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0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doc
4页第10课 鸦片斗争教学设计整体构思【教学目标】1、课程标准: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抗拒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2、三维目标(1)学问与实力:1、通过两次鸦片斗争及一系列不同等条约等学问的学习,理解中国近代历史,既是西方列强侵略、奴役中国人民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抗拒内外压迫的抗争史2、通过引导学生对不同等条约的相应条款进行内容、危害等方面的比较,提高学生比较和概括问题的实力;通过对“鸦片斗争的失败能否避开”等问题的探究,结合同时代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培育学生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辩证的视察、评价历史问题的实力2)过程与方法:1.联系当时国内国际背景分析鸦片斗争爆发的必定性2.结合两次鸦片斗争的史实比较分析《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同等条约的内容及带给中国带来的危害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1.通过讲解并描述鸦片输入对中国造成的危害,对学生进行酷爱生命,远离毒品的教化2.通过对斗争战败缘由的分析,使学生相识到落后就会挨打,激发学生奋勉图强,为祖国的强大而读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3.通过描述英法侵略者火烧圆明园的暴行以及林则徐、关天培、三元里人民等的抗英事迹,教化学生勿忘国耻,自强不息,自觉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做新一代的有为青年。
教材分析】鸦片斗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国的社会性质、社会冲突、革命任务都发生了变更伴随着列强的侵华,中国人民起先了漫长的抗争和探究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对这部分的学问在初中了解还是比较多的因此在课堂上大胆对学问进行适当的整合以利于学生学问框架的构建;授课过程中利用探究式问题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让他们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堂上实行多种方法,让程式化的事务和人物变得立体,以增加学生的体验和感受教学重难点】重点:鸦片斗争的背景、失败缘由处理方法:实行合作探讨探究的形式,引导学生结合材料,对中英两国的实力进行对比分析,理解斗争发生和失败的必定性难点:一系列不同等条约带来的危害处理方法:在小组合作探究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和提炼,增进学生的理解教学方法】本节课接受“了解——理解——见解”的教学方式和思路,在老师主动引导下,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同时协作创设情境法、问题导学法、比较法、自主探究法等具体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育学生思索、分析问题的实力,努力实现师生教与学的有机互动在教材的处理上,着重突出重点、难点内容,点拨思路,启导分析,并给学生留下较多思索的时间和空间,借以逐步培育学生独立思索、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的习惯。
学问结构】 屈辱的斗争正视民族的屈辱 (了解) 屈辱的条约鸦片斗争 背景——实力悬殊 反思民族的差距 (理解) 失败缘由——毫无悬念 吸取民族的精神(见解)教学设计【课前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导入】:创设情景:(播放《我们拥有一个名字叫中国》歌曲,屏幕展示鸦片斗争有关图片老师过渡:伴随着激扬深厚的乐曲,鸦片斗争的一幅幅画面清楚地呈现在我们眼前今年适逢鸦片斗争170周年,各地纷纷举办纪念活动,纪念那个中华民族的转折点,纪念那段中华民族的屈辱史、抗争史、探究史正如著名导演谢晋所说:“只有当一个民族真正站起来的时候,才能正视和反思他曾经遭受的屈辱今日,就让我们一起来正视和反思鸦片斗争那段屈辱的历史多媒体展示课题)第十课 鸦片斗争设计思路:创设情景,将学生初步带入课堂氛围,为本节课的情感教化奠定基础讲授新课】:、一、正视民族的屈辱老师过渡:请大家观看视频,回顾鸦片斗争的过程,完成下表。
播放鸦片斗争视频片段)(一)屈辱的斗争时间事务1839.61840.6—1842.8签订中英《南京条约》1843年,1844年其次次鸦片斗争1858年俄、美、英、法《北京条约》火烧圆明园(学生回答,完成上表,老师点评设计思路:视频形象直观,加深学生的感性相识,表格一目了然,便于驾驭基础学问老师过渡:斗争的过程充溢了悲壮,斗争的结局更令人沮丧屏幕展示)探究一:史学家普遍认为:鸦片斗争的失败是中华民族的屈辱,而一系列不同等条约的签订更是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他们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些不同等条约原委给中国造成了什么样的损害?我们一起来解读条约,集中解决以下三个问题:(二)屈辱的条约(屏幕展示)两次鸦片斗争中签订的不同等条约★《南京条约》:1.割香港岛给英国 2.赔偿2100万银元 3.五口通商 4.协定关税 附件: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建立租界的特权★《天津条约》:1.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2.十口通商 3.外国人可以到内地游历、经商、传教 4.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通航 5.赔偿英法巨额白银★《北京条约》:1.承认《天津条约》有效 2.增开天津为商埠 3.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4.对英法赔款各增至白银800万两 其次次鸦片斗争期间,俄国割占100余万平方公里领土。
