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一劳动节的由来简介范文(通用7篇).doc
11页五一劳动节的由来简介范文(通用7篇) 【节日贺词祝词】 春季是24个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五一劳动节的由来简介的7篇,欢迎品鉴! 【篇1】五一劳动节的由来简介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中的头一个节气,反映的是季节的变化当太阳到达黄经315°时为立春节点 我国自古为农业国,春种秋收,关键在春民谚有“一年之计在于春”的说法旧俗立春,既是一个古老的节气,也是一个重大的节日天子要在立春日,亲率诸侯、大夫迎春于东郊,行布德施惠之令《事物记原》记载:“周公始制立春土牛,盖出土牛以示农耕早晚后世历代封建统治者这一天都要举行鞭春之礼,意在鼓励农耕,发展生产 立春是24节气之首,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它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是我们先辈了解自然的结晶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当太阳黄经为315度时就到了立春立春这天“阳和起蛰,品物皆春”,过了立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 古代有这样一个传说:立春快到来的时候,县官会带着本地的知名人士去土地里挖一个坑,然后把羽毛、鸡毛等轻物质放在坑里,等到了某个时辰,坑里的羽毛和鸡毛会从坑里飘上来,这个时刻就是立春时辰,开始放鞭炮庆祝,预祝明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节,立,建始也……立夏秋冬同古代“四立”,指春、夏、秋、冬四季开始,其农业意义为“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概括了黄河中下游农业生产与气候关系的全过程中国幅员辽阔,地理条件复杂,各地气候相差悬殊,四季长短不一,因此,“四立”虽能反映黄河中下游四季分明的气候特点,但“立”的具体气候意义却不显着,不能适用全国各地黄河中下游土壤解冻日期从立春开始;立春的第一候为“东风解冻”,两者基本一致,但将立春作为春季开始的标志,却有些过早 立春的谚语 立春落雨至清明 寓意:立春那一天如果下雨,预示直到清明前都会多雨 立春打雷,十处猪栏九处空 离意:立春开始响雷,六畜不安 正月展春流 窝意:立春以后,潮汐的海流会加大 春天后母面 窝意:入春以后,天气就像后母的脸色,阴晴冷暖无常 春雾曝死鬼,夏雾做大水 寓意:春天降雾说明天会放晴,而夏天降雾则会雨涝成灾 立春赶春气 寓意:立春之后万象回春,稻田、池塘等水面开始蒸发,明示世人春天已降临 初一落初二散,初三落月半 寓意:初一如果下雨,初二就会放晴;初三如果下雨则可能会一直下到十五 雨浇上元灯,日晒清明日。
离意:上元日下雨,清明定会是晴天 早春晚播田 寓意:立春日如在上年十二月内意为早春,如果要播种不要过早也不要过迟,要按季节行事 立春天气晴,百事好收成 寓意:如果立春这一天天气晴朗,一定会有一个好收成篇2】五一劳动节的由来简介 中秋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为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八月是秋季的第二个月,古时称为仲秋,民间则称其为“中秋”,因为这一天为满月,象征团圆,故中秋节又被称为团圆节 中秋节有着悠久的历史我国自古就有祭祀月亮的礼制,据《周礼》记载,周代已有“秋分夕月”、“中秋夜迎寒”的活动中秋时节正逢秋粮收获,古人答谢神灵护佑庆祝活动,称为“秋报”中秋月朗中天,秋高气爽,正是赏月的绝佳时令 后来祭月便逐渐为赏月所代替,节庆延续下来,并被赋予新的含义 在中秋节的演变过程中,不乏诸多美丽的神话,嫦娥奔月、吴刚伐桂、唐明皇游月宫等一系列传说使中秋节充满浪漫色彩 唐朝初年,中秋节已成为固定节日,宴饮赏月颇为盛行当时的中秋节仅停留在贵族赏月与玩月阶段,没在民间流行宋代以后,中秋节始盛行民间 明清时期,中秋成为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并形成了许多地方特色的节庆活动,如“卖兔儿爷”、“树中秋”、“舞火龙”、“烧斗香”等,使中秋节具有了更多文化内涵。
2015年5月,中秋节被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2015年起,被国务院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篇3】五一劳动节的由来简介 大寒是24节气之一最后1个节气每年1月20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00°的时候大寒《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十二月中,解见前《授时通考·天时》引《三礼义宗》:“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 这个时候寒潮南下频繁,是中国大部分地区一年中的最冷时期,风大,低温,地面积雪不化,呈现出冰天雪地、天寒地冻的严寒景象这个时期的话就是,铁路、邮电、石油、海上运输等部门要特别注意及早采取预防大风降温、大雪等灾害性天气的措施农业上同时也要加强牲畜和越冬作物的防寒防冻 俗话说:“花木管时令,鸟鸣报农时”花草树木、鸟兽飞禽均按照季节活动,因此它们规律性的行动,被看作区分时令节气的一个重要标志 中国古代把大寒分为三候:“一候鸡乳;二候征鸟厉疾;三候水泽腹坚就是说到大寒节气便可以孵小鸡了而鹰隼之类的征鸟,却正处于捕食能力极强的状态中,盘旋于空中到处寻找食物,以补充身体的能量抵御严寒;在一年的最后5天内,水域中的冰一直冻到水中央,且最结实、最厚 孩童们可以尽情在河上溜冰。
此外,大寒出现的花信风候为“一候瑞香,二候兰花,三候山矾”,这也是可以作为判断大寒的重要标志篇4】五一劳动节的由来简介 第一点我们需要首先明确农历不是“阴历”而是阴阳合历节气是农历的太阳历 成分,是农历用来标度太阳视运动的,就是一个回归年农历中称作:岁实立春总在公历2月4号左右因为公历属于阳历之一但是因为公历是平均太阳历,所以只能是基本上和节气日对应,前后有时会波动一两日的 立春节气是按照农历的定气法则计算的,依照的是精密的天文计算,立春交节时刻时就是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所以农历节气是完全吻合天象的农历二十四节气过完一次,就是一个回归年了 但是农历是阴阳合历,农历的一个月要符合朔望月平均历年也要符合回归年所以农历使用朔望月定历月,平年十二个月,三百五十四天左右,为了让历月吻合月相这是农历中的朔望月成分农历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候,表示四季寒暑,是农历的太阳历成分这两者是有机统一的一个整体 农历使用必要时设置闰月的方式来协调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来使农历的日期也可以和四季挂钩,有闰月的年份是农历的闰年,有十三个农历月三百八十四天左右这两个数字,农历平年有三百五十四天左右,农历闰年有三百八十四天左右。
