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学设计公开课.docx
5页《山居秋暝》教学设计杭州绿城育华小学郑立科一、教材解读《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初秋薄暮、雨后初晴的山中图景, 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之情全诗共有空山新雨图、暮色入 秋图、明月照松图、清泉流石图、竹喧浣归图、渔舟莲动图等三幅静态图和三幅动态图最 后直抒胸臆五上统编教材第七单元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这 是学生首次接触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编者又将《山居秋暝》放在单元第一课中的第一首, 因此将语文要素学习定位为“初步了解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由此感受诗人表达的情感二、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诵读积累较丰富的优秀诗文,并掌握一定的古诗文学习方法:借助注 释、查找资料、展开想象等因此,对本诗文的学习可以更表达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通过课前预习、朗读竞赛、小组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引导学生 将已有古诗文学习方法加以运用,在理解和想象中体悟情感,同时也达成课标中“通过语调、 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的学段目标三、教学目标(一)通过预习反应、朗读竞赛,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古诗,熟读成诵,借助注释 等理解“暝、空山、竹喧、浣女、春芳歇”等字词的意思。
二)“诗眼”切入,发现古诗画面,想象古诗画面,认识和体会诗中的动态描写和静 态描写,感受古诗的意境三)结合背景,体悟蕴含其中的诗情三、设计意图(一)聚焦要素,巧设支架本单元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文中的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那么教学设计中重要教学环 节要为达成这一目标服务二)尊重学生,亲历学习尊重学生的学习起点和课堂主体地位,组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充分调动学习积 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和谐地参与学习三)激发想象,入情赏析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给学生的思维和想象留足空间,使学生在古诗学习中思维动起来,想象飞起来,语言活起来四、教学准备教学课件、预习单、小组合作学习板贴纸五、教学过程(-)复习揭题,感知诗意1 .揭题比拟,认识律诗(1)回忆熟悉的王维山水诗,读一读出示:《鸟鸣涧》《鹿柴》(2)揭题,比拟,发现五言律诗的基本特点:共八句,每句五字,分首联、颔联、颈联 和尾联;对押韵、对仗、平仄等方面要求更高;读起来要更有节奏和韵律2 .预习反应,初通诗意①以下哪些称号是指王维()A.诗仙 B.诗佛 C.杜工部 D.王右丞②“晚来秋”是什么意思()A.秋天来晚了 B.秋天的黄昏③“下渔舟”是什么意思()A.把渔船放下岸 B.有渔船顺流而下④“春芳歇”是指()A.春天的芳香消散了B.春天的花草都消失了⑤“王孙”是指()A.贵族子弟B.隐居的人,文中指作者自己⑥有三位画家为《山居秋暝》作画,你认为哪一副最贴切()ABC3 .朗读比拼,感受节奏①自主报名,名额两位;剩余学生,担任评委。
②宣布标准,两星比拼:读正确得1★,读出节奏得I*③比拼开始,生生互评,教师随机指导读音和节奏,并范读④同桌互读互评,全员两星过关二)借助诗眼,认识体会静、动态描写.预习统计,确定“诗眼”预习问题:如果说诗中有一个字凝聚了作者所有的情感,你认为是哪个字?【预设】留(课件出示选择“留”的人数)其他也可以出示,然后引导哪个更合适?1 .聚焦"留''字,赏读诗句(1)自主合作探究:为什么是“留”?因为什么而“留”?(板贴“留”字)出示要求:;①自主学习:在诗中圈出依据,结合自己的体会说说理由IIi②合作探究:组员交流,将让诗人留恋的景物或画面——写在板贴上,并结合体会把理!। !!由说清楚। !i③汇报交流:可以是小组代表,也可以组员合作i!(2)汇报探究成果:①代表将板贴贴到黑板,组成一张思维导图,并一一阐述理由预设1、2】②在汇报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边读边体会画面意境,由学生将体会到的意 境词写在黑板预设】空旷、清新、幽静、悠闲、自在、和谐、美好…….观察导图,体会“动” “静”(1)观察板贴,给画面分分类【预设】静态画面:雨后空山 秋晚天气 松间明月动态画面: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板书:静态描写动态描写)(2)再细体会,意在“静”还是“动”【预设】静(3)比拟赏读,体会以动衬静假设意在“静”,那将“动”全删除便是,出示改写后的古诗:!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在松间,石上有清泉浣女竹林坐,渔舟莲下泊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一•一 •・•・•・•・•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 一 •・•・•・•一•一•一 •一 •・•一•・• 一 •・•・•比拟原诗,说说体会预设】原诗更好,有了 “动”,感觉更“静” 了,以动衬静 (板书:静)(4)拓展诗句,欣赏以动衬静【预设】①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②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③蝉噪林逾静,鸟 鸣山更幽2 .关注“归” “下”体会秋日黄昏的“众人皆回家”的情景,而我却单独不回一一不想 回,不愿回一一只想住在山林之中,归隐山林一一再次读诗:读出环境之“静”(三)思辨“空山”,体悟心境之“静”.再次观察导图,引导发现并质疑王维只是想向我们展现山水田园环境之“静”吗?他可是诗佛!再次观察思维导图,引 导学生质疑预设】①既然有这么多景物,为何王维还称之“空山”?②既然春天花草已尽,为何王维仍愿留于此地?1 .补充诗人背景资料,助学生深入感悟这与诗人的心境有关,让我们走进王维的生活背景补充资料,请学生读①王维官至尚书右丞,却常吃粗食,晚年更是吃长斋②王维一生跌宕起伏,厌倦官场,于是隐居山林,远离尘世,一心学佛,看空名利。
③王维半官半隐间,内心更多在于山水田园间,而并非朝堂之上2 .搭建语言支架,助学生交流感悟(1)结合资料,同桌互相交流:那么多景物,为何还称“空山”?花草已尽为何还愿留?(2)给予语言支架,把感悟说得更清楚,全班交流王维写山空,实那么是 空,因为 O 王维写人留,实那么是 留,因为 O王维写景静,实那么是 静,因为 0交流中,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更深感悟预设点拨】①是啊,说得真好,心空皓月当空,皎洁明亮;山泉清澈,明净洁白结合诗人背景, 这可能是在寄托自己的什么? “空”的是什么?(空名空利,心志高洁)②是啊,竹林里欢声笑语,荷叶下渔舟顺流,和谐美好结合诗人背景,你能想到他在 此生活得怎样? “空”的是什么?(空心中杂念,无忧无虑)③是啊,是心留,因为春天花草在大自然虽已尽,但却一直留恋在王维心中即使人再 踏入官场,他的心却仍留在山间3)总结提炼感悟,出示朗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a ■ ■• ■;山空乃心空;超然物外中Wb ■■■■ MB • MB ■■ ■■ ■* ■■ • ■■ ■■ • ■3 .三次朗读:读出心境之“静”播放背景音乐,熟读成诵。
板书设计】山居秋暝唐・王维静态描写 动态描写静空旷清新幽静悠闲自在和谐(学生板书)空【附件1】预习单.查找资料,了解诗人王维,用关键词记录与他有关的三个信息1 .练习朗读,准备PK要求:①正确流利;②有节奏韵味2 .借助注释,也可查找资料,理解以下字词在古诗中的意思秋瞑: 空山:晚来秋: 竹喧:浣女: 王孙:春芳歇:3 .这首诗有40个字,有人说作者所有的情感都凝聚在一个字上,你认为是哪一个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