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阻碍《原理》课教学实效性增加的矛盾初探.doc

4页
  • 卖家[上传人]:wd****9
  • 文档编号:315246230
  • 上传时间:2022-06-21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1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阻碍《原理》课教学实效性增加的矛盾初探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不仅深刻阐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对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意义,而且向广大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努力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光荣任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核心课程,增加和提高其教学实效性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从高校《原理》课教学实践看,当前阻碍教学实效性增加的困难、问题和矛盾很多,其中最突出的是下列几个:    一、教材内容的丰富性与教学时间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    1.从教材内容看,教材内容增加了、扩大了,变得更加丰富、充实且系统、深刻和完整首先,总体内容增加了过去哲学与政治经济学是彼此独立的两门课程,在内容上是分开进行的而现在它们已整合为一,与科学社会主义共同成为《原理》的构成内容以前,由于受文科类院校、理工科类院校或专业性质的制约和影响,一些院校或专业可能只开设了哲学,或只开设了政治经济学,也有一些院校是两门都开,至于科学社会主义本科段是普遍不开的但现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都是本科生教学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客。

      其次,具体内容增加了在《原理》中,哲学、政治经济学部分的具体内容较之以前也增加了很多再次,从教材内容的内涵与外延看,很多都是小命题中潜藏包含着大内容《原理》中哲学与政治经济学的诸多内容写得概括、笼统且抽象,干巴巴的一句话就表述了一个基本观点教材编写可以这样搞,教师进行教学活动就不行了教材上一个概括而抽象的概念或高度凝练的一个命题,教师必须给予阐释,可能需要几句话甚至半堂课才能讲请楚,这就放大了教材内容    2.在教学时间上,所规定的授课时间减少了,实际授课时间更少在上世纪80年代,哲学教学时间曾达72课时,后来到“98方案”也有54课时;政治经济学曾达108课时,后来到“98方案”也有40课时,两者相加在94课时而现在《原理》课教学时间根据“05方案”仅为54课时即便如此仍然不能给予保障,实际授课时数不足54课时原因―是受国家法定节假日或学校重大活动的影响,二是受新生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因入学教育、军训等导致开课较晚的影响,三是受一些高校领导指导思想上轻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错误观念的影响尤其是一些理工科类院校,往往变相压缩课时如在所给课时中规定20课时为社会实践,实际授课时间34学时都不到。

         3.从教学过程和结果看,教学内容增加与教学时间减少产生的影响是直接而严重的就教师而言,一是教学内容的说理性、深刻性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顾一切地赶进度,讲课速度很快,只管往前讲,从而导致对许多问题浅尝辄止,蜻蜓点水,三言两语带过,讲不清、讲不深、讲不活二是教学内容的系统性、整体性差一些教师对教材内容往往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进行随意取舍,自己熟悉且感兴趣的内容讲得多,相反便讲得少甚至不讲;趣味性强、可任意发挥的内容讲得多,相反便讲得少或不讲,从而导致整个教学内容七零八落、支离破碎就学生而言与此相应产生了三大后果:一是对教学内容听不懂或听得稀里糊涂,基本概念与基本观点的理解与把握不准确,欠完整二是在主观上产生厌学抵阻情绪,旷课逃课,敷衍了事,上课心不在焉,学其它课程或干其它事情三是对《原理》整体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不够系统、全面、准确与深刻,往往是知其一不知其二,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更难于用基本观点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这从教学检查和期末考试中可得到充分说明总之,教材内容的丰富性与教学时间的有限性的矛盾是教学所遇到的最大最尖锐的矛盾,它使得教学目的与任务难以实现    二、教材内容结构的整体性与教师知识结构局部性的矛盾    《原理》教材不仅准确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观点和方法,而且还体现和揭示了三者之间彼此联系相辅相成的整体性特征。

      就其内容而言,它不仅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而且包括其它学科的内容就其逻辑结构而言,它首次打破了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理论模式,在实践基础上将三者有机高度统一了起来,使其以全新的独立学科而存在教材既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着眼,又不受三个部分的局限,力求突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特征,立足整体阐述和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原则、观点和方法相反,以往的政治理论课教学是以在本科段开设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在硕士研究生阶段开设《社会主义和当代世界》来讲授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方式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它将一个整体的东西分为三个互不关联彼此割裂的部分,忽视和掩盖了理论的整体性这就导致教师在教学内容和经验上的缺失和不完整,以前从事哲学教学的,哲学教学经验与能力相对强一些,政治经济学却存在欠缺;相反,以前从事政治经济学教学的,政治经济学教学经验与能力相对强一些,哲学却存在欠缺,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教学经验与能力,无疑都是空白新课程体系下《原理》课教材内容的整体性与教师知识结构的片面性之间的矛盾,是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应对和解决的重大矛盾。

         三、教材性质的概括抽象性与现实生活丰富多样性的矛盾    新课程体系下的《原理》教材具有显著的学术性、理论性、思辨性和抽象概括性特征,其中每一原则、观点都具有极其厚重的历史背景、理论渊源,都是由抽象概括的概念和严密的逻辑推理构成的,都是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引导和推理出来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按其理论本性而言,它不是类似于具体科学相关学科的知识体系,而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理论体系它提供给我们的是人类进一步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也进一步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原理》教材具有概念的抽象性、逻辑的严谨性、理论的深刻性、知识的全面性和表述的简洁性等特点,是思想性和理论性的有机统一,而思想性和理论性寓于丰富的科学知识之中而与此相对应的是,当今时代和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相比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一球两制”的政治格局已取代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社会主义由理论到现实、由一国到多国,在实践中经历了困难和曲折;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占据着社会历史的舞台,资本主义社会在“二战”后发生了一系列令人刮目相看的新变化;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经济全球化蓬勃发展,科技革命不可阻挡,世界范围内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科技及其人类的生活方式已发生或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影响和平与发展的因素增多变大,世界发展不平衡状况加剧;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虽遭受了重大挫折,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取得了成功,改革开放的成果举世瞩目等等。

