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洪洞大槐树移民在山东地区的分布详情.doc
6页洪洞大槐树移民在山东地区的分布详情山东省简称鲁,地处黄河下游,黄海、渤海之滨,元属中书省,明置山东布政使司,辖六府,十五属州,八十九县《明史-地理志》)元末明初,山东地区人口与山西地区人口不相上下,而土地面积却比山西大多了,由于元末战乱及灾荒,再加上朱元璋北伐,“靖难之役”的两次战争,靖难之役,山东军民抵抗燕军最为顽强,山东参政铁弦数败燕军于山东境内,民众也多自发抵抗燕军,南军李景隆在德州、济南地区与燕军反复拉锯作战,燕王胜后,对这些地区的民众进行了残酷的屠杀,造成山东地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所以山东地区是移民的重点地区,往山东的移民洪武、永乐朝较多在《明史》、《明实录》记载的 18 次移民中,往山东地区的移民记载有:洪武二十一年八月,二十五年十二月两次,永乐元年八月,永乐五年五月两次,共四次大批移民但大量的家谱、碑文及地方志记载永乐朝为多主要迁往东昌府、济南府、兖州府、莱州府、德州府的最多据叶涛《移民·山东人·山东民俗》调查,在鲁西南一带,大约半数以上的村庄是明代建立的 《滕县县志资料》记载:滕县人民政府地名办公室于 1980 年对全县 1801 个自然村作了全面的普查和考证,1983 年 11 月东部山区 8 个公社划出后,滕县今存的 1223 个自然村地名档案材料中,通过核计其立村年代为战国以前的 34 个,汉代 18 个,隋代 4 上,唐代 27 个,宋代 45 个,元代 45 个,明代 687 个,清代 365 个,民国 10 个,建国后26 个,无考据的 4 个。
共 1261 条,其中明初立村较为集中,数量较历代为多以现存户藏的 425 份族谱和碑文中,115 份记载为明初迁入滕籍,225 份明确记载为明洪武、永乐年间从山西洪洞县(也有记载为平阳、临汾的按:明初平阳府治临汾,辖洪洞,为同一地区)迁发来滕者,占明代迁滕立村的 50%今全县 22 个乡镇,经核查均有山西洪洞移民后裔之村庄,最少的 1 村(党山乡),最多的 25 村(级索镇),一般乡镇约为 10 个村庄左右从今滕县自然村 1223 条档案中,有碑谱确证为山西洪洞籍的 225 条,滕县民间广传为“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这种说法虽不尽然,亦有它的来历以光绪三十三年《滕县乡土志·氏族》记载的滕县门户较大的望族十二姓,其中黄、张、王、侯、杨氏五族祖籍系山西洪洞县,黄氏族谱具体到喜鹊村,迁滕纪年系明初洪武间,即说明这一点,同时也说明洪洞迁民来滕后发展的大户族系所占的比重是相当可观的滕县史志办徐文潮同志对滕县碑、谱记载洪洞迁民的情况进行了统计,其中级索镇刘沟村《刘氏族谱》,没有记载迁滕年代;永丰乡《刘氏族谱》,明初迁;泉上村《刘氏族谱》,明朝迁;前赵庄《赵氏族谱》,洪武二年迁;彭庄《赵氏族谱》,洪武年迁;韩庄,韩氏族谱》,洪武年迁;后杨岗《杨氏族谱》,洪武年迁;北杨楼《杨氏族谱》,洪武年迁;道沟《徐氏族谱》,洪武年迁;王波《王氏家谱》,洪武二年迁;子崖《王氏家谱》洪武年迁;郝屯《王氏家谱》,洪武年间迁;董庄《王氏家谱》,洪武年间迁;千佛阁《王氏家谱》,洪武年间迁;羊二庄《满氏家谱》,明初迁;前潘楼《牛王庙碑铭》,明初迁;时庄《泰山庙碑记》,洪武年间迁;翟庄《翟氏族谱》,洪武年间迁;西宗庄《宗氏族谱》,明朝迁;前杨岗《马氏家谱》,洪武年间迁;牛集《牛氏家谱》,洪武年间迁;姚庄《周氏家谱》,洪武年间迁。
