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苏轼 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docx

7页
  • 卖家[上传人]:杏**
  • 文档编号:316256165
  • 上传时间:2022-06-23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2.70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苏轼 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苏轼《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 宋代:苏轼 余去岁在东武,作《水调歌头》以寄子由今年子由相从彭门居百余日,过中秋而去,作此曲以别余以其语过悲,乃为和之,其意以不早退为戒,以退而相从之乐为慰云耳 安石在东海,从事鬓惊秋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扶病入西州雅志困轩冕,遗恨寄沧洲 岁云暮,须早计,要褐裘故乡归去千里,佳处辄迟留。

      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 译文 当年谢安隐居在东海,出仕做官鬓发已霜秋,中年难与亲友别,唯有丝竹缓离愁一旦功成名就,准备返归东海,谁料抱病入西州做官困扰了隐居的雅志,遗恨寄托于田园山丘 既已年高衰朽,便当及早划筹,要做百姓穿粗裘返回故乡遵迢千里,选取佳地长住久留酒醉放歌君相和,醉倒在地君扶我,只有醉时忘忧愁任凭刘备笑我无大志,我却甘愿身居平地,仰看他高卧百尺楼 注释 水调歌头: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台城游”“凯歌”“江南好”“花犯念奴”等双调,九十五字,平韵 东武:指密州 子由:苏轼之弟文学家苏辙字 彭门:指徐州 此曲:指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词 安石:谢安,字安石,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东晋名臣,以功封建昌县公,死后赠太傅东海:谢安早年隐居会稽(今浙江绍兴),东面濒临大海,故称东海 “从事”句:意为谢安出仕时鬓发已开始变白谢安少有重名,屡征不起,直到四十多岁才出仕从政 “中年”两句:《晋书·王羲之传》:“谢安尝谓羲之曰:‘中年以来,伤于哀乐,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

      ’羲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顷正赖丝竹陶写,恒恐儿辈觉,损其欢乐之趣’丝竹,泛指管弦乐器 “一旦”三句:意思是说谢安功成名就之后,一定准备归隐会稽,不料后来抱病回京了西州,代指东晋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市) 雅志:指退隐东山的高雅的志趣轩冕(xuānmiǎn):古代官员的车服借指做官 沧洲:水滨,古代多用以指隐士的住处 岁云暮:即岁暮云,语助词 要褐裘(qiú):指换上粗布袍,意为辞官归乡,作普通百姓 迟留:逗留,停留 “惟酒”句:语本《晋书·顾荣传》:“恒纵酒酣畅,谓友人张翰曰:‘惟酒可以忘忧,但无如作病何耳’ “一任”二句:意思是说,任凭有雄心大志的入瞧不起我们,也不去管它了刘玄德,刘备 创作背景 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八月,“相从彭门百余日”的苏辙打算离开徐州,赴南都(今河南商丘)留守签判任,临行前作《水调歌头》词告别苏轼“以其语过悲”,便写下了这首和作,对其弟加以宽慰 鉴赏 上阕咏史,写东晋谢安的经历,意在“以不早退为戒”发端明点“安石”,领起上半阕词人的写作角度比较独特,既不写他经天纬地的才能,也不写他建功立业的辉煌,而是写他人生的另一侧面。

      劈头就写谢安中年出仕的尴尬:他本来隐居会稽,踏上仕途时鬓发已开始染上秋霜,令人吃惊再写人情的难堪:人到中年,与亲友相别时觉得难舍难分,于是借音乐来抒写离愁而后突出他一向抱有的功成身退的心愿:“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语气多么肯定,多么坚决,确实是对史书中所谓“安虽受朝寄,然东山之志始末不渝,每形于言色”(《晋书》)数语准确的表述而结果却是“扶病人西州”,这就反跌出困於轩冕不遂雅志的“遗恨”这种“遗恨”,便是作者引出的鉴戒——“不早退”词中的“困轩冕”只是一个文雅的或婉转的说法,实际上(至少在某种程度上)与贪恋功名富贵是联系在一起的 下阕述怀,设想早日“退而相从之乐”换头“岁云暮”三字承上转下,“岁暮”当指年华老大,“早计”是对“遗恨”而言,其内容便是“要褐裘”,亦即辞官归隐,过平民生活以下七句是由此产生的设想:在归乡的千里长途中,每逢山水名胜或有贤主、良朋接待之类好的去处,可以随意逗留,尽情游乐,不必如*中人因王命在身而行道局促,一层:我带着醉意唱歌时你跟着唱和,我因醉酒倒下时你要搀扶我,——只有酒是可以使人忘怀得失的,二层:这样,有雄心大志的人会瞧不起我们,那就悉听尊便好了,我们只管走自己的路,三层:这种种设想,情辞恳切,言由中发,有如骏马驻坡,不可遏止,充分表现出词人对辞官归隐而享弟兄“相从之乐”的夙愿。

      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极写想象中“退而相从之乐”的情态,简直是对二人的“合影”篇末“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两句,反用典故,并非真要趋同胸无大志的庸人,而只是强调素愿的坚定不移,这体现了用典的灵活性 同《南乡子》(东武望余杭)、《醉落魄》(分携如昨)、《减字木兰花》(贤哉令尹)等词作一样,这首词着重表现了苏轼前期思想的另一面,虽然“功成名遂”尚未实现,出仕思想仍占上风,但在某种程度上徘徊于出处之间,却是可以肯定的早在嘉祐五年(1060)苏氏弟兄寓居怀远驿时,即有“夜雨对床”,“为闲居之乐”(苏辙《逍遥堂会宿二首》引、《再祭亡兄端明文》等)的口头约定,这一回正是对前约的重申,当然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出于对其弟的安慰,词中流露出深厚的兄弟之情不过,他在诗词中不断表达的这种归卧故山的雅志,最终还是没有实现苏辙词中的“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倒成了他们此后生活的写照 第7页 共7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