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米仓道”考略.doc

4页
  • 卖家[上传人]:kms****20
  • 文档编号:41117502
  • 上传时间:2018-05-28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0.50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米米 仓仓 道道”” 考考 略略陈显远陈显远汉中盆地位于秦岭、巴山之间,为川、陕纽带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物产 丰富,易于屯兵聚粮,自古为军事上的后方基地秦末,刘邦为汉王,都南郑 (今汉中市), 兴于汉中,扫秦灭楚,而成帝业,三国,诸葛亮屯兵河阳,以汉 中为根据地,六出祁山,北伐曹魏,南宋,吴价、吴磷兄弟,以汉中为据点,大 散关为前哨阵地,抗金数十年,制金兵难越雷池一步,近代,抗日战争,亦以汉 中为后方据点,屯兵聚粮,支援前线汉中在军事上的地位,既如此重要,其交 通自不可忽视 据《读史方舆纪要》载: “汉中入关中之道有三,而入蜀中之道有二所 谓入关之道三者,一日褒斜道,二日镜骆道,三日子午道也,所谓入蜀之道二者, 一日金牛道,二日米仓道也”①前数道,知者较多,事迹尚彰,惟后之米仓道, 知者鲜少,事多湮没,但米仓道在古代有其光荣历史我不揣浅陋,爱就古代有 关米仓道之史料,汇集起来,作以略考,籍以引起治交通史者之注意,将此湮而 鲜闻的古道,作深入的考证、研究 原来,由原南郑(汉中的附郭首县)南行一百二十里,至今南郑县小坝乡西 南入米仓山(今名龙头山)谷,南行经孤云、两角山,折向东南至巴州(今四川 巴中县) ,全长五百余里,古称“米仓道” 。

      米仓山南与大巴山相连,其最高处仃孤云和两角山据《资治通鉴》载: “兴元(唐至元,汉中名叫兴元)之南,有大行路,通于巴州其路险峻,三日 而达于山顶其绝高处,谓之‘孤云、两角,去天一握’ 孤云、两角,二山名 也” 又云: “巴之北境,有米仓山,下视兴元,实孔道也”② 《舆地纪胜》载:“米仓山与大巴山相连”③ 《汉中府志》载: “米仓山与大巴山相连 《旧志》 : ‘米仓山高耸摩云,登其岭,则褒、河、洋、凤,俱归一览”④ 《南郑县志》 载: “孤云、两角,又米仓山之最高两峰由庙坝(原注:县西南隅坝名)东 至龙头山八九十里,皆古所谓米仓山也”⑤ 据上引史料,可知米仓山谷之路,叫做 “米仓道” ,现在来查查历史上曾经 在这条道上发生过的重要事件: 一、肖何追韩信在此道一、肖何追韩信在此道 汉元年(公元前 206 年)正月,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都彭城(今徐州) “负约,更立沛公(刘邦)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今汉中市) ”⑥ 当时,项羽部下有一个“郎中”韩信,因得不到项羽的重用,及刘邦为汉王于汉 中,乃亡楚归汉 “信数与肖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 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

      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⑦肖何 把韩信追回来,又在刘邦面前反复陈说重用韩信的利害刘邦被说服了,乃“择 良日,设坛场,具礼” ,准备拜韩信为大将消息传出, “众将皆喜,人人各自 以为得大将至拜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⑧今汉中城南,尚有“拜将坛”, 面积 7840 平方米,传说是当年肖何把韩信追回来,刘拜设坛拜韩信为大将的遗 址 关于“肖何追韩信”的道路和追及的地点, 《史记》 、 《汉书》俱无明确记载, 以致后人附会,讹传了多处,如今陕西宁强县西的西流河边及留坝县南的马道河 边,都讹传是肖何追韩信的地点,不可信从,而真正有史可证的肖何追韩信处,就在米仓道中孤云山下仙台山的截贤岭,此地是古代由南郑县南入米仓道赴巴州 的必经之处因陕西南郑县与四川南江县界连密迩,其地在今四川南江县上两溪 区玉泉乡的饮水坝附近,现引几种方志记载如下: 据《舆地纪胜》载: “仙台山:《晏公类要》: ‘一名玉女山,在水廉县 (故址即今南郑县廉水乡―笔者)南, 《道家生经》云: ‘此山仙人玉女所居 之地, 一名米仓山,与大巴山相连有韩信庙及截贤岭,云肖何追韩信至此” ⑨《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 “孤云山:在陕西南郊县西南,接四川南江 县界。

