用的土地经济评价方法有毛利分析与现金流量贴现分析等方法它与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差别是, 既考虑土地的自然属性之差异,更着重研究在 等量劳动耗费条件下,土地的产出效果第二节国土资源评价的目的与内容一、评价目的1、国土资源评价:针对特定的国土区域,根据资源类别,属性、形成原因和形成条件以及时空分布规律,从科学角度对其存在、数量、质量和可使用情况进行客观评述和估价其评价的对象是一个国家或国家内部的某一特定区域 (行政区或自然区) 由自然、经济、社会(人力)三大资源组成的复杂的物质系统2、开展国土资源评价的目的开展国土资源评价的目的, 在于通过对国土规划地域内各种重要资源,特别是整个国土资源系统的数量与质量、结构与分布以及开发潜力等方面的评价,从强化地域整体功能出发,明确所规划的地域国土资源的整体优势与劣势、 优势资源在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制约优势资源开发的主要因素,揭示各种资源在地域组合上、 结构上和空间配置上合理与不合理、 匹配和不匹配的关系,掌握各种资源,特别是重要资源的开发潜力,明确国土开发与整治的方向与重点, 为制定人地协调发展与强化地域系统功能的国土规划提供全面的科学依据。
可以说,国土资源调查是基础、评价是依据、规划是手段、管理是核心、保护与合理利用是目的二、评价内容1、国土资源:首先是指这个疆域范围内从上空到地下的自然资源, 主要包括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六大类其次还有被称之为社会资源的人力资源, 以及人通过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重要条件的各种设施,如工厂、矿山、交通线路、水利工程等因此,在一定的意义上国土资源还包括社会资源它是一个由自然资源、经济资源与社会(或人力)资源共同组成的彼此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复杂的物质系统因此人类在规划未来而进行的资源评价中, 应当涉及自然资源、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三个方面或三个系统的内容2、自然资源、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三个系统自然资源系统主要包括水、 土、 气候、 生物和矿产五大资源,但在某些地区把能源与自然风景资源单独列出经济资源系统主要包括工业、农业、交通与通信业、建筑业与商业五大资源,他们是各个地域开展国土资源评价的重点但是在某些地区常需要将旅游业、财政、金融业与科技信息资源也列为资源评价的内容,甚至列为评价的重点社会资源系统以人力资源为主体,它的内容主要包括人口、劳动、 智力 (指科技人才) 三大资源以及为人力资源服务的教育、文化、科技卫生、体育等基础设施。
3、国土区域分类:选择资源评价的重点, 主要应该考虑对国土区域整体功能有重大影响的优势资源 同时也应对地域整体功能有重大影响的非优势资源给予考虑 下列按照拥有的资源的优势资源及其对地域整体功能影响的不同,将我国的国土区域粗略划分为三种类型:⑴自然资源优势明显的资源开发型地域⑵经济与技术资源优势明显的技术开发型地域⑶以自然保护、环境治理、旅游观光为主的特殊功能的国土地域第三节国土资源评价的原则1、整体性原则⑴将优势资源与非优势资源紧密结合任何一个地域的国土资源系统(或者子系统)都是由优势资源与非优势资源(或劣势)资源两部分构成的统一体规划人员即需要通过数量、质量的评价,明确哪些是优势资源,又需要明确优势资源与非优势资源之间的联系从另一个角度看,一个地区的优势资源往往仅一二种,如果没有必要的辅助资源与之配合,就会形成“孤掌难鸣”的状态;如果有足够的辅助资源与之配合,则会形成整体组合优势同时,即使对确认的优势资源,也不能加以绝对化,既要认识它在总体上构成地域明显的资源优势, 但是又必须深入地剖析它在优势中寓有的劣势方面, 把资源的优势方面与劣势方面结合起来评价 (如以武汉水资源为例)⑵将局部与全局相结合。
在开展国土资源评价时, 既需要通过横向对比明确每一部门或某一个局部地区的资源优势, 更需要把它置于全省或全国乃至世界同类地区的更大整体中来评价其优势2、时间性原则(1) “空间性”与“时间性”相结合2)宏观与微观层次评价相结合所谓宏观层次是指从地域水平的高度评价资源; 而所谓的微观层次则是从品种与化学成分角度评价资源3)现状与潜力评价相结合4)顺向与逆向评价相结合3、可持续利用原则(1)在对人类有意义的时间和空间尺度上,任何一类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都必须保证其利用强度不超过自然资源可承载能力;从而使自然资源不仅能够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且也能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构成危害2)坚持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效益的相结合第四节国土资源质量评价方法一、主导因子评判法这一评价方法是在影响某一资源质量的多个因子中, 选择一个或者两个起决定性作用的主导因子作为评判资源质量划分等级的依据然后对这种起主导作用的评价因子, 提出一个或多个能全面确切地表达它的评价指标,并对每一个指标按一定的标准做出分级, 这样便可得到一张可以用于质量分级的标准表 在这种条件下,评价人员只需取得该资源的主导因子在不同地段(即评价单元)的全部指标,便可与评价标准表对照,迅速获得每一个评价地段即评价单元的级别。
在运用该方法做国土资源评价时, 不仅需要科学地选取评价的主导因子(或评价项目)和表达这一评价因子的指标,而且必须对指标进行科学的分级,切记指标分级的主观随意性 这样才能保证获得正确的评价结果二、最低限制因子评判法这一方法是选取多个限制因子作为评价项目(或评价因子) ,各限制因子按其对资源的限制程度进行指标分级, 即划分为不同级别的定量或定性的评判指标或标准; 然后对被评对象的各个限制因子一一评定其级别,记录在评价表格中,最后以限制因子评定的最低级别来确定被评对象的等级三、综合指标评判法这种评价方法选取公认的能反映某一资源质量的综合性指标, 并将综合性指标进行分级,用以评定该种资源的等级同时比较两个以上地域单元的评价结果就可以获得资源优劣的明确概念四、多因子综合评判法这一评价方法是选取对被评价对象——某一资源的质量有影响的多个限制因子作为评价项目,然后将每个评价项目进行指标分级,最后将各限制因子(即评价项目)评定的级别采用一定数学方法综合评判被评价对象的质量等级根据采用数学方法的不同, 可将多因子综合评价法进一步划分为以下四种具体评价方法1.多因子模糊评判法2.等差指数定量评判法3.等差指数非定量评判法4.平均值等差分级评判法5.加权给分评判法6.综合指数评判法五、地域对比评判法六、标准值对照评判法第五节资源评价的工作程序一、准备阶段1.确定评价目的和收集资料2.分析资料,制定工作计划3.组织专业力量(队伍)和分工4.拟定工作方案二、中间阶段三、最后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