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江苏省无锡市宜兴桃溪中学高二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docx
10页2021年江苏省无锡市宜兴桃溪中学高二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葛浩文,帮莫言得奖的功臣①莫言荣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莫言作品的翻译者、73岁的美国翻译家葛浩文功不可没在莫言获奖之前,他已将好几位中国作家送上国际文学的领奖台,姜戎、苏童和毕飞宇都是凭着他的译本,先后获得了曼氏亚洲文学奖在将中国当代小说推荐给世界这方面,葛浩文堪称第一人②葛浩文1939年出生在美国加州上学的第一堂课,老师在黑板上写下几个汉字,他就想:“我连英文都认不全,为啥还要学中文?”后来,葛浩文加入海军,并被派到美国海军驻台湾的司令部,成为一名通讯官最初我听说自己将被派往台北,等正式命令下来后却发现是派往台湾我感觉受到了愚弄,因为我根本就不知道台北是台湾的一个城市多年以后,葛浩文这样回忆道③此后,葛浩文先后被派驻日本和越南,然后又回到中国台湾经受过越战洗礼的他开始反思自己的年少轻狂,并拿起书本那是我这辈子第一次真正看进书去”他发现自己有学汉语的天赋我有一双好耳朵,能够区分复杂的汉字发音他向一位跟随国民党到台湾的东北老兵学习中文,“葛浩文”就是这位老师给他起的名字。
退伍后他进入台湾师范大学汉语中心学习④回国后,葛浩文继续学习中文,他的博士导师是柳亚子的儿子、旅美散文家柳无忌学习期间,导师向他提起中国有一对作家伉俪萧军、萧红,他们的爱情故事曲折动人葛浩文就找来一本萧军的《八月的乡村》读了起来,那是他读的第一本中国小说而萧红则激起了他更浓厚的兴趣他以萧红为研究对象完成了自己的博士论文5年后,他以这篇论文为基础所写的《萧红评传》在港台出版,掀起了一股萧红热⑤葛浩文翻译出版的第一部中国小说是张洁创作的《沉重的翅膀》,译本在美国卖得不错,“于是我下定决心,这辈子我就干这个了!”此后,葛浩文“一翻而不可收拾”,贾平凹、刘恒、苏童、王朔、莫言、阿来等20多位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的40多部作品通过他的笔译成英文,在英语世界得到推广一部中国作品,哪怕中国人特别喜欢,但是如果我觉得在国外没有市场,我也不翻我基本上还是以一个‘洋人’的眼光来看中国文学葛浩文说⑥在翻译中文小说时,他非常注意对小说所处的文化、社会及历史背景的把握在翻译刘震云的《》时,他发现了一个问题:小说场景始于30年前,然后闪回到现代,接着又回到30年前如果照这种顺序翻,看过40页后,美国读者就会说‘真没劲’,然后把它扔到一边。
他建议把开场设在现代,然后再展开回忆这个建议得到了作者的同意我这样做并没有改变作品的质量,改变的只是它的销量⑦多年笔耕不辍,葛浩文逐渐奠定了自己在中文小说翻译界的泰斗地位他被誉为“西方首席汉语文学翻译家”杨宪益先生的妻子、出生在北京的英裔著名女翻译戴乃迭这样评价他:“他让中国文学披上了当代英美文学的色彩曾两度荣获普利策奖的著名小说家厄普代克对葛浩文的工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中文小说翻译几乎是他一个人的地盘儿⑧除了萧红之外,葛浩文翻译作品最多的中国作家就是莫言,迄今他已将其10多部作品介绍给西方读者⑨1988年,葛浩文看到莫言的《天堂蒜薹之歌》,很震撼,写信给莫言,希望获得翻译版权当时莫言远没有现在有名,而我,也只是有个好听中国名字的学者现在想起往事,我会觉得有点小骄傲,并非为我翻译得好而骄傲,而是为我在20多年前就发现了他这样的作家⑩莫言的作品销路不错,翻译了其几部小说后,葛浩文和莫言在北京见了面后来,他们又一起去了很多国家,推荐莫言的新书有一次,在美国科罗拉多州推荐《酒国》时,几天之内,莫言几乎把客房书架上的中国小说都看了个遍葛浩文和美国的出版商都对这个12岁就辍学,却写出大量美妙小说的作家惊叹不已。