      这些都是迫切需要解决和回答的现实问题,而教材却是学理性很强的知识体系,所以,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便成为教学过程中一个重大问题    四、教材内容的抽象思辨性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低下的矛盾    就《原理》所包含的内容而言,虽然科学社会主义比较简明扼要,通俗易懂,但哲学和政治经济学部分都比较概括抽象,许多概念和命题的理解难度很大如果教师在讲授上是蜻蜓点水浅尝撤止,或者是从概念到概念进行逻辑推理,学生肯定是不能理解和接受的大学一年级学生,年龄大约在20岁左右,由于知识结构不合理、社会实践减少,涉世不深阅历较浅,缺乏丰富的社会经验和对自然事物的感受,这就给他们学习哲学和政治经济学中许多抽象概括的内容在思维水平上形成了障碍因此需要教师展现自己的教学艺术,适应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把抽象概括的概念或命题形象化、通俗化,唯有如此才能保证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取得成功    五、教材内容蕴涵知识的丰富性与学生知识结构不完整性的矛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一切概念、原则和观点都是建立在实践基础和科学知识之上的,是以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为根据的所以,《原理》教材就其所包括和蕴涵的知识量来看是极其丰富的,自然、社会和思维各门学科知识均有涉及,包罗万象。

      要准确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诸多概念、原则和观点,没有一定量的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作基础是不行的而大学一年级学生的知识储备很低,知识结构不够完整,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都比较欠缺,给教学活动带来了很大困难,导致学生与教师在思维速度上的断裂、学生滞后于教师,学生对许多概念、原则和观点不能随教师教学进度及时理解和接受尤其是一些理工科学生,人文素质很差,加之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对《原理》课认识上的偏见,因受政治性特征明显或抽象概括性影响而在态度上比较淡漠,使得教学过程中很难产生师生共鸣,不能达到教学目的    六、教材内容的一致性与学生文理工科差别性的矛盾    高校《原理》课教学所用教材是统一的“国编”教材,虽然教师在教学内容上根据授课对象的专业性质进行了处理,尽量使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学生的专业内容相结合,但教学过程中教材内容的一致性与学生文理工科差别性的矛盾并没有给予有效的解决这一矛盾首先表现在人文素质与知识储备上现行高考制度在报考与录取类别上有文理工科之分,所考科目是不一样的,从而造成了大学阶段学生知识结构与储备的不同文科生的人文素质与社会科学知识储备相对好一些,而理科生则相反,所以,对文科生进行教学相对容易一些,理科生则困难得多。

      从文理科学生人文素质与知识储备存在差别的客观实际情况出发,《原理》课的开设应针对专业来进行但许多高校在《原理》课教学上,在教学改革的旗帜下本着节约教学资源的原则,经常将文理科学生放到一起组成“混编旅”上“合班”课,而且教学班编得很大,能编多大就多大,二三百人是常有的事,从而使得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的一致性与学生知识基础的差别性的矛盾十分尖锐    七、任课教师的重视性与学校教务管理轻视性的矛盾    热爱教学,增加教学实效性,出色完成教学任务,这是所有《原理》课教师的共同愿望和期盼但这一愿望和期盼却常常遭到来自学校教务管理方面的抵制和嘲弄,在教学时间、教学资源和考核方式等方面不能给予配合和支持在总课时上,由于一些领导和教学管理人员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认识上的偏见和淡化倾向,致使教育部规定的总教学时数54课时得不到保证,经常以各种借口或不正当理由给予压缩,把挤出的时间分配给了专业课程,而且在具体授课时间上,习惯于将《原理》课安排在非“黄金教学时间”,如下午或下午七八节,甚至周五下午七八节在教学资源上,客观上不能优先照顾《原理》课对多媒体教室的教学需要,在多媒体教室的使用上优先考虑的是专业课而不是思想政治理论课。

      在考核方式上,客观上存在轻视《原理》课的错误习惯,不愿将其作为统考课而是作为考查课,不愿制卷和组织统一考试,得过且过,敷衍了事学校教务管理方面所存在的种种轻视该课程的现象,非任课教师所能改变,对教学活动无疑会产生消极的影响    八、实践教学与课堂讲授之间的矛盾    关于实践教学,《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指出,《原理》课教学要“把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自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行等结合起来”,通过实践教学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增强教学效果但对于实践教学的科学内涵和具体形式等却没有给予明确的规定,从而导致教学过程中理解上的歧义与混乱一种观点认为实践教学应是富含“社会实践性内涵”的教学,只要教学内容富含“社会实践性内涵”便是实践教学这样,就没有了实践教学时间与课堂讲授时间之间的矛盾,不会出现要车要房要“基地”,带着学生到处跑的现象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实践教学就是课外或校外教学,是相当于课堂教学而言的即走出校门,开展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见习或实习活动,如参观访问、社会调查、自愿服务、公益活动等基于此,一些高校纷纷制定了实践教学计划,在具体形式上有建立实习基地,用一定时间带学生到实习基地实习的。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