望冢乡小刘庄《刘氏族谱》,明初迁;邱村《邱氏族谱》,明初迁;马村《马氏家谱》,洪武年间迁;刁村《刁氏祖碑》,明初迁;西谢庄《谢氏家谱》,洪武年间迁姜屯镇刘楼《刘氏家谱》,洪武二年迁;侯颜庄《侯氏族谱》,洪武年间迁;孙村《孙氏族谱》,洪武年间迁;大彦《孙氏家谱》,洪武年间迁;解庄《解氏祖碑》,洪武年间迁;满园《满氏族谱》,明初迁;戚庄《戚氏族谱》,元初迁;西马场《马氏族谱》洪武二年迁大坞镇吴楼《吴氏族谱》,洪武年间迁;战河《战氏族谱》,洪武元年迁西岗镇东庄《王氏家谱》,清康熙年间迁;杜庄《杜氏族谱》,正统五年迁;两河岔《满氏祖墓表》,永乐年间迁;费庄《费氏家谱》,洪武年间迁;卓楼《卓氏墓表》,洪武年间迁枣庄城区记载洪洞迁民的族谱统计:南石乡南石村《田氏族谱》,洪武年间迁;高楼《高氏族谱》,洪武年间迁;西石沟《陈氏族谱》,洪武二年迁;石沟管《袁氏族谱》,洪武年间迁;陶管镇石庙《石氏家谱》,洪武年间迁;袁庄《袁氏家谱》,永乐初迁;张范乡汤庄《汤氏墓碑》明末迁;朱庄《朱氏族谱》,明代迁兴仁乡西谷山《杨氏族谱》,洪武二年迁;东谷山《张氏族谱》,洪武年间迁山东地区建村、家谱资料的调查统计,充分说明了洪洞大槐树移民在山东地区所占的比重是较大的,分布是较广的。
据定陶县地名办公室调查:定陶县有村庄 1050 个,其中有 386 个村庄的居民祖先是明朝时由洪洞迁移来的,另 18 个是元清时期由洪洞县迁来的,最多是明洪武时来陶 241 户,当时移民每户一般为一至三人,个别有四至五人,按此推测明朝时从洪洞县移民来定陶县约 396户计 800 余人其情况如下:元朝末期 14 户,明朝洪武时期 241 户,其中洪武初年为 130 户,明朝建文年间 2 户,明朝永乐年间 100 户,明朝洪熙年间 1 户,明朝宣德年间 4 户,明朝正统年间 2 户,明朝景泰年间 7 户,明朝成化年间 11 户,明朝弘治年间 3 户,明朝正德年间1 户,明朝嘉靖年间 3 户,明朝万历年间 9 户,明朝崇祯年间 9 户,共有移民 398 户,800 余人曹县地名办郝秀玉同志《明初晋民东迁与曹县移民建村考》中说:“据地名普查资料统计,曹县共有自然村 2776个,系明代移民建村者竟达 1606 个,占总数的 57.9%;现行的 31 个乡镇驻地,明代移民建村的即有 18 个,占乡镇总数的 57%;资料同时表明,移民时期在明朝洪武、永乐年间,移民大多来自山西洪洞据《郓城县地名志》统计:郓城县共有自然村 1388 个,其中明朝建村966 个,有 279 个直接迁自山西洪洞县。
