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川剧语言的谐谑和川人谐谑精神的文化解读.doc
16页1论川剧语言的谐謔和川人的谐謔精神——从同题材川剧与其他剧种的语言比较谈起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社会科学系 蓝 鹰 刘华希【内容摘要】川剧作为四川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其语言艺术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和个性风格将川剧与同一题材的其他剧种相比较,可以明显看出川剧语言的幽默、谐谑一个戏曲剧种语言风格的形成,无疑受其地域的民风民俗、人们的精神风貌的影响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川剧语言诙谐、生活化的风格,去解读川人诙谐、幽默的精神世界而川人的这种谐谑精神则来自蜀中自古优裕的自然条件、豁达乐观的移民文化,以及巴蜀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等关键词】川剧;语言;巴蜀文化;谐谑精神川剧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戏曲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四川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川剧艺术一直以其幽默风趣、生动活泼的语言,和充满鲜明地方色彩、浓郁生活气息的风格深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川人历经数百年的演变流传,川剧艺术在传承巴蜀文明的同时,还深深的体现着川人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点川剧语言的谐谑是自己的一大特色,多年来一直为人们所称道,而这种诙谐、幽默同样存在于川人身上可以说川剧语言的风趣、幽默,是川人谐谑、乐天精神的艺术表现一、川剧语言与其他剧种语言的比较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艾青就把同一题材的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与川剧《柳荫记》作了比较。
他虽然是从两部作品的文学风格和体裁入手去分析,但是自然涉及到作品的语言风格他认为, “假如说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的长处是缠绵、细腻,则川剧《柳荫记》的长处是粗犷、淳朴 ”而川剧的语言“比较泼辣,有时出现一些对话和顺口溜形式的道白,俚俗得可爱也就是说,属于劳动人民的东西更多 ”[1]我们将同题材的川剧与别的剧种相比较,就会发现川剧语言的这一个性特征十2分明显1.川剧《柳荫记》与越剧《梁祝》将川剧《柳荫记》与越剧《梁祝》相比较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前人对此早已乐此不疲不过,人们更多从戏剧文学的角度切入,分析二者在情节安排、人物刻画、戏剧冲突,甚至细节处理等方面的差异,但是无论如何,作为戏剧要素的语言却是无法绕过的限于篇幅,下面略摘几段看看越剧“草桥结拜”和川剧“柳荫结拜”都有梁、祝相遇时,银心、四九两个小仆人的一段对话越剧是这样处理的(引自黄裳《杂记》 ):(四九、银心走近谈天)四 九(白)嗳,你们是到哪里去的? 银 心(白)到杭城去读书四 九(白)我们也是到杭城去读书银 心(白)巧极了 (走向祝英台,脱口而出)小姐……祝英台(白)(急掩饰)小姐好端端在家,你提她作甚?银心(白)噢……我想小姐要是能一同出来读书那就好了。