对于自己,葛浩文显得十分低调我很幸运,找到了自己喜欢并擅长的事情,大多数人没有这么幸运!”4.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葛浩文是著名的翻译家,也是莫言作品的翻译者,在他的精心运作下,莫言荣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他功不可没B. 本文对葛浩文上学第一堂课的情景设置,意在暗示其从小就对中国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为其翻译莫言作品作铺垫C. 传记常以多种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在记述葛浩文被派往台湾时,本文运用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逼真细腻地描写出其复杂的内心感受D. 本文选取了葛浩文在中西方文学交流方面的几个片段,侧重记叙了他对莫言作品的翻译、介绍来表现文章主旨5. 葛浩文被誉为介绍当代中国小说的“第一人”,具体表现有哪些?请简要说明6. 葛浩文取得了成功,其中必有内在原因请结合材料加以概括参考答案:4. D 5. ①致力于将贾平凹、刘恒、苏童、王朔、莫言、阿来等作家的40多部作品介绍给英语世界;②侧重介绍莫言作品,并与莫言一起到多个国家推荐其作品;③介绍当代中国小说有自己的原则,以西方人的眼光为审美标准;④在翻译中文小说时,他很注意对小说所处的文化、社会及历史背景的把握,保证了翻译质量。
6. ①有学汉语的天赋他发现自己“有一双好耳朵,能够区分复杂的汉字发音”②有兴趣/选择自己喜欢并擅长的工作他以萧红为研究对象完成了博士论文并以此为基础写成《萧红评传》在港台出版,掀起萧红热③有自己的翻译视角和方法坚持以“洋人”视角介绍中国当代小说;他非常注意对小说所处的文化、社会及历史背景的把握不仅没改变质量,还提高了销量④笔耕不辍,勤奋刻苦逐渐奠定了自己在中文小说翻译界的泰斗地位他被誉为“西方首席汉语文学翻译家”⑤眼光独道/独俱慧眼他在20多年前就发现了莫言这样的作家4. 试题分析:A 项,“在他的精心运作下,莫言荣获 2012 年诺贝尔文学奖”于文无据,无中生有; B 项, “暗示其从小就对中国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为其翻译莫言作品作铺垫” 与原文不符;C 项, “环境描写”、“逼真细腻”不准确点睛:实用类文本阅读选择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点和论述类文本阅读基本相同,注意“词语”“句子”“文段内容”和“主旨”的分析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多考核行文的语言风格,篇章的结构,引用等手法的运用此题的选项 考核内容,选项 考核手法。
其中 理解或分析出现偏差本题在选项设置错误的时候难度不大,比如A 项,“在他的精心运作下,莫言荣获 2012 年诺贝尔文学奖”于文无据,无中生有6. 试题分析:题干“葛浩文取得了成功,其中必有内在原因本题属于一道信息筛选和分析综合类试题,从题干中不难发现是找其成功的内在原因,所谓的内在的原因就是其本身的原因通过仔细阅读文本不难发现其成功的内在原因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科举”可以说是统一王朝的中央政府通过公开考试的方式,向全国各地的“士”阶层中选拔人才,纳入整体的行政系统,担任从地方到中央的各级职务为什么“士”成为治国人才的主要来源呢?这是根据中国传统政治理论中一个基本假定:“士”是精神修养和经典教育的产品,只有他们才能提供政治秩序所必需的道德操守和知识技能如果想了解科举为什么早在公元前二世纪便已在中国萌芽,而且先后延续了两千年之久,我们不能不从“士”的起源和流变说起在西周的“封建”制下,“士”是古代贵族中最低的一级,但从春秋时期起,“封建”制逐渐解体一方面,上层贵族有下降为“士”的,另一方面,下层的“庶民”也有上升为“士”的,于是“士”的数量开始激增与此同时,“士”的性质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从古代文武不分的“士”转变为研究“诗、书、礼、乐”的“文士”,相当于社会学家所谓“文化事务的专家”。
