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建设的有关设想(下).docx
17页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建设的有关设想(下) 张基尧 李树泉 谢文雄虽然现在西线调水工程由于各种原因还不能开工建设,但是并不意味着我们不需要做好技术准备,临渴掘井是不行的1999年辽东半岛以及胶东半岛大旱,大连由于引碧入连工程已经竣工,干旱没有对工农业及人民的日常生活造成太大的影响但是胶东半岛就不同了,由于没有引水工程,而且附近也没有集中水源,干旱对当地造成的影响非常严重:烟台市限制供水,周边水库都干涸了,在库底临时打井抽水;当地很多大型企业国外的订单不能按时供货,导致大量索赔事件的发生;我陪同温家宝总理去山东视察,南四湖已经干涸,水生动物几乎绝迹,湖上的木船因干晒断裂这种情况不能在我们国家重复地出现,有一次教训就足够了如果不是因为这次大旱,南水北调工程可能还不会这么快上马建设所以,在水的问题上必须未雨绸缪,首先应该在技术上做好准备,什么时候开工则是时机选择的问题,多一手准备总比没有准备强在西线调水问题上也是如此在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方面,到目前为止还是做了不少工作,提出了许多调水方案,下面我主要谈谈我所了解的有代表性的几种方案以及我认为还应做的工作关于林一山与相关专家提出的西部南水北调方案。
长江水利委员会原主任林一山在任职期间,组织有关同志经过十几次赴青藏高原实地调研形成了《西部南水北调工程方案》1952年,毛泽东视察黄河时对时任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王化云说,“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借一点也是可以的从而有了南水北调这个构想1953年2月毛泽东视察长江时,对时任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林一山说,“你要考虑南水北调从哪里调水,怎么调水的问题林一山接受了毛主席的嘱托,组织力量研究南水如何北调的问题,经过几十年的勘察、研究,后来形成了多个方案:其中一个就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从汉江丹江口水库调水到北京,现在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基本上延续了当时的设想,只是在规模、线路、工程结构、建设管理等方面做了调整;另一个方案就是《西部南水北调工程方案》,比我们当前设想的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方案要宏伟得多,我们目前制订的方案仅仅是调川水入黄河,不能供水到新疆和内蒙古,《西部南水北调工程方案》计划从西南地区引水到新疆东部和内蒙古西部《西部南水北调工程方案》中提出:我国西南地区水资源丰富,分布着怒江、澜沧江、金沙江、雅砻江以及大渡河五大水系,多年平均径流量大约分别是580亿、700亿、1430亿、600亿以及500亿立方米,这些河流组成的水源区平均来水量为873亿立方米,可供用水量832亿立方米。
调水区人口稀少,生产生活耗水量极低,据20世纪末测算,这一区域的耗水量不到1亿立方米,绝大部分是自然蒸发因此,这一地区是我国在水资源方面的一个“富矿”,也就是说这一地区有水可调而西北地区需水补充,这样就有一个“需要”和“可能”的结合这个方案考虑得比较宏伟具体来说,它把西部调水工程分三个部分,即水源区工程、总干渠工程和供水区工程,供水目标最后把水输送到干旱的新疆和内蒙古水源区工程把五大水系连作一片,形成一个总的供水区域,在区域内建24座大坝,坝高分别为60到300米,其中自流引水坝13座,提水坝11座,通过巴颜喀拉山南侧10条累计180公里隧洞和1000多公里的渠道,把24座大坝连成一体,形成一个庞大的水库群通过这个水库群调水800亿立方米,其中自流供水526亿立方米,通过水泵提水形成自流274亿立方米在电力补给方面,通过提水后形成的自流水发电来弥补一部分提水所需要的电量总干渠工程从穿过巴颜喀拉山的隧洞起至甘肃兰州的大柳树水库之间修建1410公里的干渠,这段渠道处于南北走向,地势南高北低,可以自流,而且水流落差大,可以考虑引水与发电相结合针对总干渠的线路走向还研究了两个方案:一个是“总干渠+洮河梯级+部分黄河干流”方案,另一个是黄河干流梯级方案。