      ……其地有石刻云: ‘汉相国肖何追韩信至此, ”⑩ 《续修陕西省通志稿》载: “截贤岭:在(南郑)县西南仙台山,肖何追 韩信处,有淮阴侯祠” ⑪ 《南郑县志》载: “淮阴侯祠, 《一统志》: ‘在县西南仙台山截贤岭, 昔高 皇(刘邦)不用韩信,遁归西楚,肖何追之,及于兹山,故岭以‘截贤,名” ⑫《南江县志》载: “两角山:在县北五十里……逸西为孤云山,一名韩山 ……旧有石刻云: ‘汉肖何追韩信到此’ ”⑬ 二、张鲁由此道入巴中二、张鲁由此道入巴中 东汉献帝建安二十年(公元 215 年) ,曹操率兵自大散关出武都来汉中征张鲁, 鲁弟张卫拒之于阳平关(今陕西勉县老城东关)兵败 “鲁闻阳平已陷,…… 于是乃奔南山入巴中” ⑭ 《资治通鉴》载: “曹操攻汉中,陷阳平关,张鲁奔南山入巴中” ⑮ 《地名大辞典》载: “米仓山:……《图经》: ‘汉末,曹操击张鲁于汉中, 张鲁奔南山,入巴中,由此道’ ” ⑯ 再据《南郑县志》载:“……又东居龙头山下者,日汉王台,相传即张鲁遁 迹处” ⑰现在,南郑县小坝乡南面的龙头山下有一汉王台,相传张鲁当年入巴 中时,曾在台上憩息,上建一庙,当地人叫做“汉王庙”专门供奉张鲁。

      据《三 国志・张鲁传》载,张鲁在汉中时,民间从地下出土玉印一方,群下以为“天示 祥瑞” ,欲尊张鲁为汉王,被其功曹阎圃谏劝阻止其事虽未遂,但群众却已承 认张鲁为“汉王” ,在其行经之地,修庙作念,称为“汉王庙” ,足见张鲁在汉中 施行许多善政,遗爱于民之一斑 三、张郃由此道进军宕渠三、张郃由此道进军宕渠 曹操收降张鲁,占领汉中,留夏侯渊与张都镇守汉中,自己班师回邺张郃 由米仓道窥蜀,进军宕渠(今四川渠县) ,被蜀将张飞阻击,大败,退回汉中 《三国志》载: “都别督诸军, 降巴东、巴西二郡,徙其民于汉中进军宕渠, 为(刘)备将张飞所拒,引还南郑” ⑱又, “曹公(操)破张鲁,留夏侯渊、张邵守汉川(汉中) 都别督诸军下巴西(故治在今四川间中县西―笔者) ,欲徙 其民于汉中,进军宕渠、蒙头、荡石,与(张)飞相拒五十余日飞率精卒万余 人,从他道邀都军交战,山道窄狭,前后不得相救,飞遂破都部弃马缘山,独 与靡下十余人从间道退,引军还南郑,巴土获安” ⑲ 《读史方舆纪要》载: “米仓南临中巴(原注:巴州在三巴之中,谓之中巴) , 北瞰兴元(汉中) ,实为孔道是时,张部守汉中,亦由此入巴中,进军宕渠之 蒙荡石(原注:现四川渠县之八蒙山) ,为张飞所败而还” ⑳。

      《地名大辞典》载:“八蒙山:在四川渠县东北 《舆地纪胜》:‘八蒙山, 起伏八处,有水环之,不匝者一里,常有烟雾蒙其上,故名蜀汉张飞破魏将张部于此’ ” ○21四、王宗侃由此道遗使求救四、王宗侃由此道遗使求救 唐末,昭宗(李哗)天复二年(903), 前蜀主王建占领兴元(汉中) 至五 代后梁太祖(朱晃)乾化元年(911),岐王李茂贞遣兵围蜀将王宗侃于安远(今 陕西勉县) 王宗侃遣人从米仓道回蜀求救兵,王建亲率大兵赴救,岐兵退走 《读史方舆纪要》载: “五代,梁乾化元年,歧王李茂贞遣刘知俊侵蜀,围 王宗侃于安远, (宗侃)遣使求救于蜀主(王建)自中巴间行至泥溪(原注: 现四川昭化县) 五、王仁裕由此道入蜀五、王仁裕由此道入蜀 五代,后周的王仁裕,字德辈,天水人,以文辞知名尝佐褒梁帅王思同幕 府,随思同由米仓道南伐巴人,往返过截贤岭淮阴侯(韩信)祠,曾赋诗留题于 祠现录王仁裕《题孤云绝顶淮阴侯祠》诗: 一握寒天古木深,路人犹说汉淮阴 孤云不掩兴亡策,两角曾悬去住心 不是冕旎轻布素,岂劳垂相远追寻 当时若放还西楚,尺寸中原未可侵○22六、程松由此道逃往贡庆六、程松由此道逃往贡庆 南宋宁宗(赵扩)开禧二年(1206), 程松为四川宣抚使,驻兴元(汉中) , 吴曦为宣抚副使兼兴元都统制,驻兴州(略阳) 。