这一社会变动至战国时期完成,“士”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正式登上中国历史的舞台,最先兴起的儒、墨两大学派便代表了“士”的原型儒、墨两家在思想上虽有分歧,但却同以政治秩序的建立与维持为“士”阶层的最重要的任务孔子“士志于道”的名言已对于“士”的社会功能作了明确的规定:他们必须担当起变“天下无道”为“天下有道”的重任墨子处身于战国初期,“士”在政治上已远比春秋时代活跃,所以他更进一步要求各国国君“尚贤”和“亲士”在积极方面,他强调“贤良之士”是“国家之珍,社稷之佐”,因为他们“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君主必须对他们“富之、贵之、敬之、誉之”在消极方面,他更发出警告:“缓贤忘士,而能以其国存者,未曾有也社会结构的转变和儒、墨的倡导终于引出了一个相当普遍的国君“礼贤”运动从公元前5、4世纪之交起已有魏文侯受“经艺”于子夏和鲁缪公敬礼子思的记载公元前4世纪中叶齐宣王重建稷下罗“学士且数百千人”,则是战国时期规模最大、持续最久的一个“礼贤”机构自此以后各国为了变法图强,无不以“招贤纳士”为当务之急,而政治舞台也完全操纵在“士”的手中但当时的“士”都是所谓“游士”,不受“国”界的限制,他们人数十分庞大,又经常流动于各“国”之间,形成了一股举足轻重的“国际”性的势力。
正因如此,当时衡量一“国”或一个政治集团的实力,“士”的高下与多寡竟成为一项最重要的指标节选自余英时《试说科举在中国史上的功能与意义》,有改动)13. 下列选项中关于“士”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科举很早已在中国萌芽,“士”阶层是通过科举考试的方式被纳入行政系统的,从整个社会发展来看,有一定的积极意义B. “士”的综合素质是当时社会各阶层中最高的,他们为当时社会的政治秩序的建立和维持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C. “士”的原型主要是最先兴起的儒、墨两大学派,这两大学派的倡导引出了一个相当普遍的国君“礼贤”运动D. 春申君、信陵君、孟尝君、平原君等“战国四公子”及吕不韦等都拥有众多的“士”,这是他们政治及经济实力的表现14. 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士”曾经是古代贵族中身份最低的一级,后来逐渐被各国国君所看重,成为一股举足轻重的势力B. 春秋时期起,“士”的数量开始激增,从而“士”的性质也发生了变化——从古代文武不分的“士”转变为“文士”C. 儒家学派的思想有积极的一面,他们强调贤良之士是国家社稷的珍宝,认为君主应该善待他们D. 齐宣王重建稷下学宫,是当时规模最大的“礼贤”机构,受此影响,各地君主纷纷有礼贤之举,如魏文侯礼遇子夏等。
15. 根据相关内容,概括“士”之于一国的作用参考答案:13. D 14. A 15. (1)“士”能提供政治秩序所需的道德操守和知识技能;(2)“士”能担当建立与维持政治秩序的重任;(3)“士”能操纵各国的政治舞台1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这类题目答题时一般要认真阅读所给选项,在文中找到每个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比对分析,找出答案A项,“‘士’阶层是通过科举考试的方式被纳入行政系统的”说法有误原文只是说“科举”是“中央政府通过公开考试的方式,向全国各地的‘士’阶层中选拔人才,纳入整体的行政系统”,但并不等于说所有的士都需要通过科举考试的方式才能被纳入行政系统B项,无中生有,“最高的”文中没依据C项,“这两大学派的倡导引出了一个相当普遍的国君‘礼贤’运动”说法有误,原文说的是“社会结构的转变和儒、墨的倡导终于引出了一个相当普遍的国君‘礼贤’运动”,应为“社会结构的转变和儒、墨的倡导”故此题答案为D项14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
B项,强加因果由原文可知,“士”的数量和 “‘士’的性质发生变化”之间无因果关系C项,张冠李戴们强调贤良之士是国家社稷的珍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