但是一个岁实是日那么一个农历平年勉强能容下二十四个节气,有时一个平年只有二十三个节气农历闰年三百八十多天的时间,比一个岁实多了大约二十天,能容下的节气数量肯定大于二十四个按照农历计算的法则冬至日必须在十一月,从甲年冬至所在月到乙年冬至所在月看有多少个农历月,如果有十二个农历月则是平年不置闰,如果有十三个农历月则是闰年,需要设置闰月,安排在没有中气之月 因为农历闰年有二十五个节气,所以次年就有可能只有二十三个节气了,不过也有次年是二十四个节气的情况这些都是非常正常的现象,绝对和凶吉无关因为节气是阳历成分,农历是阴阳合历需要协调朔望月和回归年,所以才会产生这种现象了 至于说为什么是立春节气,这其实与农历正月的中气有关,农历正月的中气是雨水,农历腊月的中气是大寒所以立春在大寒之后,雨水之前,在农历平年只有一个立春的时候,会在正月或者腊月,在有双立春的农历闰年,就会在正月和腊月各有一个立春节气因为农历的历年是协调朔望月和回归年的朔望月和回归年在农历中是一个整体篇5】五一劳动节的由来简介 国庆节的来历 1949年10月1日,是新中国成立的纪念日这里应该说明一点,在许多人的印象中,1949年的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有数十万军民参加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
其实,人们头脑中的这一印象并不准确因为,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典礼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盛典,而不是开国大典 实际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也就是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早在当年10月1日之前一个星期就已经宣布过了当时也不叫“开国大典”,而是称作“开国盛典”.时间是1949年9月21日这一天,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主任毛泽东在政协第一届会议上所致的开幕词中就已经宣告了新中国的诞生 1949年10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的决议》,规定每年10月1日为国庆日,并以这一天作为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从1950年起,每年的10月1日成为了全国各族人民隆重欢庆的节日 国庆节有哪些意义 国家象征 国庆纪念日是近代民族国家的一种特征,是伴随着近代民族国家的出现而出现的,并且变得尤为重要它成为一个独立国家的标志,反映这个国家的国体和政体 功能体现 国庆这种特殊纪念方式一旦成为新的、全民性的节日形式,便承载了反映这个国家、民族的凝聚力的功能同时国庆日上的大规模庆典活动,也是政府动员与号召力的具体体现 基本特征 显示力量、增强国民信心,体现凝聚力,发挥号召力,即为国庆庆典的三个基本特征。
国庆节的风俗习惯 国庆日,各国都要举行不同形式的庆祝活动,以加强本国人民的爱国意识,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各国之间也都要相互表示祝贺每逢五年或逢十年的国庆日,有的还要扩大庆祝规模 为庆祝国庆日,各国政府通常要举行一次国庆招待会,由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或外交部长出面主持,邀请驻在当地的各国使节和其他重要外宾参加但也有的国家不举行招待会,如美国、英国均不举行招待会篇6】五一劳动节的由来简介 2月3日立春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它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是我们先辈了解自然的结晶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当太阳黄经为315度时就到了立春 立春是24节气之首,立春这天“阳和起蛰,品物皆春”,过了立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 立春节气特征 干支历法是上古文明的产物,上古历法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立春”,地域分界线在今广西桂林到江西赣州一线,当节气立春时,那一线以南地区,已有春的气息了立春是一个略带转折色彩的节气,这种转折在全国范围并不是十分明显,但立春后白天渐长,意味着最严寒的时期基本过去,天气开始逐渐回暖,万物渐次复苏。
在南方岭南,早春的气息已扑面而来;而在北方,立春,更多只能说是春天的前奏,并没进入春天 气候变化 立春不仅是干支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而且在自然界、在人们的心目中,春意味着风和日暖、鸟语花香,也意味着万物生长、春耕播种,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在气候学中,春季是指候平均气温10℃至22℃的时段时至立春,人们明显地感觉到白昼长了,太阳暖了气温、日照、降雨,这时常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上升或增多篇7】五一劳动节的由来简介 大寒是24节气中最后一个节气,每年1月20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00°时为“大寒”大寒,是天气寒冷到极点的含义《授时通考·天时》引《三礼义宗》:“大寒为中者大寒,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 这个时候寒潮南下的非常频繁,是我国大部地区一年中的寒冷的时期,而且在这段期间之内风大,低温,地面积雪不化,呈现出冰天雪地、天寒地冻的严寒现象五一劳动节的由来劳动节的来历简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