问题:1.这些条约中,共同涉及的内容有哪些? 2.以上条约使中国的哪些主权遭到破坏?3.这些主权的丢失说明白什么?(学生分组探讨,小组合作探究,共同完成任务老师点评,留意对学生的引导设计思路:既可以让学生更深化的驾驭和理解不同等条约带来的危害,又可以在探讨合作的过程中熬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合作学习的实力二、反思民族的差距(一)背景——实力悬殊老师过渡:通过刚才斗争的过程可以看出,虎门销烟后不久英国就挑起了鸦片斗争,于是有人就把责任推到了林则徐身上,假如没有林则徐的禁烟运动,就不会有鸦片斗争,这种观点正确吗?(屏幕展示)探究二:1.英国具备发动斗争的实力吗?中国为何会成为它的侵略对象? 2.英国发动斗争的驱动力是什么?屏幕展示“鸦片斗争前的东西方对比”一组图片学生阅读图片得出结论:中英两国的综合国力相去甚远,英国具备了发动斗争的实力,中国自然成为它觊觎的对象设计思路:创设情境,问题导学,利用图片资料引导学生体会历史,自主学习,深化思索,了解斗争发生的必定性老师过渡:斗争的条件已经具备,那么发动斗争的驱动力又是什么呢?(屏幕展示)材料一: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须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跑于全球各地。
……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供世界各地消费 ——《共产党宣言》学生阅读材料得出结论:1.根本缘由:打开中国的大门,把中国变为它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屏幕展示)英国打开中国大门的过程商品自然经济抵制敲门 贸易逆差毒品扭转贸易逆差推门 禁烟运动(屏幕展示鸦片输入带来的危害)武力砸门 鸦片斗争设计思路:形象的比方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英国打开中国大门是蓄谋已久的;通过鸦片输入的危害进行情感教化,告诫学生珍爱生命,远离毒品老师过渡:中国禁烟运动的消息传到英国,引起了怎样的反响呢?(屏幕展示)材料二、中国禁烟运动 “给了我们一个斗争的机会……可以使我们最终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这种机会或许不会再来,是不行能轻易放过的 ——《安得鲁· 韩德森致拉本特函》学生阅读材料得出结论:2.干脆缘由:禁烟运动设计思路:始终引导学生论从史出,养成良好的习惯,培育阅读分析问题的实力。
二)失败缘由——毫无悬念老师过渡:常言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从刚才的比较已经可以预见斗争的结局屏幕展示)探究三:但这场斗争为什么会败得那么惨呢?有人说是因为道光帝撤了林则徐的职,也有人说是因为我们武器太落后,你怎么看?屏幕展示两则材料材料一、“就清王朝的衰败和英国在工业革命后获得的新力气来看,斗争的结果是不行避开的但在斗争的进行中,皇帝在抗拒与妥协、开战与求和之间游移不定,对伦敦担当海外利益义务的错误估计以及缺乏敌方的精确情报——全部这些都预示了失败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19,中国的奋斗》材料二、“英国之所以能够领先打开中国的大门,是因为它在印度拥有强大的基地,并限制着各大洋……此后的斗争清楚地表明白中国令人无望的军事劣势英中两国的力气差距比西班牙折服者和阿兹科特人之间的力气差距还要悬殊的多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依据材料,学生进行小组探讨,得出结论1.客观缘由── 英国综合国力强大2.主观缘由── 清王朝的腐朽落后,决策不当,战和不定3.根本缘由──中国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无法抗拒新兴的资本主义设计思路:照旧接受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更深层面的思索,通过分析比较多方面的因素,从理性上相识鸦片斗争失败的必定性。
学问小结过渡:本节课我们了解了斗争的经过,分析了斗争的背景,探讨了斗争失败的缘由和危害学问的学习到此结束,但我们知道学习历史,不仅仅是为了记住它曾经发生过什么,更重要的是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在本课的学习中,你最大的感悟是什么?(屏幕展示)三、吸取民族的精神情感升华:播放视频(观看视频谈感悟,建议学生写下来)学生自由发言,老师留意点评对鸦片,对清政府,对侵略者,对林则徐、关天培、三元里人民,对圆明园任选一角度老师点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感受,这就是共享的快乐大家看到了屈辱,更看到了抗争,看到了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支撑着中华民族在屈辱中崛起,于泪水中前行,我失去了一只臂膀,就睁开了一只眼睛屏幕展示)(屏幕展示图片)由古及今:回首那段岁月,不禁泪眼婆娑,祖国在哭泣,人民在流泪,神州大地在颤抖不在缄默中爆发,就在缄默中灭亡血的教训让中华民族恒久记住了一句话:落后就会挨打!不甘屈服的中国人民,从今起先了漫长的抗争和探究,他们追求着一个共同的目标,确定要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自强、民主、开放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洋务派,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康有为梁启超掀起了维新变法的浪潮;孙中山,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革命的火炬最终传递到了共产党人手中,他们高举着沾满先辈鲜血的火炬,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最终在1949年迎来了祖国的黎明。
他们前仆后继就是为了证明一个道理:独立才有地位,自强赢得敬重,民主促进和谐,开放更加强大他们的豪言壮语至今回荡在我们耳边,他们目标也已经实现1949年的10月,毛泽东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庄重的宣布:中国人民站起来了!1979年的春天,邓小平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中国人民从今富起来!而今,党的第三代领导人与时俱进,继往开来,正在带领中国人民强起来!和平崛起是中国的必定选择,和平崛起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也造成了某些西方国家的恐慌,于是各种各样的刁难、责难、破坏、威逼接踵而至,现实告知我们,中国的和平崛起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但历史同样告知我们,饱经风霜的中华民族,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