川剧是这样安排的(引自《柳荫记(高腔)·柳荫结拜》 ):[祝英台下马;人心欲拴 马于柳树上,梁山伯、祝英台的马同嘶;四九、人心各关照栓 马四 九 唉!马不要牵过来,当心打架[梁山伯、祝英台互相打量,彼此有好感四 九 喂!牵马的,你是哪里来的?(见人心不理)问你呀!咦?怎么不开腔?才是哑巴呢!人 心 你倒是哑巴呢!四 九 说得来话嘞!人 心 没有见过你这样人,招呼人喂呀 呔呀的,人有姓名嘛真是不懂礼貌!四 九 嘿!这样说来,还 是我不对呀!那么格外来过 就是 (施礼)请问小哥哪里来的?人 心 (背笑)你又向哪里去的呢?四 九 我们是会稽卧龙岗人,到杭州尼山攻 书去的人 心 你去读书吗?四 九 不,我们公爷人 心 哪一个公爷?3四 九 (指梁山伯)他人 心 (看梁山伯)啊!……四 九 你公爷是哪一个?人 心 (指祝英太)他四 九 嘿!你也有一个公爷,我也有一个公 爷;你是白沙 岗,我是卧龙岗钵钵对钵钵,缸缸对缸缸,我们都到尼山读书 的我 刚才问过路,此地到尼山只有十几里,不晓得那里人多还是人少啊!人 心 人多怎么样?四 九 人多啥,恐怕有人欺 负我们,我们不如来找个帮手,不如我们两个人来捆把把柴。
好不好? [祝英台离座,倾听人 心 什么叫捆把把柴?四 九 结成弟兄,别人打我你帮忙,别人打你我帮忙对不对?人 心 哪个跟你说这些啊! [梁山伯、祝英太注意倾听,各有所感四 九 你不干算了,我去 给公爷说人 心 我也去给我小……四 九 小?小什么?人 心 小……,给我小公 爷讲两相比较,越剧的处理简洁、直接而川剧中银心、四九的对话不仅为情节的发展起到很好的推进作用,且使细节和人物丰满了许多,当然,最吸引人们的还是人物语言的俏皮、口语化和生活化尤其是四九“问你呀!咦?怎么不开腔?才是哑巴呢?”“说得来话嘞!”“嘿!这样说来, 还是我不对呀!那么格外来 过就是 ”这些话是典型的四川话语文本,它让观众看到一个顽皮、快乐而又不失规矩的孩子又如,越剧“十八相送”很少对白,多为唱腔,因而显得十分文雅和舞台化川剧“山伯送行”中固然也有不少唱词,但生活化的对白似乎更加使情节和人物显得收放自如,更富于戏剧化下面是川剧“山伯送行”的片段(引自四川省川剧艺术研究院编《川剧传统戏剧选》):梁:要过河了4(唱)兄送贤弟到溪旁,独木桥儿窄又长来来来,兄弟二人把 桥上,贤弟!水急桥窄要提防山伯扎衣上桥,英台随后。
山伯拉英台手,英台依山伯肩祝:(唱)独木小桥在动荡,(故作惊状)头昏眼花心内慌梁兄快走休阻挡!梁:不忙,不忙啊!(下桥 )祝:(唱)人家在忙你不忙!(由桥上跳下,回 顾桥、水,拭汗)梁:我还在耽心你咧,走快了怕你 坠下河去, 谁在阻挡 ?哪个又在不忙嘛!祝:哎呀,你够了哟!这里同样有祝英台含蓄的心迹表白,但比起越剧似乎更意味深长特别是英台一声“哎呀,你够了哟!”,充满埋怨、娇嗔,甚至不乏调侃和“洗刷”,用今天的四川话说,“你硬是个方脑壳哦!”也许只有地道的四川人才能完全领会话语背后包含着人物情感和心理活动的丰富意义黄裳《〈梁祝〉杂记》把“草桥结拜”、“十八相送”、“说媒许亲(《柳荫记》)”、“祝庄访友”等多个场景作了分析比较,最后不得不把关注的目光投放到川剧的语言上他认为:“比起越剧《梁祝》来,川剧《柳荫记》的特点之一是运用语言的能力显得特别突出 ”而且川剧“近于上口的韵白是很少出现的,普遍存在的是通俗的口语而这中间的界限又是揉合得异常细腻的,几乎很难发现它们的界限 (这和京剧里的京白韵白分明的区划是有很大的差别的 ) ”[2] 的确,相比之下,川剧《柳荫记》语言的整体感觉非常自由,人物的对话和唱词都很能体现出四川方言的特点:自然,纯朴,诙谐,幽默,也不失庄重。
作为喜剧的语言显得真实自然,舞台化的迹象几乎是看不到的,并且配以许多颇具地方色彩的唱词,让语言以多样化的表现形式来铺陈出梁祝二人的情感波澜而在这样的语言背景下,我们就可以很容易的看清楚每一个人物的性格特征了2.川剧《白蛇传》与京剧《白蛇传》5《白蛇传》是在民间流传较广的神话故事,全国各地也遍布各种版本的《白蛇传》戏曲,京剧和川剧是其中比较有影响的对于《白蛇传》 ,京剧和川剧可以说都有自己的特色,各有千秋这里我们以两剧的开篇,京剧《白蛇传》 “游湖”和川剧《白蛇传》 “船舟借伞”的语言进行分析应该说,在开篇的情节安排上,川剧 “船舟借伞”就比京剧“游湖”略胜一筹京剧的安排是,白素贞与小青游湖遇雨,许仙撑伞上,之后许仙叫船,三人同舟,展开一段情缘川剧中白素贞和小青遇雨叫船,结果是叫到许仙坐的船,于是有了“搭便车” ,于是由感激之情展开一段情缘这样的处理更富有戏剧性接下来展开船上的对话京剧是这样的(引自《中国京剧戏考网》 ):许仙(白) 开船!船夫(白) 今天湖里风大,客人靠 拢点儿吧小青(白) 是啊,雨下大了,我们共用一把伞吧许仙(白) 不要紧的白素贞(白) 这如何使得?船夫(唱) 最爱西湖二月天,斜风细雨送游船。