据潘永修先生调查:郓城县有杨氏、高氏、魏氏、侯氏、宁氏、徐氏、司氏、王氏、刘氏、郁氏、何氏、张氏家乘均记载是山西洪洞移民,有不少写的非常具体,侯集李庄迁自洪洞县双龙街,贾楼迁自东门里,黄堆集的文桥集迁自洪洞县双狮子胡同,梳洗楼的牛庄迁自洪洞大椿树胡同;有的把洪洞县的村庄名字也带来,如陈坡的康庄迁自洪洞县北六里老康庄,张集的蔺屯迁自洪洞县蔺村,侯集的秦集迁自洪洞县城南秦家堡,苏阁的杨庄迁自洪洞县城北杨六庄,侯集的枣杭迁自洪洞县枣园村还有的提到洪洞县的广胜集、老关沟、魏石沟、舌关村、大柳庄、霍山、玄帝庙等嘉祥县地名办公室调查,全县 70%的自然村均为明洪武、永乐年间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定居的民国版《重修莒志·氏族》载:洪洞马氏,明洪武迁至弧山庄;洪洞县潦洼村高氏,明洪武迁至石岭子;洪洞县孝义村郝氏,元末迁至城西粟园;洪洞县万氏,明初迁至万象山;洪洞县赵氏明初迁至山东益都县,永乐间迁莒北门;洪洞县赵氏,明洪武初迁至棋山乡赵家庄子;洪洞县徐氏,洪武二年迁至棋山乡水沟;山西段氏,洪武初迁至棋山威服村;洪洞县孙氏,迁至棋山乡褚家坡;洪洞县韩氏迁至棋山乡长宁村;洪洞县林氏,迁至棋山乡大林茂;洪洞县潦洼村高氏,洪武迁至招贤乡高家桥;山西省祁县,明迁至徙阿庄。
这些姓氏除家谱传说外其中孙氏 1958 年尚存有当时迁民执照,惜无保存下来巨野县扶集村让德成函告其让氏为洪洞移民这些对山东洪洞大槐树移民分布村庄户数的抽样调查统计,洪洞大槐树移民在山东的所居村占到一半以上著名作家李存葆采风调查说:“在中国两千多个县份中,知名度最高的恐要数山西洪洞了……我乃山东五莲人氏儿时,却不知有五莲而先知洪洞……年长后,我曾多次问父亲老家究竟在哪里,父亲总是以不容置疑的口吻说,老家就在洪洞县的老槐树下,是洪武年间迁来的投锄从军后,烹文煮字的生涯使我有了遍游鲁豫燕赵的机会不论是在宋江的家乡郓城、墨子的故里腾州,还是在沂蒙大山皱褶里的小村落、中原腹地里的开封府,谈及先祖何处,不管耄耋老叟、垂髫年少,还是田夫村姑、文人雅士,大都说他们的先祖也在洪洞前些年,我浏览过不少鲁北豫东农村的族谱、碑文、墓铭,大多记载其先祖是明初从洪洞大槐树下迁来的李存葆《祖槐》摘自《中篇小说选刊》1999 年第六期) 由以上地名办调查及家乘资料可以看到,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最初主要分布在鲁西北一带,这主要乃元末明初山东的战乱和黄河泛滥都在鲁西北、鲁西南地区,但经过明初的再迁移,就分布到山东的大部分地区了。
据笔者对山东地区的家谱、碑文、地方志和收集的信函资料不完全统计,山东地区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主要分布有 92 个县(市):济南、历城、章丘、长清、青岛、胶南、胶县、即墨、淄博、枣庄、滕县、德州、宁津、商河、济阳、禹城、夏津、陵县、齐河、武城、广饶、滨县、垦利、阳信、沾化、利津、孽兴、惠民、潍坊、潍县、诸城、郯城、安丘、临朐、寿光、高密、益都、烟台、牟平、文登、莱阳、栖霞掖县、荣城、菜西、招远、黄县、临沂、沂水、日照、平邑、沂源、沂南、莒县、莒南、费县、泰安、莱芫、新汶、肥城、平阴、宁阳、东平、济宁、兖州、鱼台、嘉祥、汶上、曲阜、邹县、菏泽、郓城、巨野、单县、曹县、鄄城、梁山、定陶、东明、聊城、东阿、临清、莘县、金乡、微山、阳谷、冠县、高唐、邹平、无棣、威海、蓬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