受水区工程受水区工程主要供水区域是内蒙古西部和新疆的东部,兼顾了甘肃、宁夏、陕西、山西部分重要城市的工农业以及生活生态用水北干渠工程:沿着内蒙古西部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以及巴丹吉林沙漠沿天山开凿渠道自流引水到乌鲁木齐,渠道全长约3000公里南干渠工程:在水流穿过巴颜喀拉山后,在加曲河分流,一部分流入洮河,一部分流入黄河干流,干渠规划以黄河干流上的多尔根水库引水,沿黄河左岸及柴达木盆地北沿,穿过阿尔金山与安南坝山的垭口转向阿尔金山以北,自流到塔里木盆地《西部南水北调工程方案》还对工程分期、梯级电站建设、工程量及投资估算做了大量的工作,以2000年价格初步估算工程总投资要约10000亿至12000亿元林一山组织制订的这个方案,是在大量的实地调研基础上形成的,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林一山及其专家组同志历经千辛万苦,持续多年实地勘察和数据整理分析,调研成果为中国西部调水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做出了重要贡献方案结合中国西南、西北水资源状况,崇尚科学精神,深入调水区及受水区实际,形成了工程规划的框架但是,按照调水工程的要求,这个方案存在着一些不足:一是受时间和条件所限,工作深度尚不能达到项目规划所要求的深度,经济、社会、地质、气象等分析不足;二是其调水量较大。
调水对调水区的影响,调水后的配置方向,不甚明确一下调800亿立方米的水量,对整个西北地区以及黄河的影响分析不够三是在工程结构、大坝、隧洞、渠道的建设方面还有不少技术问题需研究四是其工程以及投资规模太大,以当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工程技术能力,难以在近期完成这么大的工程对此方案,我认为,应该作为长远谋划的方案,目前尚难实施关于“大西线调水”方案1999年前后,“大西线调水”方案颇为盛行,这一调水计划是郭开、王定烈在“朔天运河方案”中提出的,其主要内容是:计划从雅鲁藏布江上的朔玛滩水库(水库水位3588米)起始筑坝调水,千里跋涉流入黄河(入河口水位3366米),落差222米全程由高向低(由南向北)自流,经一系列的高坝水库、输水渠、隧洞、倒虹吸,串联“五江两河”(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与黄河),每年拟将2006亿立方米的“藏水”引到黄河中,工程总投资2000多亿元该方案认为,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等江河每年出境量6366亿立方米至8109亿立方米,可取水量3800亿立方米,足可保证2006亿立方米的取水量大西线调水”筹备委员会,吸纳了上百名将军参与此项工作对此,国务院领导高度重视,水利部专门组织了对这个方案的论证。
经过几十名工程院士和水利专家几个月的论证,撰写出了论证报告朱镕基总理主持座谈会,亲自听取论证专家的汇报,潘家铮汇报论证情况及结论,钱正英、张光斗做了补充,结论指出:“大西线调水”方案科学性和合理性论证不足,在可预见的将来不具备工程的可能性2000年,国务院办公厅为此下发文件,以科学的态度回答了社会各方面的关切这个方案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首先,基本资料缺乏实地勘测,引水所经地区的地质、地形复杂,气候条件恶劣,在目前技术条件下,工程措施不落实,大坝、隧洞、倒虹吸、明渠的规模都远远超出现代工程技术所能达到的水平其次,既没有工程量的统计,也没有详细的调水工程的技术经济分析,投资估算失实最后,2000多亿立方米的调水量用到哪里,黄河河道如何承受,黄土高原将增加多少泥沙下泄,给沿河水库带来什么影响均未论证此外还有大量的技术、经济、生态风险未曾研究和分析因此,我认为“大西线调水”方案缺乏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充分的科学依据关于李国安的“藏水北调”方案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军区原副司令员李国安,于2008年3月8日发表文章,建议将雅鲁藏布江水引到黄河李国安提出的“藏水北调”方案,就是在雅鲁藏布江上中游及支流拉萨河上,修建多座水利枢纽,留蓄汛期洪水,把雅鲁藏布江中部曲泽河段改造成130公里的多级低坝调蓄水库,由此向北开挖长隧洞引水穿过嘎拉山,沿着青藏铁路走向,经1100公里渠道自流到青海格尔木,计划调水120亿至200亿立方米。