      吴曦据兴州叛降金人,受金伪 封为“蜀王” 程松闻讯,慎祸及己,急从米仓道逃至间州(今四川间中县) ,顺 流至重庆 《宋史》载: “(吴曦叛变)百姓开走相蹂璐, (兴元)一城如沸, (程)松 巫望米仓山遁去,由闻州顺流至重庆” ○24《读史方舆纪要》载: “宋开禧二年,吴曦叛,引金人入凤州,兴元帅程松, 亚趋米仓山,由中巴遁入间州,复顺流趋重庆” ○25《舆地纪胜》载: “近者(指南宋一笔者)开禧逆曦之变,士大夫逃难者, 亦多由米仓以东归” ○26七、莫哥由此道俊绷七、莫哥由此道俊绷 南宋理宗(赵昀)绍定四年(1231), 蒙古拖雷率兵入大散关,破凤州后, 兵分两路,一路由华阳攻入洋州(今洋县) ,一路经武休关(今留坝县武关河) 攻破兴元(汉中) 而攻入洋州的一军,又分遣其将莫哥,自洋州趋米仓道侵蜀《续资治通鉴》载:“(绍定四年)八月,蒙古图垒(即拖雷)分骑兵三万, 入大散关,攻破凤川(今凤县) ,径趋华阳,屠洋州攻武休,开生山,截焦岩 出武休东南,遂围兴元,军民散走,死于沙窝者数十万” ○27《读史方舆纪要》载:“绍定四年,蒙古入洋州,分遣其将莫哥,自洋州趋米 仓” ○28八、李进由此道俊蜀八、李进由此道俊蜀 据《元史》载:“李进,保定曲阳人。

      ……戊午(1258 年) ,宪宗西征,承 相史天泽,时为河南经略大使,选诸道兵之晓勇者从,遂命为总把是年秋九月, 进由陈仓入兴元,度米仓关其地荒塞不通,进伐木开道七百余里” ○29小小 结结 我所见到有关米仓道的史料,已如上述其至南宋后,迄无记载,可知由陕 西汉中到四川巴中的米仓道,至南宋后,行人稀少,日渐闭塞以至废弃,其原因,不外山大林深,行走艰难,而由汉中南郑南行入川者,不得不另辟新径即由今 南郑县牟家坝正南,经小南海、青石关、天池梁,入原四川通江县属的碑坝、朱 家坝、潮水坝等地而达巴中县这样,就可避开米仓道中的米仓、孤云、两角、 仙台诸山之险峻,为后来明、清时代由汉中正南入川的通路 尽管米仓道至南宋后日见闭塞,行人稀少,但它有其自身的光 荣历史自秦、汉迄南宋末一千多年,是汉中到四川的孔道,为川陕之纽带,并 且在此道上发生过许多名人事件,是研究我国交通史者不可忽视的重要古道之一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六“陕西”五, “汉中府”及“米仓道”条○1○20○22○25○28 ②⑮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六十七“汉纪”五十九及南宋・胡三省“注”文 ③⑨ 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八三, “利州路兴元府” “景物”门。

      ④《汉中府志》卷四, “山川”上,清嘉庆十八年重修木版本 ⑤⑰《南郑县志》卷一, “舆地志・山胍” 民国十一年续修木版本. ⑥西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 . ⑦⑧《史记・淮阴侯列传》 . ⑩⑯臧励和等编《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第四四八、三三六页商务印书馆民国 二十三年十月初版本 ⑪《续修陕西省通志稿》卷一三三, “占迹’三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 ⑫《南郑县志》卷五, “风土志・古迹” ⑬《南江县志》第一编, “疆域” 民国十一年重修石印本 ⑭晋・陈寿《三国志》卷八, 《魏书・张鲁传》 ⑱《三国志》卷十七, 《魏书・张郃传》 ⑩《三国志》卷三十六, 《蜀书・张飞传》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第十九页, “八蒙山”条○21王仁诗载《南郑县志》卷七, “艺文” ○23元・脱脱等《宋史》卷兰九六,列传一五五, 《程松传》 ○24《舆地纪胜》卷一八七, “巴州・景物”下, “两角山”条○26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卷一六五○27明・宋濂等《元史》卷一五四,列传四十一《李进传》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