十世修来同船渡,百世修来共枕眠川剧是这样的(引自《川剧传统戏剧选》):艄翁:船小风大,站稳当些啦!小青:(调皮地)艄翁,你叫我 们站在船头喝风淋雨啦?许仙:(听后同情地)风急雨骤,两位大姐 请进舱来!艄翁:相公请你们进舱去小青:(向白娘子)小姐,相公有请, 进去嘛!(推白娘子)〔白娘子含笑 摇头艄翁:进去嘛!你们站在这里老汉也不好推船啦小青:是啦小姐,我们就进去嘛6〔小青揭开竹帘,扶白娘子进舱白娘子 进舱,与许仙目光骤然接触,立即低头不语许仙也感到局促不安小青有意打破僵局,上前见礼艄翁:见过相公这是我家小姐 ……白娘子:哦,避雨搭船,把相公惊扰了许仙:风雨同舟,大姐太谦逊 了 (欲走)小青:相公走哪儿去?许仙:舱中太窄,到船尾去 /白娘子:喧宾夺主,倒是我 们主仆不是了 (欲出舱)小青:相公走不得你走我家小姐也要出舱去了许仙:既然如此,只好从命〔艄翁看在眼里,有意打趣,放声讴歌艄翁:(讴歌)好个西湖二月天,春风春雨送游船十世修来同船渡(哟)百世修来共枕眠哈哈哈!上船伊始,川剧比京剧就多了许多喜剧元素,人物之间来来去去的语言交流和碰撞,使人物关系的发展更富于逻辑接下来,是相互了解,加深认识,为剧情进一步发展作铺垫。
京剧是这样的:白素贞 (白) 青儿!(西皮垛板)问郎君家在何方住?改日登门叩谢伊小青 (白) 是我说君子,您住哪儿?我 们小姐要给您道谢哩!许仙 (白) 哎呀!不敢当啊!(西皮垛板)寒舍住在清波门外,钱王祠畔小桥西些小之事何足介意,怎敢劳玉趾访寒微?7白素贞 (白) 好说了!(西皮垛板)这君子老成令人喜,有答无问把头低青儿再去说仔细,请君子有暇访曹祠小青 (白) 是啦君子,我 们住在钱塘门外曹家祠堂附近,有红楼一角,就是我们小姐的妆阁您有工夫一定请来坐坐啊许仙 (白) 哦,原来小娘子住在曹祠附近小生改日定当登府拜候京剧比较轻快地处理了这一段,没有做过多的语言描写,因此也没有让我们更多地从故事的发展中把握人物,找寻事件发展的脉络这与京剧历来比较注重在舞台表演的动作行为上凸现人物性格有关,人物之间的对话自然就略显简洁那么川剧中的这一幕如何表现呢?白娘子:(掩饰地)哦!小青,你看烟雨蒙蒙,这雨中西湖又别是一番景象!〔艄翁 驾舟急行,跑圆场小青:(应声)是呀白娘子:若能缓缓行舟,尽情 观赏, 岂不更好!许仙:(闻言)艄翁!你就推慢点嘛艄翁:你起先不是叫推快点吗?许仙:雨中西湖,美景难得艄翁:(幽默地)是难得哟!白娘子(闻言深有感触)难得呀!(唱“红衲袄”)片语温存情无限,几番欲语口难言。
(暗示小青)小青:(唱)小青愿与人方便,化作情人月老仙转向艄翁)艄翁,你 贵姓罗?艄翁:三横一杠小青:姓王?艄翁:对罗!姓王8小青:哦,你姓王,我家小姐姓白,叫白素贞我叫小青相公你姓啥喃?许仙:大姐要问,请听!(唱)祖籍钱唐名许仙,家住清波门外草桥边白娘子:(忘形相问)以何为业?许仙:(唱)为谋生计投药店,白娘子:为何冒雨出游?许仙:(唱)悼念双亲扫坟园 (架桥)白娘子:如此说来,相公无父无母?许仙:父母双亡,只有姐弟二人小青:(乘机插话)许相公,你倒是 还有个姐姐,我家小姐不但无父无母, 连兄弟姐妹都没得一个,你们好像是庙门口的石 狮子, 东边站一个,西边站一个,孤孤单单的好不凄凉哟!白素贞:伤悲!许仙:惨然!艄翁:硬是好惨罗!你们都惨到一堆来了我 说你吗硬是好笨,你把两个石狮子搬来放在一堆,配来一对不是就不孤单了 吗?小青:配得啊?艄翁:配得!小青:小姐,人家都说“配得 ”川剧的幽默成分更多,特别是语言极富戏剧的动作性,具有较强的张力小青的调皮起逗,艄翁也很默契地配合着调侃,一老一少,一唱一和,简直就是一段对口相声,让人捧腹京剧《白蛇传》中的“游湖”这折戏,有很强的抒情味道,写景的唱词也很文雅,这是川剧所缺少的。
川剧中贯穿全剧的基本上都是些大白话,纯朴的诙谐方式以及乡土气的方言,但是这恰恰就让全剧多了一份生活气息,更显饶有风趣、诙谐生动这种很纯正的地方幽默将川剧演绎下的《白蛇传》赋予了更强大的生命力,通篇都洋溢着浓浓的地方气息,并且每一个角色都如。