引水到格尔木后一路向西,修建昆北箱涵隧洞,经茫崖穿阿尔金山入新疆,又经若羌、且末、民丰、和田引水到叶城,余水入叶尔羌河另一路向北修建格柳线箱涵隧洞,经查尔汗盐湖,锡铁山穿党金山到甘肃柳园,由柳园一路向东穿河西走廊并经阿右旗入内蒙古,余水进入居延海另一路向西经新疆哈密至吐鲁番,余水入艾丁湖总体来说,这个方案,没有做深入技术工作和经济社会分析,也没有做详细的现场勘测,还只能是一个十分大胆的设想,尚不具备现实的可行性和技术上的可靠性关于“引江入渭济黄”方案该方案主要是由原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郭树言、李世忠以及魏廷琤提出的这一调水方案有三条路线东线:云阳县的渠马河镇路线;中线:开县渠口镇的白家溪路线;西线:开县白家溪上游的牛角直路线经比较,初选小江至任河段白家溪取水口方案,即所谓“小江方案”小江方案”分小江至任河段和任河至渭河段两部分该方案的主要内容是:以长江三峡水库为主要水源地,在重庆开县小江建立抽水站,设水泵10台,扬程380米,抽水至高程525米的静水池同时修建调节水库四座,蓄纳汛期高山洪水15亿立方米,通过两条长约312米的输水隧洞,穿过巴山、汉水、秦岭,送水到陕西咸阳附近的渭河,最后进入黄河的三门峡、小浪底水库。
小江调水量有40亿立方米和55亿立方米两个方案,调水线路相同,只是调水时段不同:40亿立方米方案是每年6月到9月调水,55亿立方米方案是每年5月到10月调水工程投资总额,在考虑抽水与抽水蓄能电站结合及沣河调蓄水库的情况下,按2006年二季度价格水平来测算40亿及50亿方案,静态投资分别为942.35亿元及886.24亿元该方案还计划充分利用调水设施,在不调水的时候用来发电,以弥补部分调水所耗费的电力经测算,大概可发电25亿度该方案的调水成本:调水规模为40亿立方米时,每立方米为23.5元,调水规模55亿立方米时,每立方米为17.1元该方案的主要目的一方面是利用调来的长江水,解决关中平原的缺水问题,另外就是解决多年来渭河形成的淤积问题关于水利部报送国务院的“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规划”中的西线方案《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中的西线工程是以林一山提出的《西部南水北调工程方案》为基础,在长江上游通天河、支流雅砻江和大渡河上游筑坝建库,开凿穿过长江与黄河分水岭巴颜喀拉山的输水隧洞,调长江水入黄河上游这个方案与林一山提出的调水方案不同之处在于仅仅从靠近西北的三条河流调水,调水规模170亿立方米调水线路较短,工程风险相对较小,工程投资相应地也少了许多。
西线工程虽然是较早被研究的调水线路,由于工程艰巨,直到1987年才进行全面的超前期规划研究,开展测绘、勘探和试验工作西线工程比选了近百个调水工程方案,1996年完成《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规划研究综合报告》后,开始转入规划阶段规划阶段将原拟定在海拔3800米至4200米的引水枢纽,下移集中到海拔3500米左右,降低了工程施工和运行管理的难度2001年5月完成了《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规划纲要及第一期工程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汇入《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报经国务院批准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供水目标,主要是解决涉及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六省区黄河上中游地区和渭河关中平原的缺水问题结合兴建黄河干流上的大柳树水利枢纽等工程,还可以向临近黄河流域的甘肃河西走廊地区供水,必要时也可相机向黄河下游补水通过对规划区各调水河流20余处引水枢纽的分析研究,规划选定了三个调水区,即雅砻江的两条支流和大渡河的三条支流,调水区多年平均年径流量61亿立方米,可调水量40亿立方米;雅砻江阿达枢纽处多年平均年径流量71亿立方米,可调水量50亿立方米;通天河侧坊枢纽处多年平均年径流量124亿立方米,可调水量80亿立方米。
规划区三条河多年平均总年径流量256亿立方米,可调水总量170亿立方米,分别占引水枢纽处河流径流量的65%至70%综合分析可调水量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